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不同文明兴衰的“终极因”是什么?
影响不同文明兴衰的
“终极因”是什么
文:严飞 编:先知书店
1532年11月16日,在秘鲁高原上的卡哈马卡,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仅仅率领168名西班牙士兵,就俘虏了拥有8万士兵的印加帝国最后一位皇帝。为什么在如此悬殊的人数对比下,印加帝国仍然输掉了战争?
这一历史现象在贾雷德·戴蒙德看来,关涉一个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现代世界,是什么导致了不同民族间的发展差异?为什么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呈现出当今的格局?
“为什么发明枪炮、挥舞利剑、策马奔驰的不是印加人?为什么不是印加人把难以抵抗的恶疾带到欧洲?何以印加人不能打造出坚船利炮,拥有先进的政体和长达数千年的书写历史?”为了解答这些困惑,戴蒙德完成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这一巨著。
▌文明领先的“终极因”是什么
在解释世界各民族发展差异现象时,已有的研究会更加关注种族智力、灌溉系统等因素。戴蒙德认为,种族主义和基因决定论缺乏必要的史实支持——“各族群间的确存在技术发展程度的差异,但是并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各族群间有智力的差异”。
相反,在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案例里,西班牙征服者的胜利来自四大优势。
●第一是军事技术优势,即“枪炮”。西班牙人拥有钢刀大炮、护甲和马匹,比之印加帝国以石头、青铜棍和木棒为武器的军队,拥有巨大的优势。
●第二是病菌,入侵民族带来了杀伤力更强的病菌,他们自身却具有更强的免疫力,疾病的传播又导致了被入侵部落内部的分裂。早在1492年以前,95%的美洲土著是被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杀死的。在美洲以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1713年欧洲移民把天花带到了南非,1788年英国人把传染病带到了澳大利亚,杀死了大批土著。
●第三是中央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的统一使得航海这种需要资金、技术、人员、装备的活动成为可能,发达的航海技术又使欧洲民族掌握了侵略的主动权。
●第四,文字也是造成民族差异的重要因素。西班牙人因为拥有文字,航海的书面记录激发起后来的探险者的兴趣,也为他们提供了经验指导;印加帝国缺乏文字,也就缺少关于欧洲殖民者的情报,在信息传播的能力上也落后很多。
技术、病菌、组织、文字这四个直接因素虽然带来了社会发展的优势,帮助西班牙征服者获得了一场史诗级的胜利。
但是在戴蒙德看来,这四个因素并非终极因,继续向上追溯可以发现:
“食物生产及社会间的竞争与兼并,都是终极因,征服的各种近因(病菌、文字、技术、集权政治组织)都是从终极因发展出来的,其间的因果链在细节上各不相同,但是全部涉及密集的人口与定居的生活形态。由于那些终极因在各大洲上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故而各大洲上的征服近因也有不同的发展。”
为什么食物生产是其中的终极因?戴蒙德指出,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在大部分时间里靠狩猎—采集来获得食物,只是在过去的11000年里,人类才开始转向食物生产。
▲世界粮食生产发源中心分布
有的族群从来没学会过食物生产;在懂得食物生产的族群里,有的是自己独立发展出的食物生产(如中国人),而另外一些族群则是靠其他地方传播而来(如古埃及人)。
因此,在不同大陆的民族能否或者什么时候变成农民和牧民方面的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命运。
在此,戴蒙德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论点:“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差异造成的。”
换言之,各大陆地理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现代世界各个民族间巨大的发展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食物生产的地理差异,包括食物生产起源的地理差异,以及食物生产传播速度和质量的差异;食物生产这一终极因进一步导致了技术、病菌、文字、政治的差异,从而构成一条完整的因果链,决定了世界各民族不同的发展路径。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曾以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荣获1998年普利策奖及英国科普图书奖,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三种黑猩猩》也曾获英国科普图书奖。戴蒙德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经常从历史视角审视人类不平等、文明演进等宏观议题。
▌地理环境影响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的传播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体现在资源禀赋上。
以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对比为例,欧亚大陆为东西主轴,东西宽度始终如一;美洲大陆是南北主轴,在中美洲陡然收紧。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纬度间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比不同经度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主要大陆走向
同时,美洲大陆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分布不均,会被一些既不适于食物生产也不适于发展密集人口的地区分割开来,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地质、海洋资源、地形破碎和隔离程度等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两个大陆社会发展的差异。
在植物方面,人类族群从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的过渡需要历经漫长的岁月。食物生产制度的渐次形成乃是许多关于劳力和时间分配的不同决定叠加的结果,伴随着气候的变化,获得野生动物的可能性减少,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如果再加上采收、加工、贮藏技术的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增加,发展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开始驯化植物:“栽种植物,(有意或无心)使它们发生遗传变化,变得对人类食用者更有用。”
相较而言,欧亚大陆更易发展出农业食物生产,而美洲大陆面积较小,可驯化的植物资源在所有植物种类中本就属绝对少数,再加上由于缺乏畜牧业带来的动物粪便肥力和播种脱粒动力,而只能人工点种、撒播,使植物驯化、种植相对困难。
同时,不同地理和生物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得到的野生动植物组合也不尽相同。动植物组合的某些特点,如更高的生物多样性、更多的一年生植物等,可以有助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更稳定地生产粮食;如果某些民族获得了这些组合,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开始驯化植物并发展食物生产,又反过来使植物向更易驯化的方向进化,最终获得较高的食物生产发展水平。
随着人们从迁徙到定居,从采用原始技术到掌握更精致的技巧,能够驯化的植物种类也不断增加。
戴蒙德通过实证研究,对比论证了驯化动植物的能力与人种无关。植物的驯化能力取决于整个植物群驯化的可能性,只有这种模式能够产生相对于纯粹采集的额外收益,弥补转变生产方式的机会成本。
▲新月沃地的作物向欧亚大陆西部传播路径
在动物方面,动物的驯化机会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依赖动物自身的属性:“能驯化的动物都是相似的,驯化不成的动物各有各的原因。”
戴蒙德发现,欧亚大陆的环境提供了更多可供驯化的食草性哺乳动物,而这类动物既可以用于食物生产,又可以作为食物来源,更可以作为粮食的运输工具。
一种动植物在某一地区接受驯化之后,就会迅速在气候和环境相似的地区传播开来,当地的居民则不必重新驯化类似的野生品种,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食物生产。
因此,相比纬度差异较大的美洲和非洲,欧亚大陆的食物能够迅速在同纬度地区传播,这些地区的气候更加相似,因此欧亚大陆的民族可以更快地发展食物生产。
食物生产占优势的民族,显然会带来更快的人口增长和更高的人口密度。人口的增加会带来三方面的主要影响。
第一,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潜在发明者、可采用的发明创造、互相竞争的社会,以及更大的使用和保有发明的压力,这些都为包括金属冶炼、军事、动力机械、航海造船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更多的人口加上相对稳定且有所富余的粮食储备,能够养活一批不事生产的人员,负责管理、技术研究类工作,职业军人以及具有统治权威的官员和君主也因此出现了;人口增长带来了更大的竞争,竞争之下失败者或者被杀死,或者成为奴隶,从而促使等级更加森严的社会制度成形。这种规模较大、人口稠密、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组织有着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对维持常备军、派遣探险舰队、组织征服战争至关重要,美洲大部分地区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家畜饲养带来了新的病原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传染源,密集的人口又为疾病传播创造了机会。欧亚大陆族群在这一过程中因祸得福,获得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
戴蒙德指出,这三点在欧洲对美洲的入侵中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金属冶炼、军事、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军事装备和力量远远超过美洲,武器在欧洲人初达美洲时形成了震慑;航海技术使欧洲人可以到达美洲,而美洲人则尚未具备这种能力。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更严密的政治组织和专职军队使欧洲获得入侵、征服的力量,并得到全国性的统一支持;美洲的政治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力量薄弱、不成熟,缺乏组织反抗的能力,当领导者缺位时变得异常脆弱。
▲马匹是欧洲人带到美洲的,美洲没有没有可以驯化的用以骑乘的动物
此外,文字最初主要服务于专门的政治人才,这一需求促使欧亚大陆部分地区形成文字,发挥记录、传播的功能,帮助欧洲人获得更多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认识,以及对不同地区状况的了解,军情的探查和汇报也为入侵和征服增加了很大胜算。
传染病的洗礼则使欧洲人具备了对这些疾病较强的抵抗力,进入美洲后,他们携带的病菌在缺乏抗原的美洲原住民中肆虐,尤其是天花病毒,在西班牙人1520年入侵时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人口,并直接杀死了称帝没多久的蒙提祖马二世。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
例如,以南北为轴线的美洲和非洲大陆比起以东西为轴线的欧亚大陆,人类社会之间、动植物物种之间的交流所受到的环境阻力都大很多。在欧亚大陆上可直接挪用的技术和物种资源,在美洲和非洲大陆上则可能受到气候的限制,需要因地制宜重新改进或无法挪用。
此外,在美洲大陆上大多数掌握文字的社会并非自己独立创造了文字,而是依靠“蓝图复制”、向邻近社会借用等方式获得,但是与文字中心的距离和地理阻碍又使得美洲社会拥有文字的难度增大。
▲玛雅文字是比埃及象形文字还要原始的图画
另外,由于地区间的社会相对独立,竞争压力较小,外来威胁少,现有技术即可维持生存需要,对技术的需求也因此相对较小,研发动力不足。技术、作物、文字都是造成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社会之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戴蒙德对为什么是欧洲而非更早开始食物生产、早期优势更显著的肥沃新月地带或中国实现征服进行了简要解释。
戴蒙德认为,肥沃新月地带所在的地中海地区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在修建汉志铁路时,树木遭到大量砍伐从而导致脆弱的绿洲变成不可修复的沙漠,失去了原有优势。
中国的海岸线相比欧洲较平直,除西南部青藏高原外少有难以逾越的高山,因此形成了更稳定的大一统政权。然而,中国在经济生产、航海技术上本处于优势地位,但远航活动不断受到内部政治权力斗争的拦阻,过于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过于轻易地彻底被中断。同时,中国与欧亚大陆上其他文明国家之间距离较远,相对孤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仅留广州一口通商
总而言之,在戴蒙德看来,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民族的食物生产,而食物生产能力的提高与人口密度的增长相互促进,生产劳作日渐复杂,集约化的食物生产有力促进了社会的复杂化。
因此,在食物生产方面占优势的民族,就会在病菌、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等方面占优势,进而能轻易地战胜在食物生产上居于劣势的民族。由此,民族间产生出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文明道路。
▌人类大历史发展的普遍范式
在书中,戴蒙德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族群、部落、酋邦、国家。
族群和部落体现出“平等主义”的社会,没有正式的社会等级,权力运行也是非正式的。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生产和人际关系复杂化,拥有对武力独占权的酋长出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得以管理:“人类开始学习面对陌生人的第一课:如何面对经常遇见的陌生人,不互相残杀?”
此时,世袭酋长和平民阶级也开始得到区分。酋长作为公权力的雏形,同时扮演着保护者与掠夺者的角色。酋邦进一步扩大,国家形成,以地域而非族群界限划分管辖领地,行政管理层更加分化,制度也走向正规化。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社会想要实现从原始酋长部落到国家的质的跨越,意味着必须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其中,人口是预测社会复杂程度的最有力根据。
前文已讨论过人口增长如何与食物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组织食物生产使经济专门化和社会层次化成为可能,而食物生产与储存又要求一种定居生活,定居无疑为各种复杂的社会制度的固定化创造了条件。
结果,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冲突、政治决策、经济发展和空间扩张,就要求复杂的社会实行中央集权体制,这样才能维持国家的存在。统一的政府由此建立,为了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有组织的宗教也建立起来,并带来了一系列更深远的影响—种族对病菌的免疫力增强,政治组织越发复杂,文字体系形成,技术也不断发展。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占尽天时地利的民族能够抢占先机,取得世界形势中的优势地位,并可能实现对其他民族的征服。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可以说,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是经过世界无数人验证过的佳作,每一本都值得收藏、研读。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戴蒙德“人类大历史”六部曲,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可在规格中选购单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