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外国人为传统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

新少数派 2022-07-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白知识 Author 知鸦通识APP

▲广州商馆区 | 图片来源:广州博物馆


外国人为传统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
文:明白知识  编:先知书店


「老是待在外头朝里望是很难耐的,可是这些洋人别无选择,他们麇集水边而居,离广州城西南角约两百码远,这城墙虽然日渐崩颓,但气势仍在。」

这是史景迁对1840年代广州的描写。

▲1840年代广州外洋商船停泊黄埔港长洲岛琶洲塔远景 | 图片来源:carousell

在1842年以后,《南京条约》使广州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大量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医生、学者来到广州。他们有固定的区域与中国人接触、贸易,各方面都受到限制。与广州一样,其他的通商口岸也成为中国与世界相接触的窗口。

饶是如此,这一点点自由和开放,还是让中国不可逆地与外来文化发生了接触,并彼此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其中三样特别重要的东西,至今仍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们就是:学院、医院和法院。


01

首先,是大学的建立。

胡适曾说,一个国家没有军舰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大学。

但可能会出乎大家意料,尽管千百年来,中国历代都有太学这样的官方学术体系,科举制度也极为发达。但现代意义上的学院,是一百年前从西方引进而来的产物。

1898年戊戌变法后,京师大学堂这一现代大学的雏形正式诞生。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一批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得以兴起。此后蔡元培执掌北大,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成了中国大学的典范。

▲京师大学堂 | 图片来源:Wikipedia


02

医院也是如此。它在中国的兴起,与传教士相关。

1828年,英国传教士在澳门建了第一个教会医院;

1835年,一名叫伯驾(Dr. Peter Parker)的医生在这里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医院,救治中国人。他的医院名叫「普爱」(或译作博爱、博济)。从1835年11月开始算,仅仅四个月,这里就收治了900多名病人。

▲伯驾医生和博济医院 |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03

最为重要的,要属法院在中国的兴建。

旅美法律学者周大伟老师曾指出,如果我们以现代司法制度的眼光回望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没有分权制度的设计,行政与司法高度合一。知县和知府,既是拥有行政管理权的地方官员,又是拥有司法审判权的法官大人,同时还是教化地方民众的道德楷模;县衙门既是地方行署的办公所在地,又是民刑案件的过堂听讯处。同时,在古代中国,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没有区分,没有检察官,更没有律师。」

行政与司法的合一,「大刑伺候」之类的刑讯逼供的大量存在,使得古代中国的司法权运作呈现出「非理性」特征。

而正是清末受「西学东渐」影响,开启的司法改革,令中国开始迈向现代法治转型的道路。

▲《大清律例》| 图片来源:搜狐

就法律而言,清朝的主要法律为《大清律例》,直到司法改革前,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变动,早已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求。

在清末修律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大量引进了西方近代的司法制度和原则。

比如,模仿西方的分权模式,清末的司法改革开始致力于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行政权依然属于内阁与各部大臣,司法权则从行政官员的手中剥离开来。

光绪32年(1906年)9月20日,清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也就是说,司法权由大理院掌管,负责法律条文的解释与审判。

▲大理院开庭 |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可以说,这在形式上便确立了近代中国的「司法独立」原则,建立起了全然一新的法律体制。

除此之外,清末所开启的司法改革还有很多,在诉讼制度上,不仅确立了刑事公诉和民事自诉制度,还确立了公开审判原则,并建立了律师制度和辩护制度等。一改中国古代司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不分等诸多弊端。

对此,周大伟老师曾总结道:

「在清末修律的过程中,不仅移植了大量西方近代的司法制度和原则,也引入了不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司法观念,诸如公开审判、司法独立、人权保障、律师辩护、平民陪审、无罪推定等。」

尽管清朝移植入内的先进司法体系与观念,在风云变幻中几经波折,但正是在此时,中国从外界吸纳了养分,正式迈向了法治社会的序幕,为如今的司法体系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清朝此时所接受的宪政意识、人权思想和法律职业等理念,至今仍可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

由此,中国初步建立起与西方接轨的司法体制,近现代中国努力摆脱专制主义传统、走向法治社会的序幕正式拉开。

▲ 清代广州 | 图片来源:广州博物馆

在西方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下,中国建起了学校、医院和法院,踽踽前行,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

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而这些故事背后,则是「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借鸦片战争撕开的一角,这些外国人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种种可能。


各个通商口岸像是一条条输液管,为年迈的清帝国注入青春活力,帮它续命。虽然通商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进步,然而晚清的转型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它向现在文明走出的每一步几乎都是被迫的、极不情愿的。晚清不是与历史同行,而是被历史的巨轮拖着走。

国内晚清史研究“第一人”雷颐,抓住了晚清的真正困局:传统“天下观”与现代国家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在他看来,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与断裂,是近代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面对外来先进文明秩序时,各个族群的态度就决定了自身的命运。晚清70年,清廷一错再错,即便遭遇致命危机,执政者仍执迷不悟,最后自掘坟墓。这其中的文化阻碍与利益纠葛所反映出的深层问题,依然严重左右着今日的社会。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雷颐作品集(签名版),雷颐着力于梳理历史表象背后的思想史、社会和制度逻辑,他的书讲的虽是大清覆没的历史教训,但至今仍值得继续反思。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签名版)。


▍延伸阅读
金观涛:思考人类的未来,必须正视历史倒退带来的思想困境
对欧洲历史的四大误解
断货近3年,《民主的奇迹》私享版独家上线
一百年后还有人读的历史书不多,这就是其中一部
朱海就:开放社会的原理——读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影响不同文明兴衰的“终极因”是什么?
在治乱循环的历史中,缺失的不仅仅是真相
王石:这部书我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
以思想史为镜,可以正三观
以开放看待文明:人类史上的三种社会秩序
历史的诠释:从封闭社会过渡到开放社会|卡尔·波普尔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