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冤错案件的发生让正义蒙羞,纠正冤案仅是第一步而不应止步!

烟语法 烟语法萌 2019-05-15


作为一个法律公号,烟语法萌经常发布一些时隔多年再审改判无罪的案例,最近后台有网友留言:我对这些无罪判决已经无感了,反转的案件看多了,有点麻木了。



“麻木”只是旁观者的心态。每一个冤案的平反成功,背后都是一段苦难悲情的牢狱生活和荆棘坎坷的申诉之路,一个个鲜活人生的没落。冤案得以纠正,虽是不幸中的万幸,但绝不应止步于冤案纠正的“麻木”,每个法律人更应反思和防止冤案的发生。


有媒体统计,从1988年到2008年,几乎每一年的最高法院人大工作报告中都会提到全国法院无罪判决的数量,但2009年至2013年的工作报告则没有。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治国方略,对司法工作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工作要求。


从2014年开始,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恢复了无罪判决数量的统计公布,将“坚决纠正和防范冤假错案”作为每年法院工作必备的一项报告内容。


1、2014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各级法院依法宣告825名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2015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各级法院对518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念斌投放危险物质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念斌无罪。


3、2016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各级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各级法院再审改判刑事案件1357件,其中,依法纠正陈夏影绑架案,陈满故意杀人、放火案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件,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4、2017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对656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420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依法纠正34件重大冤错案件,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以重大案件审判推进法治进步……。对社会广泛关注的聂树斌案,由山东高院异地复查、公开听证,并由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提审,依法改判聂树斌无罪。冤错案件的发生,让正义蒙羞,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坚决引以为戒,强化办案责任,健全制度机制,坚决守住防止冤假错案底线。

 

5、2018年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对2943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加强审判监督,以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其中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并依法予以国家赔偿,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以纠正错案推动法治进步


 

从2013年的全国法院825名到2017年的4874名被告人被宣告无罪,无罪宣判成绩单下,是正义的凄凉。民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不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周强院长在2017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冤错案件的发生,让正义蒙羞,教训十分深刻。


数字是冰冷的,翻开每一起冤案的历史会看到,只有公检法众多法律人集体参与配合,一起冤假错案才能得以最终形成。为何这么多人没有一个站出来指出纠正这些错案?司法机关的社会职责、法律人的法律信仰,在面对冤案时,不但是错案追究的法律责任问题,更是每一个参与冤案制造者的良心问题。


有人说,办了那么多案件难免有错案,真的难吗?侦查、批捕、公诉、审判环节有一个环节做到“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冤案怎么会形成?难就难在司法工作参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不从理念、制度、操作等层面对保持对冤案的警惕,保持对法律的敬畏,造成冤案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有警察、法官司法人员蒙冤,让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这是依法治国的明确要求。


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为此,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开出了保证司法公正的终极“药方”:


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今年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对耿万喜诈骗案重审宣判,认定江苏省滨海县人耿万喜无罪。这份迟来的正义,距离案发至今已经32年了,期间是耿万喜从未停止过的申诉鸣冤脚步。


本是一起经济纠纷,办案人员当年就曾认为他不构成犯罪,但由于种种干预,酿成了最终的错案,由此完全改变了耿万喜的人生。人生,又岂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公开道歉、几十上百万元的赔偿金能够弥补的?


数千计的无罪宣判后,又有多少人仍走在凄凉孤独的申诉路上,怀揣着那个正义必将会来只是有时迟到的信念。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司法的本意是让“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绝不是为纠正冤假错案而设。


纠正冤假错案是正视以往不足的勇气和担当,只是实现法治的挽救,思考冤案的成因并引以为戒,才是每年公布无罪判决数量的最终目的。


让人对纠正冤假错案判例看至“麻木”,是法治进程的进步,也是对司法公正的莫大讽刺。


司法的最高境界是无冤,我们还在路上。


         往期文章:是抱错小孩还是拐卖儿童?北京警方组成工作专班复核丰台“抢孩子”事件


           往期文章:从范冰冰案看,我们是如何丢掉了信任的


           往期文章:范冰冰不用坐牢了?法律的专业性又给情感派上了一课!


           往期文章:我们真的需要专家告诉我们什么是“枪”吗?

 

            往期文章:徐显明教授最新演讲:关于中国的法治道路


           往期文章:十天之内四名法官英年早逝,除了悼念更应该深刻反思!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