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应对危机的三个层次:无为而治是大智,毫不作为是大恶

新少数派 2022-07-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先知书店



应对危机的三个层次:
与其“逐术弃道”,不如“去术存道”
文:屏营  编:先知书店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两种思维模型: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是一场竞技,目的是取胜,无限游戏,是一种生存模式,目的是将游戏延续下去;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赢,而无限游戏,必须要让游戏永远继续下去。
 
借用卡斯的思维模型,分析最让人头痛的两难选择,尤其是危机关头的抉择:任何一个具体决策,本身只是一个有限游戏,决策一旦作出,有限游戏就结束了。
 
但是,评判决策的优劣,不仅要看有限游戏的输赢,更要看有限游戏是否引起了一连串的危机后遗症,为了弥补、或者掩盖前一个决策造成的新问题,有意或无意地将有限游戏变成了无限游戏。

 
▌电车难题:思想实验中的危机模型
 
1967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了“电车难题”的思想实验:
 
一辆突然失控的有轨电车正朝五个人驶去,如果救他们,就必须按下电车拉杆,让电车驶向另一条轨道,但这会撞死这条轨道上的另一个人。
 
如果是你,该如何决策?是对五个即将遇难者视而不见,还是为了救五个人,而伤害另一个无辜者呢?
 

作为经典的危机模型,“电车难题”引发了无数的争论,迄今也没争出个答案。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下面两类:
 
◎因救人而杀人是不义的。所以,一旦拉了拉杆,就要为这一行为负责任。
 
◎为最多数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才是道德的。所以,应该拉动拉杆,拯救最多的人。
 
显然,无论怎么选,都无法避免有人死亡,都将面临“牺牲一部分人救另一部分人”的现实,当然,还有一个更坏的选择,那就是不做选择的逃避。
 
电车难题,尽管只是一个假设,却成了人类永恒困境的代名词。每当危机爆发时,类似的现实难题,其实都在无情的拷打着人类的良知。
 
比如,经济危机时,政府是该干预救市,还是保护自由市场的原则?
 
疫情爆发时,生命安全与社会停摆,该如何取舍?为保护非疫区人的安全,是否应限制疫区人的流动?

……

可见,现实抉择,远比电车难题的思想实验更棘手,涉及的可能不是在一个人和五个人之间选择,而是在一百万和五百万之间抉择。


▌无为而治是大智,毫不作为是大恶

毫不作为,是应对危机的第一个层次,两难困境中,尽管选择很难,但都比不上不作为更糟糕——既然选择哪一个都不讨好,干脆先什么都不做、视而不见、能拖就拖,能瞒就瞒,能不管就不管,甚至假装有作为。事实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被拖成大灾难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国君高纬就是这样的典型。
 
高纬即位之初,外有强邻,内有豪门。他不思治国之道,反而逃避问题,扮成小乞丐在宫殿里行乞,让大臣施舍吃喝,装疯卖傻不理朝政,视危机如无物。国家就这样被他的懒政一天天拖垮,给了邻国北周可乘之机。

当北周大军兵临城下,他既不组织和平谈判,也不组织应战,而是隐瞒前线告急文书,沉迷于声色犬马中,最终国亡身死。


权力的本质是一种责任。所谓的“不作为”,就是在危机已经发生,需要抉择解决难题时,逃避责任。在任何一个时代,这样的不作为,都是更大的恶。


▌理性决策,两害相权如何取其轻?
 
更好的抉择,是应对危机的第二个层次。与不选择、不作为相比,“电车难题”难在如何抉择。决策专家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最好的解决两难问题。
 
理性决策包含三个部分:收集与问题有关的情报、基于情报拟定所有可行方案、权衡判断选出最适合的方案。
 
因此,理性决策是将多种价值进行权衡比对,是理性、冷静,甚至近乎残酷的。比如,“二战”期间的考文垂事件。
 
1940年11月,德军的情报加密体系“恩尼格码”被英军破译。但是,德军对此并不是很确定。于是,希特勒决定投石问路,通过空袭考文垂,来试验“恩尼格码”是否已经失灵。
 
面对空袭考文垂的密电,英国首相丘吉尔陷入了两难抉择:
 
◎ 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考文垂,但会暴露“恩尼格码”被破解的事实,这将使奋战在英国本土、北非、地中海等各条战线的英军,瞬间失去情报优势,甚至整个英国都有陷落的风险;
 
◎ 牺牲这座历史名城,欺骗德军,保护情报系统,为未来的战略决策做出更大贡献。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最后,丘吉尔决定放弃考文垂,为了不引起德军怀疑,也没有通知城中的居民。结果,在德军长达11个小时的轮番轰炸中,考文垂数千人伤亡。“考文垂”几乎成了“无人区”的代名词。
 
虽然,考文垂为英国,甚至为二战胜利做出了“伟大的牺牲”,成为一座“英雄城”。但因为这次事件中的道德抉择,超出了战争本身,时至今日仍然饱受争议。
 
支持丘吉尔的人,认为这一做法舍小保大,是理性的抉择。

反对者则认为,哪怕为了再高尚的理由,都没有权力去剥夺另一部分人的生命。
 
危机考验理性,更考验人性。在还未全部写完,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中,作者丘吉尔对考文垂事件的处理,体现了一位保守主义政治家的智慧——
 
既没有说这是一个艰难而不理想的决策,也没有为自己的理性决策表功,只是做了简单的事实描述,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丘吉尔说:“我是以牺牲大英帝国的代价,来参与二战。”


与事到临头的慌乱决策不同,理性决策有助于在“两恶”之间权衡利弊,选择那个最“不坏”的方案。


▌以成本度量正义:残酷难题的冷酷解
 
当危机决策遭遇伦理难题,跨界学科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种看待电车难题的全新视角:真正公平正义的决策,必须在人们愿意承担和负荷的范围之内。
 
比如,在突如其来的地震、瘟疫等危机中,老人、青年、儿童都急需手术,在医疗和社会资源既定,而又不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到底应该如何分配呢?是按照先到先救治的原则,还是存活几率,亦或其他?
 
这种更加残酷的难题,没有人愿意成为决策者。

“生命无价”早已成为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但法律经济学认为,抽象的价值解决不了具体的问题,危急关头要让正义落地,必须引入成本思维,把生命和物质分开。
 
正如托马斯·索维尔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所说:“在真实世界,没有人愿意花费国家一半的年产出,来让某个人多活30秒。然而,宣称生命无价,却有可能从逻辑上认同这样的做法。”


法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理念。每一个决策的出发点,要以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考量。“道德”的行为应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比如,在《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里,为了能从战场上找回瑞恩,美国军方派了一队人,最后牺牲了八位弟兄,才勉强达成任务。这一决策感动了万千观众,但如果牺牲的是上千人呢,观众还会如此感动吗?


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关注成本,尽管看起来冷酷无情。但是在长期的博弈中,只要成本较低,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加强,会反过来形成有效的补偿方案,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


▌没有完美的决策工具
 
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指出:在实然陈述和应然陈述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陈述,并且从实然陈述中无法推出应然陈述。
 
在会议室讨论一个两难选择,和置身具体难题做决策,可能结果大不相同。因为情境的略微变化,就会大大影响选择的结果。
 
比如,当量级发生变化时,从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的场景,升级为牺牲一万人,拯救五万人时;比如,理性决策时发现,那个要牺牲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时……

当道德拷问最终降临在自己身上,才是真正检验一个人的时候。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指出:“数学说错一定错,数学说对的不一定对。”决策也是同理,看起来正确无比的东西,可能恰恰因现实中的不确定因素,而无法实现。
 

比如法律经济学*,从社会的整体,而不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很可能出现为社会利益,残忍牺牲某些个体利益的情况。只考量物质财富的增加,很可能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长远来看,精神财富更为重要。


*新少数派注:用经济学评判法律思维的好坏,这门学科叫法律经济学。先知书店诚意推荐小弗里德曼的《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本书在台湾地区,5年加印13次,一本书读通经济学和法学思维,作者大卫·D. 弗里德曼说,初衷是要写一本给聪明外行人的书。畅销20年,上乘的法律与经济学入门。识别二维码,即可收藏。


理性决策的最大缺点就在于,人类的很多价值,在事实上无法对比,比如平等、正义、宽容等等,它们之间该如何换算呢?可见,没有完美无缺的工具。

所幸,危机关口的“电车难题”,无论是理性决策,还是计算成本,其实都是极端情况下的极端选择。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情,一开始就呈现为极端状态,并逼迫人类做出选择。

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更深的层次应对危机:

◎ 怎样决策,才能不把一个有限游戏,变成一场糟糕的无限游戏?
 
◎ 怎样思考,才能让我们不陷入“电车难题”的两难选择中?



▌保守主义思想:与其“逐术弃道”,不如“去术存道”

“去术存道”,是应对危机的第三个层次。真正的无为而治,绝不是毫无作为,而是“去术存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理性决策,还是成本决策,都是危机决策时可参考的思维工具。人们最常常犯的错误,是执着于寻找完美的决策工具——术,而忘记了拥抱那些能够减少残酷决策的思想——道。

每当危机来临,强制与自由、理性与信仰、物质与精神的艰难抉择……都拷打着人类。

历史上,保守主义思想曾成为抵御各种灾难的定海神针。保守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一种思维模型和生活智慧。

人类行动的目的,不在于不计代价、不计后果地追求最好的愿景,而是尽可能避免最坏的恶果。危机关口,保守主义坚信下面几条原则:
 
◎ 审慎的美德

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不贪图“大事业”,也不寄希望于侥幸。危机面前,不要轻言“战天斗地,改天换日”,因为这种理性自负,只会造成更大的灾难。
 
◎ 必要的成见

保守主义之父柏克说:“明智的成见,胜过未经检验的空想”。“成见”,与其说是有偏差的见解,不如说是在人类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常识。在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危机关头,人类能依靠的,只能是成见——只要认知危机的“成见”,比危机蔓延的速度快,危机就一定会不断减弱。
 
◎ 不轻言牺牲

因为比起牺牲,更重要的问题是要牺牲谁。负有伦理使命的人,才具有维护正义与公正的责任。

◎ 自发的道德秩序

任何政府都没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应对危机,最需要的是民间的自发秩序与权威。有强制力的权威,不能取代专业领域的权威。

◎ 权力是责任,更是维护自由与秩序的工具

最卓越的领导者,是运用保守主义智慧,少犯错误,尤其少犯大错误;优秀的领导者,是危急关头的理性决策者,而最拙劣的领导者,则是更大危机的制造者。执掌权柄,是个人生活对政治的让渡,甚至是一道“枷锁”。
 
保守主义政治家杰斐逊说:“我摆脱权力枷锁后所能获得的自由和轻松,是任何一个从枷锁中解脱出来的囚徒也体会不到的。”


历史的变革,绝不是一种手段战胜另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思想战胜另一种思想。很多变革看似手段或工具的胜利,实际上是思想的胜利。
 
保守主义思想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它提供一整套重新理解政治、商业,甚至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关于危机,保守主义首先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危机发生;应对危机,保守主义首先思考的是,解决危机的方案,决不能再制造新的危机。

历史学家威廉·莱基曾在评价保守主义先驱柏克时说:“但凡读过他书的人,没有不聪明的。”同样,读懂保守主义思想者,没有不聪明的,至少不会自作聪明。遗憾的是,保守主义思想一直被忽视,甚至被遮蔽。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精选了八本保守主义经典著作。可以说,这写书都是了解英美保守主义思想的必读之书,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身的文明传统或文化基因,重新理解政治、历史、商业,甚至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收藏阅读保守主义思想,了解改变未来中国思想版图的新思潮,还可汲取避免犯错、尤其是大错的深刻智慧。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朱海就:“科学防疫”的含义

秦晖:以文明共识与传统和解,才能与未来拥抱!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索维尔:理解人类的局限性,是智慧的开端

废除市场,等于摧毁文明社会本身

通往自由与繁荣: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

当错误的代价由别人承担时,犯错是容易的,坚持错误也很容易

市场的逻辑:“好”意图为何带来坏结果?

计划经济、分配正义、消灭宗教——三个远未终结的世纪神话

被遗忘的常识: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人类历史的三大陷阱:群众痛恨真相,政客鄙视教训,专家没有良心

冯克利:不能丢掉观念,更不能不顾现实

波普尔:努力消除具体的罪恶,而不要去实现抽象的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