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今天的上海人,是否还需要重读哈耶克?

新少数派 2022-08-23

Editor's Note

越是灾难关口,越需要汲取哈耶克的思想力量,今天,不仅仅是上海人应该重复哈耶克,而是所有希望生活在自由与繁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重读哈耶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先知书店



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编:先知书店


很多自诩为了解哈耶克的读者,要么简单地给哈耶克的思想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要么走入另一个极端,回避中国的问题意识,沉浸在哈耶克思想的故纸堆中。
——题记

5月8日是哈耶克诞辰123周年纪念日。1899年的这一天,哈耶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杰出知识分子家庭。哈耶克是经济学家,但其思想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范畴,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运。他亲眼见证电器工业化的起飞,亲身参与世界大战。他见证了苏维埃的幻灭——事实上,他本身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
 
摧毁一个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能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就是那个用思想改变世界的人。
 
华人学者杨小凯曾说:“哈耶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犹如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一样,深远而无孔不入。”这一评价,实不为过。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

哈耶克的影响,绝不仅因为他与凯恩斯的世纪大战,以及成功预言苏联命运的先知式存在,而是他的思想与洞察,在其去世30年后的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重要,韦森老师在《重读哈耶克》中,总结了哈耶克之于我们的三大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的探索。
 
◎对自由、法治、宪治、民主、权利以及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的论述。
 
◎对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基础的阐释与捍卫。
 
换句话说,这三大贡献正是哈耶克之于今天最重要的三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捍卫自由市场的孤独的斗士,也是“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的乌托邦最坚定的反对派,更是一个为捍卫人类社会基本价值而倍感孤独的先知。



▌孤独的斗士:让现代文明从奴役之路折返
 
在20世纪初,全世界的民族国家空前强大,它们肆无忌惮地滥发货币、持续输出通货膨胀,终于摧毁了自由市场,引发全世界的大萧条。这时,苏俄、纳粹奉行的乌托邦主义,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救世良方”。
 
在人类面临重大危机之时,很多学者去往美国,继续思考人类的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一员。
 
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预言:
 
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计划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
 
然而二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甚至计划思想主导了整个主流经济学界,各国纷纷滥发纸币、扩大赤字,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哈耶克饱受嘲笑和攻击,成为“孤独的反对派”、“资本家的走狗”。直到1970年代,欧美爆发“滞涨”危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凯恩斯主义声誉扫地。
 
在危难中,哈耶克的思想终于受到了重视,当市场的权利重新回到企业家手中时,英美两国的经济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奖。随后二十年,他的思想和政策主张被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在英美推行,并带来长达二十年的繁荣,与之相反的历史叙事,在苏东世界随之倒下。

等待了七十多年后,哈耶克终于见证了一个人对百年历史的胜利,让人们一度相信,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乌托邦。然而,晚年的哈耶克,却对人类的前途感到无比悲观。在其最后一部经济学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尤为明显。

哈耶克警告世界:个人自由正在灭失,因为乌托邦的冲动永存于人性之中,人类渴望建立“人间天国”的短视和狂妄不会消失,他们总是拥抱那些承诺“包办一切”的美丽谎言,甚至为此愿意牺牲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哈耶克预言,只要铸币权被各国政府垄断,大通胀将成为常态,唯一的破解之道,是打破对铸币权的垄断,让政府以及各经济组织进行自由竞争,即货币的非国家化。
 

纵观人类历史,暴力是短暂的,唯有思想才是永恒的。先知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思想。

哈耶克思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便是以上这段话最好的注脚。

 
▌“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哈耶克的思想图谱
 
哈耶克是市场的斗士,是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研究横跨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天才。然而,他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同一方向——“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
 
19世纪是崇尚理性与乐观的“黄金时代”,受激进思想鼓舞,各种新式的哲学和历史观念纷纷兴起,然而,正如阿克顿勋爵所嘲讽的:“尽管他们也被称为自由主义,可他们的唯一共同之处,就是没有自由。”
 
学者周濂则总结道:到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甚至自由一词的含义已被篡改,欧洲左翼崛起,以平等、科学、进步的口号,自命为自由的代言人。而可以追溯到《大宪章》,洛克、孟德斯鸠、麦迪逊等让英美崛起的文明传统,日益被边缘化,在文明日渐式微的20世纪,只能以“古典自由主义”的名字,和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对峙。
 
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预言道: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
 
1947年,哈耶克与米塞斯发起朝圣山学社,成为反乌托邦最坚定的力量。他的巨著《自由宪章》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回答了有关自由主义的基本问题:
 
自由的含义是什么?自由的价值何在?怎样保障个人自由?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哈耶克将自由从道德价值中解放出来,放置在形成社会秩序的知识和一般规则的层面上,从而使自由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孤独的先知:哈耶克真正的敌人,并不是某种意识形态
 
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哈耶克认为文明中的问题,源自人类本能和理性的冲突。

文明在扩张中形成的秩序,鼓励人们使用理性和逻辑,不断收集信息、利用资源,形成合作的规则,带来传统、法律、财富、理性、科学、艺术等文明成果,但它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更深藏着危险的陷阱。
 
人的自然本能,即人类的原始欲望,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创造的本能”,是生存、发展和爱的力量,是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进取、建设和创造性的力量;
 
一种是“毁灭的本能”,是攻击和侵犯的冲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每个人中,即使是最平凡的人,都有一股野蛮,凶残,目无法纪的力量正在蠢蠢欲动。”
 
而人类的一切问题,来自文明秩序和两种不同自然本能的结合,从而诞生了两种贯穿整个历史的游戏规则:好的规则会自然扩展,坏的规则也会野蛮生长。
 
目前的制度中,只有市场经济制度长期带来了良性结果,它用文明秩序鼓励了人的创造本能,同时利用了人类毁灭本能的活力,并限制了它的危害。


◎市场制度鼓励人们生存、发展、创造和爱的生本能。

◎市场制度利用了人们好斗的死本能,将其活力用于市场竞争和建设,并严格限制在文明框架内,如法律规定的人的自治边界。

◎市场制度把人类的集体主义本能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如家庭、社区和企业,避免将冲突发展到毁灭性的层面,比如民族间的生死斗争。

相反,历史中的另一种力量:比如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批判的客观主义、集体主义、历史主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意识形态,却在用理性工具包装人们的毁灭本能,让它更具有毁灭性。

◎鼓励起人的毁灭本能:鼓励人们对他人发起仇恨、侵犯和攻击,它总是试图寻找敌人,乌托邦主义寻找内部的敌人,族群主义寻找外部的敌人。

◎用暴力原则取代契约原则,作为社会规则,让人们崇拜暴力,相信财富来自掠夺,和平是软弱的象征,契约是对弱者的欺骗和剥削,建设是为了战争和复仇。

◎用破坏主义取代建设主义,米塞斯将一切戴着美好面具,却最终带来破坏的观念称为“破坏主义”(如极端平等、复仇正义、极端女权或男权主义),它往往以两种面貌出现:要求财富通过暴力再分配,再以控制永远固化;允许权力全面控制社会,并用暴力侵犯一切私人领域。

因此,哈耶克真正的敌人,是人性深处的恶,以及一直鼓励和扩大这种恶的某种历史叙事。

不幸的是,在历史的博弈中,这种叙事经常胜利,并带来暴力与死亡的历史,而文明也随之陨落。



▌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对计划模式的否定和对市场经济的弘扬。
 
塑造我们的“观念纽带”早已不同于革命激进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理论憧憬,也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皇权专制政治中的“专制天下”或“以德为政”的王道理想——当然,更不同于构成西方制度基础的自由主义。
 
但是,当下我们的“观念纽带”仍在不断变动,而且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张力。一方面有“十月革命”以来的革命思潮,另一方面隐含有两千年中华帝国“专制天下”的政治思想遗产,且在一种实用主义的导向下不断演变。
 
这种互相交织的“观念纽带”,不仅构成了现下中国社会制度运作的思想基础,也构成了未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张力。
 
但种种“观念”与其后果的深层基础和基本价值理念到底是什么,现在好像已经变得模糊起来,似乎是个谁也讲不清楚的问题,甚至变成了没有任何权威来界定和规定的问题。
 
在此格局中,整个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上是自发地在一个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惯性中演进和运作,其演进方向和结果,目前看来还无法预计。
 
因此,正如韦森老师在《重读哈耶克》中所说:“从多学科的视角反思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和一个良序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就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个既现实又急迫的理论任务。在此格局中,重新研读哈耶克这位曾影响了全世界的思想大师的著作,应该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对于中国读者,理解哈耶克,至少面临四大遗憾:
 
◎遗憾一:作品残缺不全,或断版已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耶克的作品,如《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等陆续被引入中国大陆,但哈耶克的研究,研究领域横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历史学乃至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横跨政治、经济、法学、心理学,甚至心智史学等领域,而且,每个领域几乎都有作品问世。
 
哈耶克的作品中,引进出版后,又断货多年的《科学的反革命》《货币的非国家化》《法律、立法与自由》等书,近年来有幸再版。
 
然而,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书,至今尚未再版;此外,哈耶克的部分作品,因各种原因迄今尚无中文版。因此,读者很难理解哈耶克的思想全貌。
 
◎遗憾二:原文、译作难逃晦涩难懂之嫌
 
哈耶克自幼接受的是德奥注重哲学思辨的教育,语言过分追求细微之处的“奥妙”,对当代读者而言,原著即有晦涩难懂之嫌,再加上引进翻译时,受时代、译者等因素影响,“复刻”哈耶克的文风与翻译过程中重要知识的丢失,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
 
因而,对中国读者来说,无论哈耶克的批评、反对者,还是他的拥趸,有的读不下去,有的读不懂,以致很多人误读、甚至误解了他的思想。
 

◎遗憾三:很难将哈耶克的深邃思想,放到他鲜活的经历中去理解
 
任何一位思想者的经历,都会成为思想的一部分,哈耶克也不例外。
 
哈耶克的一生,几乎横跨了整个20世纪,他见证了两场世界热战,预言了冷战的结局,亲历了历史的大悲剧、大转型。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心,绝不仅停留在纸面,而是有深入骨髓的体会。
 
因此,我们亟需一部好的哈耶克传记,它能以哈耶克的思想脉络为经线,以他的传奇经历为纬,将哈耶克深邃的思想,放到他鲜活的经历中去激活。
 
艾伦 • 艾伯斯坦的《哈耶克传》,正是这样一本书。该本书是迄今当之无愧的关于哈耶克最完整、又极具权威的传记,艾伦博士也因本书获得国际声誉。本书中文版2014年出版后也曾一度绝版,2021年底有幸被复活。

▲《哈耶克传》内页展示

◎遗憾四:很难用中国的问题意识,激活哈耶克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既关乎现实,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时代和国家。
 
然而,很多自诩为了解哈耶克的读者,要么简单粗暴地给哈耶克的思想,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要么走入另一个极端,逃避中国的问题意识,沉浸在哈耶克思想的故纸堆中。
 
因此,重读哈耶克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去激活哈耶克的思想——用哈耶克的思想,来理解现实、洞察未来;用中国的问题意识,去检验哈耶克思想的成色。
 
深谙中国转型阶段大问题的复旦大学教授韦森老师,是为数不多的“最懂哈耶克”的中国学者,他的《重读哈耶克》,正是这样一本书:带着转型阶段的大问题,带领读者进入哈耶克的思想世界。本书2014年出版后也曾一度绝版,2021年底有幸复活,我们还有幸获得少量韦森老师亲笔签名版供收藏。
 
迄今最好的哈耶克传记,和中国学者带着问题意识重读哈耶克之作,既可最大限度解决上述四大遗憾,对尚不熟悉哈耶克的作者,也可以作为入门读物。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两部复活的好书(还可在页面中选购迄今最全的哈耶克其他作品)


▍延伸阅读

撒切尔夫人:也许我早在认识哈耶克之前,就开始讨厌凯恩斯

哈耶克|秩序产生于法治框架下的个人自由

通往自由与繁荣: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

哈耶克逝世30周年:人们为何总是愿意接受错误的观念?

哈耶克:经济学家最要紧的是有不受欢迎的勇气

哈耶克绝版多年的集大成之作:为时代“立法”,为人类秩序“解毒”

承认无知,尊重自发秩序,才能真正达致自由

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通往哈耶克的27个路标

哈耶克十大思想: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道路

历史终究站在了哈耶克一边

哈耶克诺奖演说:滥用科学、误解人性,是一切乌托邦灾难的根源(精华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