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剧《底线》热播,有目共睹的是,这部剧的评价呈现高开低走的局面,远没有前几年《人民的名义》自始至终的好评。随着近日剧情的终结,网上对于这部剧的整体评价也出来不少,声音也是褒贬不一。这本是正常,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以下的评价,也仅代表个人见解,不求苟同。虽然是一部普法剧,但面对普及的群体,其实包括了内外两个部分,一是要教育和引导法院人员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二是向社会传导应该如何的理解和看待法院及法院人员的工作状态,梳理社会民众对于法律、司法乃至法院人员的信心。
首先,应该说,这是一部力求真实反映法院目前工作全貌的影片,此前文中也说过,剧中的主角很多语言内容,大量采用了很多法院一线人员的真实心声。例如吐槽夏季服装难看而且穿着不适、法院如今案子多加班多、社会热门案件舆情会对法院审判产生影响、法官审理案件结果被改判会承受压力等等,甚至还有法院人员对于上级法院倡导的智慧法院建设产生的一些不便和不理解,尽管只是点到为止,但已经被很多法院人视为难能可贵。在主角的人物设计上,不仅演绎了从法院领导到中层庭长,到员额法官,到法官助理、书记员不同阶层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心态,而且还延伸到了法院人员的家庭状况、婚恋关系、社会交往等等,全景性的力求反映法院工作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当然,面对各种误解和诱惑,剧中法官都是坚持了正面形象,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其次,剧中不仅代表法院人提出了问题,还讲出了如何对待这些问题,例如,身为法院书记员的舒苏,尽管各庭抢着要,但面对身份性质的不可跨越,也谈出了甘为配角的思想觉悟;还有两年退休的副院长张伟民,用爬山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工作位置;还有法官方远、周亦安面对待遇收入、责任划分、工作认识等存在迷茫受到律所高薪诱惑时,也是选择了坚守......这分明是在教育法院人如何理解和处理工作中的迷茫啊!如果以上可以看做是《底线》对于以往法院剧值得肯定的突破的话,不得不说一下剧中的败笔,而是其陷入以往法院剧败笔的窠臼——将法官讲成了不接地气、脱离司法实践的“包青天”。
剧中不仅大量出现了,法官抬脚就到了原被告家中调查调解、给出法律建议,在秦玲离婚一案中跑到当事人病床里大声痛哭,在探讨案件时不谈案情和法律而谈女性保护、人性考量。这还是居中司法办案吗?
例如,在主播猝死案中,法院利用主播公司招聘的机会,进入公司获取直播奖惩资料,回来后作为证据线索裁判案件;辱母杀人中,法官认为行凶者情有可原,就跑到被害人家中代被告人寻求谅解;案件审理期间,法官随时跑到一方当事人公司调查情况,到居住小区了解当事人品行,案件当事人也随时可以拨通法官电话,法官就会对其进行开导甚至下班后见面,如性骚扰案等等。近日,有法律文章质疑,身为立案庭庭长的方远所做的调解、审判工作,与人民法院“一站式”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并不相符合。所谓的“一站式”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诉前调解”,应该是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人民法院在立案之前先行将纠纷指派或委托给专职的调解员或者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而并非有法院人员,更不能由法官进行调解。
然而,在剧中,方远等众法官,不仅大量在立案之前主持着案件当事人之间的诉前调解,而且对于调解不能的案件,通知予以立案后,仍有本人进行审理。要知道,这样已经参与了诉讼之前案件争议处理的,无论按照那个诉讼法的规定,法官都是要进行审判回避的。别说承办主审,就是参加合议庭也是不行的。于是乎,我们便看到了,法官主导了剧中案件的所有进程,大有将办案办成了破案的感觉。对于案件当事人、代理律师提出的证据和法律观点,法官采取的很多都是自行调查取证、走访了解的方式进行核实。剧中案件的集体研究、裁判结果,法官判案的根据,多是根据自己调查得出的结论作为根据。要知道,我国目前的审判改革,无论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采用的都是“当事人对抗模式+法官有限的调查核实”的案件审理模式,案件事实的认定、证据采信,很多的是依据案件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和举证责任,法官只有在当事人客观原因无法举证且书面申请之后,或是案件确有必要的,才会主动调查取证。法官主动调查取证,不仅涉及到法官时间精力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司法裁判中立性的问题。现实司法实践中,很少见到有法官积极主动调查的,更难以见到走门串户调查当事人日常表现这种主观认识材料的,即便是收集到这方面的材料,在证据规则上,能作为定案根据吗?可是,可能是为了突出法官的为民情怀和负责表现,剧中大量采用了法官“破案式”的主动走访调查方式办案,这实际上是削弱了案件争议双方的举证责任,也就几乎看不到了诉讼参与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用,当然,主要是律师的诉讼作用。有人总结出,《底线》剧中所引用的案例,确实都是近些年热门的几个司法案例,但这些案例的引发过程、诉讼过程及裁判结果考量,却跟剧中的描述大相径庭。其中原因,主要是剧中片面强调了法官在诉讼案件中的作用,无视了这些热门案件中,当事人、律师对于诉讼进行的积极而努力的推进。可以说,这些案件之所以成为热门而获得法院的谨慎裁判,法官多是被动而非主动。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人遭观剧之后,会将剧中描述的法官办案和案件裁判过程,当成了现实的司法诉讼流程,以剧中“包青天式”的法官形象,来要求现实中的法官办案。《底线》中,处处体现着法官的工作不易,但是,在如今各大诉讼法,特别是民行诉讼,都将诉讼主动权交给案件当事人的背景下,剧中法官这种大包大揽的“包青天”审案方式,虽然取悦了观众,但会不会增加了现实法官的压力,而且会误导了观众? 往期文章:网友惊呼:《底线》里的律师,怎么都是负面形象?
往期文章:应入《底线》的案例:内部车库驾车致人死亡,被控过失致人死亡罪,两级法院均判无罪
往期文章:被举报了两年多的青岛律协会长,终于辞职了
往期文章:“来自真实案例”的《底线》惹争议,何尝不是法官办案要面对的问题?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