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工作时间是理想,常态化加班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有多远?
几天前,一组“中国电科员工怒怼领导清明节强制安排加班”的相关聊天记录在网络上传播,由科室和单位大小两个群及还有私聊组成的聊天记录,组成了一个完成的事件交代。
群里记录都是实名的,交代的事件过程跟当时正处清明假期相合,前后情节推进甚是合理,尽管涉事的中国电科公开声明否认,但还是获得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同,火爆的转发、留言之外,一篇篇评论文章随之出炉,从各个角度评论这个事件。
事件一度让“中国电科”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引来了当地劳动部门的注意。就在很多人还在想象事件如何收场时,德阳市公安部门的一则《警情通报》让事件彻底反转,所谓的聊天记录是伪造的。
在很多单位,加班被当成敬业表现,被作为工作业绩写进了工作报告,公开宣扬什么“白加黑”、“五加二”,甚至将员工病倒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当成宣传典型号召学习,俨然不顾,这样的工作方式是落后的,乃至违法的。
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加班文化,除了引发行业性交相呼应的比拼延长工时、消耗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身心健康,对于提高工作质量、激发创造性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低效率的加班工作,还掩盖了真实的问题,放过了问题改正的机会,直到问题越来越大。
产生如此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有些领导脱离一线工作久矣,不求改进工作方式方式,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任意安排员工加班加点来累计工作量,对于提出质疑和主张正当休息权益的员工,动辄就扣上表现不好、不服从管理的帽子。
这些,正是系列聊天记录短时间火遍全网的现实基础。虽然聊天记录是伪造的,但其中提出的问题,却是真实的。正是如此的真实,当聊天记录中的“陈某”拍案而起的时候,在“微信群”里、在网络上,获得了英雄般的追捧。
可惜的是,不仅聊天记录是伪造的,聊天记录中的“陈某”也是理想化的,就连“微信群”里公开“+1,坐等人事,要走一起走”的附和留言也是理想化的。现实是,拍案而起的“陈某”不常有,单位里公开附和“陈某”的,更不会存在。
明明内心里知道常态化的加班不对,自己也被这样的工作方式掏空了激情和健康,人人都内心里抵触,希望有个“陈某”出来公开怼领导,制止这样的“加班文化”。可真的有“陈某”站出来,不屑于与“陈某”为伍的,表态反对“陈某”的,绝对会是大多数。至于公开发声支持“陈某的”,表态可以与“陈某”一起离职的,也就只能存在于“伪造的聊天记录”里了。
从内心而言,烟语君到是真的希望这些聊天记录是真的,只有有人能够站出来,对这些不合理、违法的加班文化说“不”,并且获得众人公开附和,才会制止这样的“加班文化”,正视并且寻找解决问题之道,才能防止陷入行业性的内卷和虚假完成任务状态。
但也知道,更多的人想的是,枪打出头鸟,没必要为了别人都能忍住的事情自己去得罪领导,一旦得罪领导轻则以后混的不好,重则丢了饭碗一家老小何以养活?于是乎,咱本号的上一篇文章就指出,这些聊天记录具有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
从即便是伪造的聊天记录看,“陈某龙”是知道所谓单位的工作状态的,但从《警情通报》看,陈某龙是想要进入这个单位的,这是不是反映了,明明思想上抵触这样的工作状态,身体上却“诚实”的想成为其中一员的矛盾。
正常工作时间是理想,常态化加班是现实。即便是聊天记录者制作者陈某龙,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伪造的聊天记录里,“陈某”抵触不合理加班拍案而起,如果陈某龙真的入职这个单位的话,他会在现实里拍案而起吗?就算是他拍案而起了,会有人附和他吗?
在文章的后面,有网友留言,单位里,需要有“陈某”这样的直言者,身边的同事一定会支持他的。烟语君的回复是,看不到现实的真实就会陷入理想化,单位里敢于公开质疑领导的后果往往是,绝大多数同事会自觉跟他划清界限,食堂吃饭都不跟他坐在一起。
但不得不承认,正是有了“陈某”的存在,才有了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希望,单位里,社会上,需要“陈某”的存在,也希望大家善待聊天记录中的“陈某”。
往期文章:又见因开庭冲突发生法院与律师的争执,如此情况应该怎么办?
往期文章:正义往往败给现实:律师也只有离开法律行业之后才敢起诉律所
往期文章:“当事人说的”、“当事人提供的”...是否可以让律师在虚假诉讼罪中免责?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