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6910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279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基础教育内容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规划、扎实推进。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整体部署,对各地各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高度重视国家课程教材体系的顶层设计
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教材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教材质量目标,推动大中小学教材整体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鼓励学校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启动了部署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五年规划,旨在系统规划未来五年课程教材建设工作,明确未来五年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等,提升教材建设质量。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要求,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通盘考虑,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1.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为重点,明确教育要求
一是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开展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相关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等深厚情感,珍爱生命、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有责任心等品质。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
二是不断强化语文课程相关学习要求。语文课程主要通过优秀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传承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文课程逐步加大古诗文比重,小学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29篇,约占所有选篇的36%,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文132篇,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8%。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并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所推荐的课内外读物中,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此外,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4年,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以语文课为主,开展书法教育,提高学生书写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历史课程主要通过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发明等,有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高中历史课程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为学习要点,要求学生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其他学科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相关教育内容
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都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小学数学课将《九章算术》、珠算纳入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课要求学习“杨辉三角”,让学生体会中国数学文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不同阶段安排了武术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音乐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等。美术、艺术等课程要求学习剪纸、篆刻等内容。
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实践教育
2017年9月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专门推荐了相关活动主题,如“跟着节气去探究”“我们的传统节日”“我是‘非遗’小传人”“我是尊老敬老好少年”等,引导学生通过考察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4.鼓励地方、学校开设特色课程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如,山东济南“手工刺绣”“国粹京剧”课程,江苏沛县“封侯虎”课程、四川成都“民间剪纸”课程、重庆江津“诗词楹联”课程等,都是地方和学校充分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培养。在高等院校中积极组织展开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提高高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积极培养传统文化教师。二是提高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在师范院校开设国学特色通识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提升广大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三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四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2012年共对全国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从2014年起,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2017年,共培训540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为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2015年教育部还与中国文联联合启动实施为期五年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在全国分五大区分批培训6000余名学员,目前已举办了四期。2017年11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指导列为核心指标。
近期,教育部正在组织研制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方案,拟组织研制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各学段内容重点、实施方式和途径,以及资源利用等要求,从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施,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相关阅读】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5356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436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
教育部:高校教师经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
【联合声明】坚决支持韩方明委员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