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濤:清華簡《保訓》的“中”爲中道說

梁濤 文字研究 2021-12-30



清華簡《保訓》的“中”爲中道說


梁濤


清华简《保训》的“中”是指中道。其中舜的故事是从正面讲积极的中,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确立恰当的准则、原则,以避免彼此的矛盾、冲突,达到和睦相处。上甲微的故事则是从反面讲消极的中,主张应秉持中道,以直报怨,避免冤冤相报、血亲仇杀对部落共同体的伤害。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



1

《保训》舜“求中”、“得中”释义



《保训》引人注目,在于其“中”字;引起争议,也在于其“中”字。关于《保训》的“中”,学界的意见已有十余种之多,且不时有新说涌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但沉淀下来,真正有影响的不外中道说、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旂旗说、民众说和军队说等几种。笔者认真阅读了学者的有关论述,感到要读懂《保训》,读懂《保训》的“中”,以下几点值得予以关注。首先,是《保训》的性质和年代。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认为,《保训》虽然体例上接近《尚书》,但它可能并非史官的实录,而有可能是后世学者的追述或撰述。笔者同意这一观点,这里不展开讨论,可参看有关学者的论述。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撰述《保训》的自然应该是儒家,也就是说,《保训》主要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应该将其放在儒学的思想脉络里进行解读。其次,《保训》形式上是文王“临终遗言”,是文王临终前以史为鉴,向武王传授治国安邦的“宝训”。而儒家的治国安邦思想,不外乎仁、礼两个方面,并落实于民本、仁政,制礼、正名的具体措施之中。这一点也十分重要。一些学者喜欢追溯“中”的字源,将其理解为太阳崇拜或者是大地之中,未免失之迂远。盖太阳崇拜、“建中立极”固然是上古已有的观念,但它已非儒家政治思想的重心。文王绝无可能在其遗训中对太子发讲述这些内容,更不可能将其视为治国安邦的“宝训”。还有,《保训》主要讲了舜“求中”和上甲微“假中”的故事,共出现四个“中”字。这四个“中”的含义虽然不必完全一致,容有语境的差异,但也应彼此呼应,具有内在联系。最后,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了中正、中庸、中和等概念,《保训》的“中”显然应该放在这一背景下去分析、理解,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字源的考察上。下面我们将根据清华简《保训》的释文,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保训》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解读。凡意见一致处,径直采用其说,只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注释、说明。简文云: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逝,恐坠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1〔爽〕□□□□□□□□□□。〔王〕若曰:“发,朕疾渍甚,恐不汝及2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忝终。汝以书3受之。钦哉!勿淫。
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诣厥志,4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仪,测5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焉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6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呜呼!衹之7哉!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追中于河。8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衹服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9
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引。今汝衹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丕10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祥!”11

简文第一段讲述文王病重,向武王发传授宝训的情景。第二、三段,则讲述舜和上甲微“求中”、“假中”的故事。关于舜与“中”的关系,儒家典籍中多有涉及,说明《保训》的记载确有来历,并非空穴来风。如《论语‧尧曰》载尧命舜: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朱熹《集注》:“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朱熹认为,此章是尧禅让舜帝位时的言辞,甚为正确;但将中理解为“无过不及”,则稍显狭窄。其实,这里的中就是中道,“执中”就是执政应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执两用中。刘宝楠《正义》:“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甚是。又,《礼记‧中庸》云: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熹》集注:“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朱熹将“两端”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尤指众人不同的意见,甚为精当。但他主张“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不免又戴上了理学家的有色眼镜。其实,社会之有两端、意见之有分歧,均无所谓善与不善的问题,“政治家的任务,是在两端调节均衡,不以一端去消灭或取代另一端”,这就是中道,就是“中”的精神。“所以中国正统的政治思想,总不外一个‘均’字、‘平’字,平与均都是从中而来的”。尧舜重视、授受“中”,可能与其所处的部落联盟时代有关。据《战国策‧赵策下》,“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这些蕞尔小邦,在金属工具尚严重短缺的冷兵器时代显然尚不具备攻城掠地的实力,于是各方只有偃武修文,平心静气地讨论共处之道。共主只是召集人,其权力只能以同意为基础。这样,“上古竟于道德”的现实便发展出“中”的政治智慧,并贯穿于以后的政治实践与思想之中。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言,“大概拿一个‘中’字来衡量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便可以左右逢源,找出一个一贯之道。并且中国的思想家,对中的了解,是‘彻内彻外’的,是把握住中在社会进化中的本质,且不局限于某一固定阶段的形式的……中的政治路线,在中国文献中的实例举不胜举。”《保训》关于“中”的追述,应该正是来自这一政治文化传统。

……


2

《保训》上甲微“假中”“归中”解读




……

附:《保训》译文:

……

【相關閱覽】


賈連翔:清華簡《五紀》中的“行象”之則與“天人”關係

劉全志:清華簡《繫年》的成書與墨家學派性質

徐在國:安大簡《詩經·召南·摽有梅》之篇名試解

杜泽逊:安大简《诗经·关雎》“要翟”说

书法田园:里耶秦简中的乘法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