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于选择相信什么

新少数派 2022-07-11



选择相信什么

背后是一个人见识和格局

文:沥泉  编:先知书店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我们身边总有不少这样的人,质疑一切成功,怀疑一切美好。

●他成功,还不是有个有钱的爹。

●上次加薪是她,这次升职是她,一定有背景。

●他儿子读了北京四中,不知道送了多少钱。

……

王朔的《知道分子》出版后,曾有一段内心剖析,大意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社会上一切的事情,非要往最下三滥的地方想才安心。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所有的预想都正确,才能为自己总是“遭冷遇”、“不成功”、“生活在底层”找到合理开脱,从而也证明了自己机智过人,总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


▲“共济会”是幕后操纵世界的邪恶社团吗?


▌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最近读了心理学家麦基写的《可怕地错觉》,我才明白了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麦基在研究很多人的经历后,提出了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钱规则,就会发现无数钱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而且,麦基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中所想的那样,你怎么想,怎么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


琢磨这句话,发现现实生活还真是如此。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写过一篇《相信奋斗的力量》。文中讲了他一段经历:高中时,他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以后一定都是农民。”很多同学就这样相信了。不是中途退学,就是考一次就放弃了。


但是俞敏洪不相信阶层会永远固化,他只相信努力和奋斗终会有回报,所以考了一次不成,就考第二次。考了第二次不成,就考第三次。最后终于考进北大,人生从此改变。


这个世界,就如麦基所说: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


▌怀疑一切,就会失去一切


2012年,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受母校之邀,回北大做了一个演讲。演讲中,她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再相信。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谎言和罪恶


这不是唱高调,而是真心话。“怀疑一切往往就会失去一切。”很喜欢顾城的一首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因为不再相信,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开始。



▌相信,需要足够的见识与格局


记得某年冬天的某个下午,我打车回家,坐上“渝B1T792”。一上车,我就发现这辆车很温馨,里面还挂着香包和装饰。


我刚坐下,司机就问:“您冷不冷?我备有暖手宝。”车一启动,司机又问:“您饿不饿?我备有零食。”遇到堵车,司机又递上几本杂志:“您翻翻。”这样的服务让我大吃一惊:“你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的?”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


以前,他是一个喜欢质疑一切的人:“这社会,太不公平了”,“没钱没权,什么都行不通。”有一天,他听一档广播节目说:如果你想改变生活,首先就应改变自己。如果你觉得世界太黑暗,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不开心。


“于是我决定停止抱怨,善待每一位客人。”以前他生意很一般,还经常遭人投诉。现在却业务火爆,无数乘客抢着预订他的车。他说:“我自己改变后,世界就变得美好起来了,遇到的每个人仿佛都是我的贵人。”我下车时,他说了一句让我一辈子难忘的话:“你相信的,就是你的命运。”


小时候最容易相信,但很快会被教育轻易信任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是一种单纯的、幼稚的、没有见识的行为。有了一点经历后,我发现,在越来越难以相信的成人世界,见识越多的人反倒越容易相信。你跟他们说奇闻逸事,荒诞观点,他们会觉得,嗯,有意思。


见识越多的人,因为时常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知道这世上有那么多与己不同的人和生活,有无数多彩的人生,和绚丽的梦想。他们相信,这世上有人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不轻易下判断做定论,不把"怎么可能?"挂在嘴边。


我知道,现在的世界,要让人相信,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也是在走出原来的小世界后,遇到了那么多有趣的人,才知道有那么多无功利心的人。人们只愿相信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而把其他一切看作虚伪。


人们只会看到自己能到达的地方,而把不可抵达的远方,想象得危险丛生。甚至,只愿相信一颗有用的心才是负责任的心,而把一切看似无用的情怀看作矫情。人一旦不相信本真,就无法拥有信仰。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卡夫卡说,“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我理解的最近的东西,就是你眼前真实的情感,最远的东西就是你的盼望。



那么,信与不信有那么重要吗,也许并没有。但是只有我们相信的东西,才有可能反过来选中我们。我不想轻易说不信,因为很有可能是自己见识太少。理性与智慧并不代表质疑一切,眼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同时原谅人性中坏的一面。


人人命运不同,选择信是一种命运,不相信也是一种命运。人生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再相信。所以,只有守住心里那份光与热,才能在被乌云笼罩之时,用心中的这把利剑,驱散乌云、 刺穿黑暗。


▌如何快速拓展见识与格局


其实,一个人不愿再相信世界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原来的世界观崩塌之后,没有足够的东西支撑他的思想建立起一套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要拓展一个人见识与格局,一定是要站在人类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与读书,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见识来自于人生经历:有卓越的思想,才能有不凡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的思想,反过来,独特的经历也磨砺他们的见识,让他们对世界有异于常人的深刻体会。


◎格局来自于思想高度:思想肤浅的人,对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深刻。而思想有深度的人,能抛开表象,直指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思维主体在思考问题时,不局限于问题的表象,而是能着眼于问题的本质,逐渐由表及里,进而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因此,往往只有思想家,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要素。正如哈耶克所说:“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正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混乱的世界中,思想家的们的人生与思考,就是确保我们不致迷失的最佳坐标。


过去200多年,人类思想的天空中群星璀璨:孟德斯鸠、亚当·斯密、大卫·休谟、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托克维尔、罗素、米塞斯、哈耶克、阿伦特……这些伟大的先知为我们奠定了今天的观念地层,我们使用的概念,思考的范式,都受惠于他们。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十位思想家最好的传记。走进先知的思想世界,用他们的智慧指引人生、安顿身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们的传记。从先知们漫长而曲折的人生,看到他们的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们所代表学派的思想演变历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佳作,与伟大的思想家同行。


▍延伸阅读

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相信是最基本的信仰之道

徐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

龙应台:每个时代都有不思考的人

没有逻辑的人,只会人身攻击与蛮不讲理

学懂逻辑学,是明辨是非的前提

读懂他们,三观自然正

“隐世”奇人:他的书是在抵御愚蠢的荼毒

昨天的异端,明日的信条:当智者遍地时,他又成了时代的稀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