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漢先生:中国文言和文字的价值
中国文言和文字的价值
高本漢
因同音语词的增进,在口语上不能不把应用的词类改造一番,但是,在书写上仍是没有改造的必要。因为中国文字是表意的,不是表音的,单纯语词,无论在音读上怎样的变迁,在口语上怎样的含混,而在书写上总是分辨得很明晰的。
例如说一个ì音,不知所说的究竟是那一个ì音的字,而在文字上,写一个“意”和“异”,“臆”,“邑”,“益”等字绝对不会相混。又中国人喜欢摹仿古代的文体,因此中国文字的特性,使中国地方,产生了一种文雅简洁的文言。在口语上必须将语言的原料加以改造,而在书写上仍可以应用这种简练的文体。
历代书写方面,都喜欢用文言记载,而不喜欢用鄙陋的俗语;因此就演成“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即在今日(1918年),大部分的中国人在书写上还是应用文言的。
中国文字可以离开实际的语言而表明意义;因此文言和口语的分离,在实用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中国一经学会了文言,在纵的方面,可以不管古今音读的变迁,而能了解数千百年前的文书;所以中国人对于古代的文化,能有极端的认识和尊敬,这是西洋方面所没有的。在横的方面,各人可以依照各自的方言去阅读书信,而仍能了解意义;方言不同的人,在古语上虽然有所阻碍,而在书写上,有此简捷便利的工具,彼此可以相接;所以文言在口语上失其效用,而在视官方面,却成为一种书写的世界语。
现在来往的书信和公文,以及古代的文书记载,他人诵读起来,我们听不懂(因为文体的简练和字音的单纯,不仅因为方言的歧异而已);可是大家都能看得明了的。
中国人为何不废弃这种表意的文字,而采取音标的字母,内中有很大的理由。……中国全部文化的基础,都建筑在这种文字之上,而各处散漫的人民,彼此能互相维系,以形成这样一个大国家,也未始不是这种文字的功用哩!
張世祿譯述
文字輸入 周君誠
文字校對 胡非才
因同音語詞的增進,在口語上不能不把應用的詞類改造一番,但是,在書寫上仍是沒有改造的必要。因為中國文字是表意的,不是表音的,單純語詞,無論在音讀上怎樣的變遷,在口語上怎樣的含混,而在書寫上總是分辨得很明晰的。
例如說一個ì音,不知所說的究竟是那一個ì音的字,而在文字上,寫一個“意”和“異”,“臆”,“邑”,“益”等字絕對不會相混。又中國人喜歡摹仿古代的文體,因此中國文字的特性,使中國地方,產生了一種文雅簡潔的文言。在口語上必須將語言的原料加以改造,而在書寫上仍可以應用這種簡練的文體。
歷代書寫方面,都喜歡用文言記載,而不喜歡用鄙陋的俗語;因此就演成“文言”和“白話”的區別。即在今日(1918年),大部分的中國人在書寫上還是應用文言的。
中國文字可以離開實際的語言而表明意義;因此文言和口語的分離,在實用方面,有很大的價值。
中國一經學會了文言,在縱的方面,可以不管古今音讀的變遷,而能瞭解數千百年前的文書;所以中國人對於古代的文化,能有極端的認識和尊敬,這是西洋方面所沒有的。在橫的方面,各人可以依照各自的方言去閱讀書信,而仍能瞭解意義;方言不同的人,在古語上雖然有所阻礙,而在書寫上,有此簡捷便利的工具,彼此可以相接;所以文言在口語上失其效用,而在視官方面,卻成為一種書寫的世界語。
現在來往的書信和公文,以及古代的文書記載,他人誦讀起來,我們聽不懂(因為文體的簡練和字音的單純,不僅因為方言的歧異而已);可是大家都能看得明瞭的。
中國人為何不廢棄這種表意的文字,而採取音標的字母,內中有很大的理由。……中國全部文化的基礎,都建築在這種文字之上,而各處散漫的人民,彼此能互相維繫,以形成這樣一個大國家,也未始不是這種文字的功用哩!
張世祿譯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