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时代的艺术反恐、数字殖民与毁灭雕像的权力
作者:方政
2019年11月
I:艺术反恐
2015年初,伊斯兰国(ISIS)上传了一部毁灭伊拉克摩苏尔(Mosul )博物馆内古代雕像的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影像,这部视频被精心剪辑。有背景音乐,特效转场,甚至还有升格镜头。数不胜数的雕像在视频中被斩首、肢解、摧毁、粉碎。
几个月后,伊朗裔艺术家Morehshin Allahyari开始了名为“材料推测:ISIS(MATERIAL SPECULATION: ISIS)”的艺术项目。利用三维建模,重建了被ISIS摧毁的雕像,并将存有雕像相关数据的U盘封存在树脂之中。
King-Uthal
Maren
Lamassu
Lamassu制作过程
Lamassu制作过程
2018年4月,美籍伊拉克裔艺术家Michael Rakowitz的系列作品“看不见的敌人不应该存在(The Invisible Enemy Should Not Exist)”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展出。
The Invisible Enemy Should Not Exist
“看不见的敌人不应该存在” 是Michael Rakowitz自2006年开始的艺术项目。力图用中东食品的回收包装制作消失于战火中的中东文物。Lamassu是由10500个伊拉克枣糖浆空罐制成的。这是一个曾在伊拉克享有盛誉的行业,如今却被战争摧毁。
II:数字殖民
数字殖民(Digital Colonialism)或电子殖民(Electronic Colonialism)这一概念最早在1981年由加拿大学者托马斯·麦克菲尔(Thomas L. McPhail)提出。数字殖民是指国际上在资讯、媒介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殖民主义的现象。数字殖民主义是利用资讯的控制和流通来达成的。作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同僚,麦克菲尔对一种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新型殖民方式做出了精准的预言。
数字殖民的早期理论主要针对掌握数字技术的国家,而现在更为普遍的则是针对掌握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对数字资源及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数字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及地区实行数字技术控制、数字资源渗透和数字产品倾销。某些数字技术高度发达公司可以被形象地称为“信息宗主国”,相应的,就出现了被动地接受别国的数字信息、受发达国家的数字控制、没有数字防范能力的“数字殖民地”国家。
著名的古埃及雕塑娜芙蒂蒂胸像目前藏于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埃及政府也多次与德国政府交涉,要求将此雕像交还。然而等待他们的只是新博物馆里标价8900欧元的复制品购买网页。
2016年4月,半年前被摧毁于战火之中的帕尔米拉拱门的三维雕刻复制品在伦敦展出。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百万遗迹数据库”的一部分。2016年九月,该作品前往纽约巡展。
位于美国奥克兰的非盈利组织CyArk,在与谷歌的合作下,利用目前最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保存了世界各地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址。其中包括危地马拉的提卡尔神殿,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阿兹姆宫,以及墨西哥奇琴伊察的玛雅城遗址等。
三维扫描有助于保存历史,但谁又应该有拥有它们的权力呢?新型殖民者们,利用技术与经济手段,垄断了对形体的拥有权。这些发达国家的机构将三维模型的版权以及使用权视为私有财产。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也未向文化遗址的所在国提供三维扫描的数据或结果。
而当文化遗址遭受战争或是自然灾害的毁坏后,形如CyArk的组织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它们的垄断权。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数字殖民时代,开源的意义也必须被重新审视。
对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即使获取了数百G的三维模型的下载链接,但是受限于网速、专业软件以及电脑处理能力,难以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并且在缺少三维打印机与三维雕刻机的情况下,获取了这些开源的数据也失去了意义。
在CyArk上,有名为开源遗产(open heritage)的项目。部分数据资源可以在递交申请后以邮件链接的形式发送至申请者的邮箱内。笔者在此申请了Temple of Eshmun的数据,得到了两个压缩文件夹。其中一个是27.7 GB的雷达地形数据,另一个则是149.53 GB的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 数据。
这些都是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必须依托于专业的软件、优秀的计算机硬件以及一定的技术积累。而如果是已经整理完成的三维模型,例如清东陵,就没有提供下载的选项了。
III:毁灭雕像的权力
数字殖民主义不光正在垄断“记住”的权力,还正垄断着“忘却”的权力。
暴力无处不在。人们渴望使用暴力与毁灭来否定过去。摧毁实体的象征性物件,其实一直在全球各地持续上演。无论经济发达程度与价值观,人们不约而同的将毁灭雕像作为一种否定历史的手段,一种忘记回去的方式。
然而,有的雕像在惨烈的毁灭中得到了永生,而有的则伴随着轻伤被永远的封存了起来。
南非开普敦大学黑人学生举行抗议,并向开普敦大学校园内的塞西尔·约翰·罗兹(Cecil John Rhodes)雕像投掷排泄物。 随后雕像被校方拆除。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推倒了校园内名为“沉默的山姆”的雕像。
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摧毁前苏联时代的列宁雕像
美国杜克大学教堂罗伯特李将军雕像被砸烂,校方决定将其拆除。
以上雕像皆未被数字化保存、三维修复或是被三维打印后展示于他国首都。
当世界数字化,数字就慢慢生长成为了一种真切的现实。可以说,谁控制了数据,谁就控制了现实。当跨国集团成为了新的政府,数字信息就成为了新的货币。对数据的控制不光包括获取数据与保存数据的权力,更包括了删除数据的权力。
如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忘却了。新殖民者们在互联网以及数据领域重新定义了对物体实施暴力的可能性。以技术手段控制了什么可以被摧毁,什么应该被遗忘。三维重建时代的数字殖民主义,正在垄断着重建雕像与毁灭雕像的权力。
延伸阅读:
Laura Sydell: 3D Scans Help Preserve History, But Who Should Own Them?
https://www.npr.org/sections/alltechconsidered/2018/05/21/609084578
Daniel Beck: 3D Scans,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Digital Colonialism”
https://www.prindlepost.org/2018/06/3d-scans-archaeological-sites-and-digital-colonialism/
Morehshin Allahyari: Physical Tactics for Digital Colonialism
https://medium.com/@morehshin_87856/physical-tactics-for-digital-colonialism-45e8d3fcb2da
往期回顾:
关注绘画、雕塑、新媒体艺术、教育、文学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