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对“勤劳”的认知,有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天道酬勤”“劳动最光荣”上。然而最“骨感”的现实却是,许多人勤劳一生,却从来不曾富有。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关于“勤劳”,以及和劳动直接相关的“财富”等看似浅显的概念,在人们的认知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比如下面这五个。
▌错误认识一:
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至今快七十年了,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其实这是错的。所有的动物都要劳动——它们为了存活必须觅食,这就是劳动。
有些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甚至要流血、拼命。但从古到今,没见过哪只猴子或老虎变成人。
是什么让人成为人的?不是劳动,是理性。人的劳动是需要思索和强制的理性行为,劳动之前先要想活该怎么干,怎么才能少出力、多出活,各种步骤都要预先考虑好。
劳动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经验,有些劳动看着比较简单,但那也是人类长时间积累出来的。用什么积累出来的?理性。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类懂得分工合作,懂得建立规则。为了实现更高效的交换,人类创造了货币符号。为了维持长治久安的公正规则,人类创造了政府。
这种强大的虚构能力(理性),是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动物的劳动都是直截了当而简单的动作,不会考虑方法步骤,只是完全的本性行为。
正因为不存在理性,一只猴子哪怕辛苦劳动亿万年,也不可能变成人!
▲火的“发明”不是靠勤劳,而是靠理性和经验
▌错误认识二:
爱劳动是人类的天性
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这两个词大概是批评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逃避劳动时最常用的词了。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爱劳动是人类的天性”。
但事实是,人类的绝大多数劳动,都是被生活所迫。如果吃穿不愁,什么都是现成的,极少有人愿意出力受累地劳动。
孟子说过“食色性也”,承认人类天生追求安逸的愿望,才是尊重人性的善举,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逸”和食色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夏避暑,冬避寒,活得舒适些不是罪过,否则,怎么会有劳逸结合这个词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就说过,“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是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既是人之常情,当然就是本性了。
爱劳动不是本性,懒惰才是人的本性。我的同事千字君说:人之初,性本懒。
而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为了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享受生活。
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不是得益于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恰恰相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今天人们追求的所谓“财富自由”,其实质就是不用劳动、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
有句话说得好,“文明是懒人发明的。”正是因为好“逸”的天性,人类才发明了替代四肢的动力机械,发明出替代大脑的智能机器人,“好逸恶劳”并不可耻,反而是推动人类发展、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机械的运用,可以让人很“轻松”地完成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
▌错误认识三:
企业家靠奸诈和剥削不劳而获
“老板或者商人,很少参加劳动,但却赚钱最多,因为他们奸诈,剥削劳动者。”这一错误观念从两千年前的重农抑商时代延续至今。
表面看来,企业家很少参与体力劳动,没有像农民一样辛勤耕作,也很少与工人一起炼钢、造纸或者打磨家具,甚至很多“脑力劳动”企业家也没有参与,比如,图纸设计、原材料的引进、商品的营销计划,等等。然而,企业家真的是多余的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没有企业家,就不会有企业的建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连劳动的机会都没有。企业家的职责是,发现市场需求,并配置各种资源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来。或者说,企业家的职责,不是劳动,而是“发现需求、并有效配置资源”。
企业倒闭,不少人认为只是老板的事。然而,这是关乎所有人的大事。因为企业是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企业出问题了,意味着经济出问题了;经济出了问题,下一步必然是大规模的失业、财政困难、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但,每当灾难过去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教训,继续仇视企业家。而一个国家的进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企业家们所创造的财富。
正是因为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智慧,是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而企业家的获得高收入,就是市场支付给他们的报酬。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只有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只有梦想。因为劳动不一定是“挥汗如雨”,也不一定就是“伏案疾书”,劳动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创造,而非单纯的劳动。
张维迎教授说: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是技术创新、财富创造的先驱,市场上所有的人都要搭他们的便车。
▲1920年代福特生产线在生产T型车,由于采用了装配流水线,1925年达到每10秒钟生产一辆车
▌错误认识四:
“投机取巧”地赚钱不道德
市场中,很多人不亲自参与生产,仅仅依靠资本运作就能赚取高额利润。这种看起来空手套利的“投机取巧”,被很多人看作不道德的“无本生意”。其实,这是对金融的误解。
有钱但不会投资,只能叫守财,有能力,无资本却只能无奈。正如一条鱼,在普通人的手里,仅仅只是一条鱼,而在企业家的手里,可能变成观赏的作用,可能被拿来交换其他物品。正是因为企业家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资本天生逐利,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钱会流向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手中,他们会用这些钱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如果没有一个活跃的、有创造性的金融市场,整个经济将走向僵化和衰败。
可见,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经济学家滕泰将它称作“软价值”。软价值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并不是新的领域,事实上,不仅卓越的投资眼光,一个代码、一种比特币、一部好莱坞大片,一场思想盛宴,都是软价值。
传统时代,我们的财富观更多是一种“物质财富观”,与之对应的是硬价值——即我们只看重那些由劳动创造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而忽略了软价值,那些靠智慧,而非简单劳动创造的财富。
“投机取巧”地赚钱,只要合理合法,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一个人若不能破除这层心理障碍,就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软价值。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错误认识五:
贫穷是因为不够勤劳
勤劳致富,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为公理了,但却经不起推敲。绝大多数苦守这个理念的普通老百姓,鸡鸣即起,日落方归,却极少有挣出体面家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已经拥有财务自由的一些人,其劳动量同他人相比,也并未有所增加。
农民勤劳,民工勤劳,清洁工人勤劳,你见这些人中有富裕的吗?为什么勤劳而不致富呢?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也很有可能是垃圾,比如一个不懂做饭的人,会把很多好食材弄得无法下咽。
按照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既然人人都可以劳动,每个人的财富就应该是均等的,历史上农民起义“均贫富”就是这么提出来的。但现实中我们知道,均贫富并不创造新的财富,只是分配别人已有的财富而已。
比如,某人发现了一座铁矿,然后招募大量工人进行采掘,他无需亲自劳动就可以发家致富,因为在他发现这座铁矿之前,它们被认为是一堆普通的石头而已。他是用什么发现的呢?是他的知识或者经验,我们统称为智慧。
几千年来“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恰中皇帝的下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儒家思想对皇权统治的一大贡献,因为只有没命的劳作,才会免去思考的时间,而一个人失去了思考能力,唯一的念想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温饱梦想。这样的人,也就基本不可能致富了。
再延伸一步,这也是皇权时代,为何重农抑商,为何将读书人锁在书斋里的缘故——就是让人没有时间思考,没有闲心创造,从而达到“弱民、贫民”的目的。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是,这些流行于上一个世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劳动观”和“财富观”仍然大行其道。这些观念仇视“资本主义”,将几乎所有的贫富问题都归结到“资本主义”头上,却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成就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可悲的。
观念上的贫穷和谬误,比“贫穷”本身更可怕。决定一个人的行动,不是利益;决定社会行动的,也不是权力,而是我们拥有怎样的观念。如果不能警醒这些基础观念的谬误,倒退回一个更糟糕的经济体制之中,集体返贫,将不再是杞人忧天——20世纪的种种灾难至少已经表明,强权、资本很难主动汲取历史教训。
事实上,当下社会中的许多话题,包括“勤劳”的话题,本质上都是“财富观”的问题。个人如何获取财富,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如何通往财富自由;国家如何对待社会分配,怎样看待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对待企业家,这些难题的背后,都涉及到财富观的选择。
有人说,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2022年于国内首次出版的《剑桥资本主义史》(四卷本),毋庸置疑,就是这样一部“革新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几乎所有传统观念的新观念史、新全球通史”。
本书的价值绝不限于为资本主义正名,其思想价值、学术价值,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镜鉴作用,更值得关注——
· 资本主义不是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自有人类社会始,就以交易、协作的方式长期存在。——与之相应,本书的写作跨度,上自人类远古,下至当下,可以说是一部新视角下的“全球通史” ·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产权、契约精神、自由市场,以及强化市场型政府共同组成的一种开放秩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这种秩序之下,个人财产得到有力保障,普通人“致富”才成为可能。 · 资本主义非常脆弱,随时面临着各种挑战,20世纪的历史,是资本主义遭遇严峻挑战但却化险为夷的历史,然而,这绝不是历史的终结,相反,这种冲突延续至今,却暂无定论。 ......限于篇幅,更多精彩洞见,还需阅读原作。
此外,本书的全新观点、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与框架,可帮助我们厘清如下问题的本质,比如:近些年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反资本运动”、远未结束的俄乌军事冲突,以及我们身处其中,切身感受到的严峻的经济、民生现实。为此,诚荐这套《剑桥资本主义史》,除了观点、视角等思想价值、学术价值、现实价值外,收藏这套书至少还有三个理由:
打破认知之井的必修课:一个人不可能赚到他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也不可能理解他认知范围以外的社会。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观念不能革新,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靠一时侥幸获得的财富,早晚也会靠勤劳地“折腾”而败光。理解“资本主义”的真实含义,是一堂打破认知之井、拥抱现代文明的必修课。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品,品质保障:作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剑桥大学始终恪守一个古老的传统:所有出版物的内容、品质,都要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反复讨论、苛刻检查,才能得以面世,这本书正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豪华的作者团队:本书作者团队集齐了剑桥、牛津、哈佛等名校二十多位资深学者、大家巨擘,对所涉主题有广博而深刻的把握,论述自然,深入浅出却力透纸背。
不论是创造财富和捍卫财富,都需要理解财富的本质,通过对于自由市场的洞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剑桥史四书”):
其他
观念上的贫穷和谬误,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酷哥
为什么很多人勤劳却不富裕?
文:酷哥 编:先知书店
对“勤劳”的认知,有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天道酬勤”“劳动最光荣”上。然而最“骨感”的现实却是,许多人勤劳一生,却从来不曾富有。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关于“勤劳”,以及和劳动直接相关的“财富”等看似浅显的概念,在人们的认知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比如下面这五个。
▌错误认识一:
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至今快七十年了,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其实这是错的。所有的动物都要劳动——它们为了存活必须觅食,这就是劳动。
有些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甚至要流血、拼命。但从古到今,没见过哪只猴子或老虎变成人。
是什么让人成为人的?不是劳动,是理性。人的劳动是需要思索和强制的理性行为,劳动之前先要想活该怎么干,怎么才能少出力、多出活,各种步骤都要预先考虑好。
劳动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经验,有些劳动看着比较简单,但那也是人类长时间积累出来的。用什么积累出来的?理性。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类懂得分工合作,懂得建立规则。为了实现更高效的交换,人类创造了货币符号。为了维持长治久安的公正规则,人类创造了政府。
这种强大的虚构能力(理性),是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动物的劳动都是直截了当而简单的动作,不会考虑方法步骤,只是完全的本性行为。
正因为不存在理性,一只猴子哪怕辛苦劳动亿万年,也不可能变成人!
爱劳动是人类的天性
但事实是,人类的绝大多数劳动,都是被生活所迫。如果吃穿不愁,什么都是现成的,极少有人愿意出力受累地劳动。
孟子说过“食色性也”,承认人类天生追求安逸的愿望,才是尊重人性的善举,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逸”和食色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夏避暑,冬避寒,活得舒适些不是罪过,否则,怎么会有劳逸结合这个词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就说过,“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是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既是人之常情,当然就是本性了。
爱劳动不是本性,懒惰才是人的本性。我的同事千字君说:人之初,性本懒。
有句话说得好,“文明是懒人发明的。”正是因为好“逸”的天性,人类才发明了替代四肢的动力机械,发明出替代大脑的智能机器人,“好逸恶劳”并不可耻,反而是推动人类发展、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企业家靠奸诈和剥削不劳而获
表面看来,企业家很少参与体力劳动,没有像农民一样辛勤耕作,也很少与工人一起炼钢、造纸或者打磨家具,甚至很多“脑力劳动”企业家也没有参与,比如,图纸设计、原材料的引进、商品的营销计划,等等。然而,企业家真的是多余的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没有企业家,就不会有企业的建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连劳动的机会都没有。企业家的职责是,发现市场需求,并配置各种资源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来。或者说,企业家的职责,不是劳动,而是“发现需求、并有效配置资源”。
企业倒闭,不少人认为只是老板的事。然而,这是关乎所有人的大事。因为企业是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企业出问题了,意味着经济出问题了;经济出了问题,下一步必然是大规模的失业、财政困难、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但,每当灾难过去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教训,继续仇视企业家。而一个国家的进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企业家们所创造的财富。
正是因为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智慧,是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而企业家的获得高收入,就是市场支付给他们的报酬。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只有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只有梦想。因为劳动不一定是“挥汗如雨”,也不一定就是“伏案疾书”,劳动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创造,而非单纯的劳动。
“投机取巧”地赚钱不道德
有钱但不会投资,只能叫守财,有能力,无资本却只能无奈。正如一条鱼,在普通人的手里,仅仅只是一条鱼,而在企业家的手里,可能变成观赏的作用,可能被拿来交换其他物品。正是因为企业家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资本天生逐利,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钱会流向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手中,他们会用这些钱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如果没有一个活跃的、有创造性的金融市场,整个经济将走向僵化和衰败。
可见,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经济学家滕泰将它称作“软价值”。软价值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并不是新的领域,事实上,不仅卓越的投资眼光,一个代码、一种比特币、一部好莱坞大片,一场思想盛宴,都是软价值。
传统时代,我们的财富观更多是一种“物质财富观”,与之对应的是硬价值——即我们只看重那些由劳动创造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而忽略了软价值,那些靠智慧,而非简单劳动创造的财富。
“投机取巧”地赚钱,只要合理合法,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一个人若不能破除这层心理障碍,就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软价值。
贫穷是因为不够勤劳
农民勤劳,民工勤劳,清洁工人勤劳,你见这些人中有富裕的吗?为什么勤劳而不致富呢?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也很有可能是垃圾,比如一个不懂做饭的人,会把很多好食材弄得无法下咽。
按照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既然人人都可以劳动,每个人的财富就应该是均等的,历史上农民起义“均贫富”就是这么提出来的。但现实中我们知道,均贫富并不创造新的财富,只是分配别人已有的财富而已。
创造财富靠的是人的智慧,而人和人的智慧是有差异的,因此,财富有多有少是正常的。
比如,某人发现了一座铁矿,然后招募大量工人进行采掘,他无需亲自劳动就可以发家致富,因为在他发现这座铁矿之前,它们被认为是一堆普通的石头而已。他是用什么发现的呢?是他的知识或者经验,我们统称为智慧。
几千年来“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恰中皇帝的下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儒家思想对皇权统治的一大贡献,因为只有没命的劳作,才会免去思考的时间,而一个人失去了思考能力,唯一的念想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温饱梦想。这样的人,也就基本不可能致富了。
今天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是,这些流行于上一个世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劳动观”和“财富观”仍然大行其道。这些观念仇视“资本主义”,将几乎所有的贫富问题都归结到“资本主义”头上,却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成就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可悲的。
观念上的贫穷和谬误,比“贫穷”本身更可怕。决定一个人的行动,不是利益;决定社会行动的,也不是权力,而是我们拥有怎样的观念。如果不能警醒这些基础观念的谬误,倒退回一个更糟糕的经济体制之中,集体返贫,将不再是杞人忧天——20世纪的种种灾难至少已经表明,强权、资本很难主动汲取历史教训。
事实上,当下社会中的许多话题,包括“勤劳”的话题,本质上都是“财富观”的问题。个人如何获取财富,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如何通往财富自由;国家如何对待社会分配,怎样看待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对待企业家,这些难题的背后,都涉及到财富观的选择。
有人说,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2022年于国内首次出版的《剑桥资本主义史》(四卷本),毋庸置疑,就是这样一部“革新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几乎所有传统观念的新观念史、新全球通史”。
本书的价值绝不限于为资本主义正名,其思想价值、学术价值,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镜鉴作用,更值得关注——
· 资本主义不是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自有人类社会始,就以交易、协作的方式长期存在。——与之相应,本书的写作跨度,上自人类远古,下至当下,可以说是一部新视角下的“全球通史” ·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产权、契约精神、自由市场,以及强化市场型政府共同组成的一种开放秩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这种秩序之下,个人财产得到有力保障,普通人“致富”才成为可能。 · 资本主义非常脆弱,随时面临着各种挑战,20世纪的历史,是资本主义遭遇严峻挑战但却化险为夷的历史,然而,这绝不是历史的终结,相反,这种冲突延续至今,却暂无定论。 ......限于篇幅,更多精彩洞见,还需阅读原作。
此外,本书的全新观点、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与框架,可帮助我们厘清如下问题的本质,比如:近些年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反资本运动”、远未结束的俄乌军事冲突,以及我们身处其中,切身感受到的严峻的经济、民生现实。为此,诚荐这套《剑桥资本主义史》,除了观点、视角等思想价值、学术价值、现实价值外,收藏这套书至少还有三个理由:
打破认知之井的必修课:一个人不可能赚到他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也不可能理解他认知范围以外的社会。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观念不能革新,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靠一时侥幸获得的财富,早晚也会靠勤劳地“折腾”而败光。理解“资本主义”的真实含义,是一堂打破认知之井、拥抱现代文明的必修课。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品,品质保障:作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剑桥大学始终恪守一个古老的传统:所有出版物的内容、品质,都要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反复讨论、苛刻检查,才能得以面世,这本书正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豪华的作者团队:本书作者团队集齐了剑桥、牛津、哈佛等名校二十多位资深学者、大家巨擘,对所涉主题有广博而深刻的把握,论述自然,深入浅出却力透纸背。
不论是创造财富和捍卫财富,都需要理解财富的本质,通过对于自由市场的洞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剑桥史四书”):
▍延伸阅读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张维迎:我对市场的信念是越来越深,对人性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
钱满素:抽象地肯定人类权利却具体否定个人权利,颇有架空人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