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铭:汉字中“点”的功能与趣味

張銘 文字研究 2022-01-22

張銘:漢字中“點”的功能與趣味

张铭:汉字中“点”的功能与趣味

漢字中“點”的

功能與趣味


張銘


(揚州職業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摘要:作者研究了漢字結構中“點”的字形意涵。某些漢字的多一“點”與少一“點”, 有時是具有解釋學價值的“冗餘”和“缺席”的問題。文章在前人的漢字“起一成文說”的基礎上, 進一步從書寫的角度形式化地提出了“起點成文說”。


關鍵字:漢字;點;文化釋義;起點成文說


中圖分類號:H 02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構形中“點”的象形本意


漢字是由各種筆劃構成的。“點”是其中最基本的筆劃之一。在漢字書法中,人們常說:“積點成畫,積畫成字。”點,恰似混沌未開、太極圓轉。雖然關於漢字起源,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說。但是,從寫字的過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漢字必先起源於一“點”。“點”發軔於文字之初。“點”是最本源的和第一性的。宋代學者鄭樵曾從筆劃構成角度和書寫角度形式化地提出了“起一成文說”〔1〕。他認爲,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一(即一橫)錯綜變化而來的。如果將這一思想再向出發點回溯一下,我們可以合乎情理地說,漢字是“起點成文”的。“點”動而成線(一)。“點”在漢字構形意義上是不可小覷的。


漢字原本是象形文字。漢字的基本筆劃是點、橫、豎、撇、捺等等,它們縱橫騰挪、隨體詰曲,以類萬物之狀,以象天地之形。從“六書”的象形意義上看,“點”在漢字造字意義上是高度抽象和高度濃縮的,同樣是 “點”的構件,在不同漢字中它所代表的原始物象是不同的。如:


雨之點爲水滴,家之點爲屋脊;金之點爲礦石的碎屑,小之點爲切分的剖塊;州之點爲水中孤島,淚之點眼中淚珠;烏馬四點爲爪蹄,魚燕四點爲尾巴,熱黑四點爲火苗;母中兩點爲乳頭,鳥內一點爲眼睛。冬寒之點,冰晶霜花之點;刃寸之點,指示所在之點。心示之點,隸變楷化之點;枣搀(棗攙)之點,同形簡省之點;林科之點,書法爭讓之點……


關於點的抽象物體以及文字功能太多太多,茲不一一列舉。在造字之伊始,這些“點”都是有依據、有來歷的。本文不准備在漢字的造字本意上來詮釋“點”,只打算從漢字的使用過程中挖掘和詮釋饒有趣味的“點”文化釋義現象。


書法藝術中“點”的象形功能


書法藝術是漢字的書寫和表現藝術。它也是漢文化圈內特有的文字藝術。人們很早就開始對“點”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的文化意蘊進行過探索和詮釋。王羲之的《筆書論十二章》之“說點章第四”說:


“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光如鼠屎。”〔2〕


在衛夫人的《筆陣圖》中,點被描述爲“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顯然,在書法家的看中,“點”是形象豐富多彩的。在書法藝術中,“點”有著特定的內涵,它已不再單單具有漢字造字之初的象形意義了,人們必須以藝術的眼光去審視它,以藝術的意涵去詮釋它。


在書法藝術中,草書藝術真可謂筆走龍蛇,它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通常草書既難寫,又難認,於是古人立《草訣百韻歌》以爲法。在歌訣中,點的妙用時常可見,如:“有點方爲水,空挑卻是言”(有一點才是三點水旁,空挑一筆是言旁。――括弧中是作者注,下同);“玉出頭爲武,干銜點是丹”(草書玉字一豎出頭則爲草書武字,干字左邊銜一點是丹字);“丿之非是乏”(草書的乏沒有中間的一點,而是之上面的一點變成撇);“點至堪成急”(草書急是草書至字上加一點);“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


“點”在書法作品中,還具有一定的美學功能。爲了個別漢字的結構之美,爲了整體作品的審美,書法家們有時還在通常的漢字基礎上,增加一點,或是減少一點。另外,我們還知道,一幅好的書法作品貴在一氣貫通、混然天成。但是在實際書法創作中,人們往往會有筆誤。一旦添改塗抹,書法作品不免會留下瑕疵。人們不難發現,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這樣的“美女簪花”似的作品中也有幾處塗抹添加之處。有人試圖對寫錯的字進行挖補,結果錯字是被挖去了,但卻留下了“百衲”(即補丁)之譏。到了宋代,司馬光發明了一種方法可以彌補上述弊端。他在寫錯的字旁邊點三個“點”,以示錯誤。注意,這三個點並不屬於現代意義上的標點符號,也不具有造字意義。它是由漢字“非”的右側三橫變化而來。〔3〕在後來的書法實踐中,人們又進一步將三點簡化成二點或一點,並戲稱點誤之“點”爲美人痣。顯然,這個“點”不啻是對書法美學的一大貢獻。


名勝景觀 “點”的字形意涵功能


“點”的應用,除了在書法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形式,還有很多內在性的字形意涵內容。需要事先說明的,古人未必不識字。在特定的場合,他們需要借用特定的書寫方式來表達特定的思想。對於下面所列舉的多“點”和少“點”現象,我們宜作廣義的文化學解讀。


“國”字少一點


杭州岳廟的精忠園正壁上,有四個大字“精忠報國”。見圖1,值得關注的是,國字裏面少了一點。據說當年岳母刺字時,國字裏面也是少一點。岳母當時的解釋是: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國都陷落,二帝蒙塵,如今國家無主。顯然,岳母借字說事,她意在勉勵岳飛奮勇殺敵,報效國家。這是意味深長的詮釋。


圖1



圖2



太平天囯時期,在象徵國家權力的錢幣上,寫國字也是少一點而成“太平天囯”。見圖2。太平天囯農民運動,目的在於推翻腐朽的滿清王朝,建立新的天朝。據沈懋良《江南春夢庵筆記》記載,太平天囯時間,洪秀全自稱“天王”,並先後封了二十二個“王”。他認爲,普天之下,上帝最大;四境之內,唯王最大。於是後人詮釋太平天囯的國是“王者當囯”。我們以爲,這種解釋,與其說是詮釋漢字,不如說是評價太平天囯農民政權的施政體系!這種詮釋恐性已經超過了太平天囯當局者自己對“國(囯)”字的理解了。


有趣的是,新中國成立不久,討論簡化漢字時,圍繞國字中到底用“王”還是用“玉”,當時的各位專家委員意見不一。最後由郭沫若、馬敘倫等委員提請周恩來總理裁定。周恩來決定,“國”中用“玉”。據說他當時解釋道: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不是諸侯王的封建天下。再說,我們的國家需要繁榮富強起來。周總理的解釋是一種有趣的社會學解釋。


“魚”字少一點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花港觀魚”四個字是清代康熙皇帝御筆親題(見圖3)。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魚”字底部少了一點而成三點。據後人理解〔4〕,康熙信奉佛教,他極崇尚“好生之德”。通常漢字裏,三點爲水,四點爲火。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康熙不忍見魚死,便即興將“魚”字底部的四點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裏。顯然,這是極富仁德之心的理解。

圖3



文字學發展史告訴我們,“魚”字下面寫成三點,不是康熙的首創。早在魏晉時代的《張黑女墓誌》、《司馬元興墓誌》等碑刻中,“魚”字下面的四點就變成了三點而成“小”字形了,而在同一時期的《元融墓誌》、《元順墓誌》和北齊時期的《徐徹墓誌》〔5〕中“鯢”、“鱗”等字的魚旁四點已徑直寫成了三點。退一步說,如果飽學的康熙皇帝沒有見過上述碑刻,而他的書寫又與歷史無意地巧合,那麼這種現象就更值得玩味了!


“富”字少一點


山東曲阜是孔夫子的故里。在孔府大門口有一副楹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見圖4)


圖4


有趣的是,上聯的“富”字少了頂上一點,而與之對仗的下聯同一位置處,“章”字一豎挺長,穿過“曰”而直頂上部的“立”。這一嚴格的對應關係,顯然不能簡單地作爲兩個錯別字解釋,只可看著是精心安排的結果。如何理解這一奇特的現象呢?後人詮釋道:這是祝福孔家(抑或孔家自己期盼)“富貴無頂;文章通天。”


在這裏,對聯的本文內容只傳達了表層含義,而對“富”、“章”二字的詮釋傳達了對聯的深層含義。


“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


揚州平山堂是名聞遐邇的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貶謫揚州太守時所建。清代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列坤一爲緬懷歐陽修而題寫了“風流宛在”的匾額(見圖5)。有意思的是,這一橫匾中,“流”字右側上面少了一點,而“在”字右下角多了一點。這一多一少,好像是古城揚州在旅遊景點處給遊客留下的一道文化之謎,它逗人遐想和猜思。有人解釋道:歐公的那一“點”風流,已流傳到後世了,至今仍在。或者解釋爲:歐公的風流,一“點”沒有流失。還有人以一種與時俱進的現代精神詮釋道:歐公告訴後人,風流要少一點,實在要多一點!



圖5 風流宛在圖


對於上述饒有趣味的、見仁見智的詮釋現象,作者想援引一段探究型詮釋學觀點作一簡單地注解:“作品的真正意義並不存在於作品本身之中,而是存在於它的不斷再現和解釋之中。”〔6〕


“精”字少一點


福建武夷山風景區天遊峰的石壁上,民國年間(約在抗日戰爭期間)鐫刻了一行醒目的大字:“漢奸汪精衛”(見圖6)。這是楷書石刻,字跡約長一米。奇怪的是,汪精衛的“精”字第六筆――一點少了。這幅石刻標文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情感,因此,對於“精”字少一點,我們也不宜簡單地看著一般的文字現象。問題是如何解釋這個謎一樣的標文呢?


圖6 漢奸汪精衛圖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認知傾向,即用自己最熟悉的文化結構去解讀自己不熟悉的東西。這裏我們提供兩個對石刻的不同解讀:


一是方言解讀。據說一位上海遊人發現了石刻的一層含義:這幅石刻是罵汪精衛――十三點!其解釋是:精字共有十四筆,少了一點而成十三筆,另外字中暗藏了一個“點”,因此謎底直扣“十三點”。這種解釋的文化背景是:上海人把那些做事荒涎、傻裏傻氣的人叫做十三點。這種罵人方式還有兩個變化形式:一是轉稱十三點爲“愚園路”,因爲愚園路三個字的繁體字都是十三筆劃。另一個是轉稱十三點爲“十點八刻六十分”,因爲它經過折算後是時鐘上的十三點。


二是文字解讀。有人從文字角度對石刻標文作出解釋:精字少一點,是說汪精衛是漢奸,他腰間缺少一“點”民族精神!


民俗中“點”禍福趨避功能


病字一點


金鶴翔,江蘇常熟人,前清貢生。他體弱多病,30歲後自號“病鶴”。親友們以爲“病”字不祥,勸其改易。金鶴翔的妻子說:“不用改易,只要少一點即可。”金鶴翔認爲此說甚妙,於是他後來寫的“病”字,都去掉了上面一點。金氏有《病鶴遺稿》傳世。


金氏多病,以“病鶴”自號,頗有自況和解嘲之意,而金氏之妻卻在文字上下功夫,將“病”字去掉一點,是希望他少生一點病。這種舉動頗有祈禳之意。這就像春節期間,民間很多人家將“福”字倒貼,藉以祈求――福到。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民俗中的文字詮釋現象。


福字一點


清末,北京有一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叫楊小樓,因爲唱念俱佳,演技很高,常被慈禧太后召進宮中演戲。一次演完後,他乘慈禧高興,請求慈禧寫一“福”字以顯榮耀。慈禧太后一時得意,神使鬼差地將“福”字左邊多寫了一點。在一旁的太監總管李蓮英看到後,機敏地奏道:“還是老佛爺福分大,寫出來的福字都比別人多一點,只怕楊小樓消受不起呀!”一句話提醒了慈禧,她趁勢說道:“小李子說的是,那就以後再賜吧。”


從文化功能上講,李蓮英對福字多一點的解釋是文過飾非的。


心字一點


清代,才子宋湘途徑廣東梅縣一家小吃店,應店主人盛情相邀,爲小店題寫了一副門聯:“一條大路通南北,兩間小店賣東西。”橫批:“上等點心”。他在書寫中故意將“心”字中間一點略去。眾人不解,相約而觀趣,結果小店人氣大增,生意更興旺了。


有人對上述字例從生理上做瞭解釋:心中空,腹中餓,才會想到點心小吃!這種故意寫錯字,顯然是爲了追求特殊的廣告效果。


鳥字一點


不久剛剛去逝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年過耄耋之後,一次他答朋友問安時說道:“不好,鳥呼了。”朋友一臉困惑。啟功解釋道:“一場大病,差一點就烏呼了。鳥字不是烏字差一點嗎?”〔7〕


啟功先生的解釋是曠達且睿智的。


點字四點


據民俗專家研究表明,在我國的百家姓氏中,沒有姓“點”的。但是,1991年,江蘇省蘇州市一家生一男孩,一家人爲小孩的姓名爭執不下。父親姓蔣,母親姓卞,祖母姓宋,外祖母姓沈,最後全家商議後一致決定:小孩姓“點”。他們的解釋是:在蔣、卞、宋、沈這四個姓氏的字中各取一點,共得四點,因爲各占一點,所以他們集點而姓“點”。同時還有一層意思,即小孩是全家的重點和焦點。全國人口普查表明,姓點者,只此一人。


馮字兩點


陝西韓城芝川鄉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故里。因爲避禍逃難,司馬遷的两個兒子司馬臨和司馬觀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爲姓,司字加一豎後改姓“同”,馬字加兩點後改姓“馮”。


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裏,人們爲了祈福、納祥、避禍、避諱等目的,而使原來的漢字增一點或減一點,這種現象屢見不鮮。這是值得詮釋和研究的漢字文化現象之一。


文字藝術中“點”的諧趣隱秘功能


在數千年的漢字使用過程中,人們已經能夠充分解構漢字體系,並利用漢字的筆劃增損(這裏主要涉及“點”的增損)來表達思想,有時幾乎使人拍案叫絕,例如:


學习少了一“點”成學刁――此說藉以批評那些玩弄小聰明而才不正用的人。


民主少了一“點”成民王――此說藉以批評某些領導不走群眾路線的霸道作風。……


在漢字書寫中,增減點畫,時而會有諧謔之作,如:清代,文山的知府午橋與開廣總鎮某不睦,曾相互以姓爲題,聯對相訐:

者多勞,跑斷四條老狗腿;

流無恥,露出一點烏龜頭。


行文到此,我們發現,關於“點”的字形意涵,簡直像是猜謎,只不過所有本文都沒有注明是謎文,更沒有謎底可供查核。但是,在下面的字謎中,我們要直接面對“點”的詮釋了:


目字加兩點,不作貝字猜。(字一)――謎底:賀

貝字欠兩點,不作目字猜。(字一)――謎底:資

加上一直,少了一點。(字一)――謎底:步

值錢不值錢,全在這兩點。(字一)――謎底:金

白玉無瑕。(字一)――謎底:皇

有一點不准。(字一)――謎底:淮

道士腰掛兩葫盧,和尚頭下一方巾。雖是平常兩個字,猜時費盡書生心。(字二)――謎底:平常

……


關於漢字中的“點”的文化現象還有很多很多,我們這裏只遴選了一些具有解釋學意味的字例。


綜上所述,我們以爲,漢字中“點”的文化現象代代有之。“點”的文化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在某些場合,多一“點”與少一“點”的問題,不全是書寫者的書寫習慣問題,也不全是書寫者不懂造字規律,而是一種別具匠心的字形意涵。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們會故意創造一些錯字,當然這些錯誤都是有價值的、耐人尋味的“錯誤”。人們有時會以一種“錯誤”的方式,試圖表達一些潛在的東西。有一些錯誤文字只是“正體”之外的“變體”。唯其變化,才富含信息。唯其變化,才需要解釋。正因爲它們不同尋常,才產生了無窮的趣味。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這些變體字例的文化詮釋都是局部的、暫時的、相對的。解釋學的真正價值正是在於它的不斷發展性和不斷探究性。如果有人試圖像發現“終極真理”那樣,要對文化現象(這裏指漢字詮釋現象)做出“唯一”正確的解釋,那麼這種想法是主觀主義的,因而是不能稱爲“與時俱進”的。


我們以爲,漢字研究的領域天高地闊,很多問題值得去探頤索隱。關於漢字書寫中的一“點”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問題呢?


張銘先生

作者簡介:

張銘(1960-),男,江蘇揚州人,揚州職業大學副教授。聯繫郵箱:yzzhangming@sina.com



參考文獻:

1.黃建中.《漢字學通論》[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

2.上海書畫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 [ C] .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

3.〔清〕陸以湉.《冷廬雜識》[M].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4.施燕祖. 匠心獨運的字形语言[ J] .《漢字文化》1998年第1期

5.秦公.《碑別字新編》[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

6.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7.余瑋. 啟功:別說我是書法家[ J] . 《讀者》, 2003( 13) .


A Brief Comment on the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Meanings of “Dots”in Chinese Characters

ZHANG Ming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 study of formation meaning of “dots” i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in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a “dot” more or a “dot” less may be explained as “superfluous” or “absent”.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 a Chinese Character starts from a horizontal line”, put forward a theory of “a Chinese Character starts from a dot”.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dot ;cultural explanation;an article starts from a dot


【相關閱覽】


张铭:“臣”字源新说——兼说臨、朢字源

张铭:“九”字源新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