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网络湮灭的刘学州:不堪承受的现实之重!

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2-12-05


这是一个悲剧,但也是一个现实,而且是一个被很多人所忽视且难以改变的现实。


30多天前2021年12月6日,15(也有说17的)岁的少年刘学州选择了在网上发布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视频,并讲述了自己幼年养父母意外离世,只能跟家中老人生活的困境。视频成为热点的几天后,“警方用疫苗本仅3小时找到男孩亲生父母” 的新闻传来,刘学洲称,自己原来没曾想过父母的样子,但在视频中见到后,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警方安排的隆重见面会上,三方都洋溢着喜悦。如果故事到此结束的话,应该是一个喜剧的结尾。


可惜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刘学州在认亲之后,一直在追求自认为应该拥有的“圆满”家庭生活。也许是有感于之前网络寻亲的成功,他选择了继续通过网络发声的方式,连续讲述着自己认亲后的遭遇和要求。现实是,他的亲生父母目前并不在一个家庭且早已各自成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置这个突然到来的亲人问题,就连原来的养父母家的“姥姥”和村里人,也因他的网络发声,也打破了平静。


1月18日,刘学州微博称,“我找他们要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有错吗?”1月19日,刘学州再次微博称,将起诉其亲生父母。当晚,刘学州告诉澎湃新闻,他正在为起诉生父母做相应的法律程序上的准备。这段时间他住在自己租的房间里,下一步计划报警,希望司法机关对其亲生父母进行刑事追诉,“希望能以拐卖儿童罪和遗弃罪提起公诉”。


刘学州提出的,在他看来很简单的愿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现实里困难重重,父母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都怕破坏现在的家庭。媒体的一篇亲生父母的报道,亲生母亲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他想让我们买房”,双方的矛盾终于在网络上公开化了。网友有人质疑其逼迫父母各自离婚,视频开通的打赏方式被人质疑成炒作“经营寻亲人设”骗钱......


距离认亲之后一个多月的1月24日,刘学州发微博长文,以“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为标题,讲述自己从出生至今的遭遇,文末写道“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凌晨时分,刘学州的舅妈柴某对媒体说称,凌晨4点过,刘学州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篇充满“控诉”的长文,迅速引燃了这几天的网络,网上是一面倒的同情刘学州,有人要求追责其父母、学校老师的刑事责任,有人要求追求媒体报道的责任,更有人声讨网络暴力,仿佛只有将这些人绳之以法才能平息他们因同情少年自杀产生的正义感。真正了冷静分析和反思少年这篇长文内容的,几乎没有。

长文大体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自己4岁时养父母突然去世后的凄惨同年;二是没有父母关爱遭遇同学欺负,又遭遇初中老师凌辱的学校生活;三是自己网上寻亲父母并不热情的经过;四是认亲之后跟亲生父母、“舅舅”发生矛盾闹翻进而遭受网络暴力的经过,最后是自己的人生感慨。“遭遇”了这么多的无法解决的“悲伤”、“疾苦”,少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一生”。

如果少年的养父母没有意外身故,如果没有遭受初中老师的凌辱,如果没有网上寻亲,如果没有将跟父母的矛盾冲突进行网上公开,如果没有众多网上留言的质疑和谩骂,也许他就不会走到今天的地步。别说没有如果,就是这些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造成他自杀的唯一理由,只是,这一切叠加起来的话,超越了少年的承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不幸。理想中的完美的人生幸福,是不存在,或是都是别人才有的。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世界不会为了某个人而改变,我们能做的,仅是如何适应这个世界,并且尽力而为的使自己向着“完美”努力而已,有时候,不得不趋利避害的进行妥协。

遭遇到长文中的一系列不幸,令人同情,但也应该看到,长文中看到的全是周围世界对他的不公,却少了很重的一点内容,那就是对这个世界现实和他人感受的考量。也许,为他人换位思考、应对社会复杂认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确实勉为其难,不幸的是,他选择了网络公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成也网络、毁也网络,整个事件完全向着他无法掌控、无法承受的局面发展,最终.......

网络世界,本就是一个充满不理性的世界。很多人仅是看了一篇新闻报道或是某些自媒体的评论,就偏听偏信根本没有充分的思考,甚至都懒得看看双方表述的完整事情的全貌,就已经开始表达自己的“正义感”,很多人的发言,与其说是在表达观点,不如说是在发泄情绪,他们抓住的最多只是个片段,而且是加了太多自己推断后放大的某个细节。包括刘学州在内的直播内容,很多都是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公开发言和行为表现,会对身边人或是网友中,产生这样的影响和情绪反馈。


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寻找父母的冲动,幻想着如同电视剧里一家团聚自己获得加倍补偿的局面,可现实是,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未必就是喜剧结尾,更可能是父母已经过的不堪、自己原来生活的彻底打乱。

媒体报道,只是提供了一种涉事方的声音,只要被采访者的身份真实,对于采访者说的是不是事实,本无从考究,这就是媒体存在的意义,可很多人却是将媒体报道的,等同于事实。

网络上世界也一样,很多人通过网络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身受的不公遭遇引起了重视获得了公正处理,但也有很多人从此卷入了网络里名与利的旋涡,从此无法自拔、身败名裂。



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妥协的过程,个人能做的,就是要适应社会现实而不被抛弃。15(17)岁少年在经历了人生一系列的不幸遭遇后,没有收获寻找到亲生父母的喜悦,却在父母的现实抉择和不理性的网络中被湮灭了。从他找到父母后还选择继续留在网路声讨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起,这个结局已经注定。就是那个被评为年度法治人物、以向他人普及法律知识和思想的法学博士罗翔,不是也被骂上了热搜、自己选择退出网络,更何况一名十几岁的少年呢?

  往期文章:代理的合理请求得不到司法人员支持时,作为律师,你会怎么做?


  往期文章:诉讼中虚假陈述法院频频罚款,如何避免选择性执法问题?


  往期文章:网络暴力:痛心!17岁寻亲男孩刘学州留遗书身亡


  往期文章:“最惨购房者”案的教训:一千多万的合同,没有律师的意见,也敢签字?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