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师生人生故事-专栏】一个中师生的人生感怀 / 文:吴翠霞

吴翠霞 教师之声 2021-07-13

欢迎您关注  * 《蓝天教师园地》



经得风雨寒,方知感恩暖

吴翠霞

 

 



一封来信触思绪

 

早晨上班,收到一封来信。信中写到:“您们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很感激;您们的这份恩情,我们会永远记在心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到您们这么多的帮助,我们不知道用何种方式进行报答。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有好好读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我们也要像您们一样,用我们的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没想到我们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善举,带来却是深深心灵的触动。这是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东庄小学王思文代表十四名受资助的孩子们写来的感谢信。王思文同学是一名孤儿,其他同学也都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读着他们简单、质朴的文字,一股暖流在我心底油然而生。这些孩子多么懂事、多么知足、又多么惹人疼爱。这让我不禁感慨,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挑战逆境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小小年纪,却懂得感恩、回报和付出,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更加坚信,我和爱人帮助这些贫困学生的决定是正确的。

 

事情缘于三年前,爱人受聘于青海大学做昆仑学者。他在青海工作的时候,经常去乡下调研,看到了西部贫困农村的教学环境,忧在心中,萌发了捐资助学的念头。回到北京后,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我也很赞同,能够有能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也是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工作人员,作为曾经担任过中小学教师的我,太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深知贫困农村孩子们求学的不易,家庭困难常常让孩子们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窘境。因此,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来激励同学们,希望他们能在困境中勇往直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实现了我去为贫困地区孩子们做点事的愿望,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从中收获了回馈社会的幸福!

 

磨砺也当是激励


1990年8月,在乡亲们的羡慕和祝福中,我考上了县城的一所著名师范学校---安徽省池州师范。1993年毕业后,我在安徽农村当了一名中学老师,刚刚毕业便担起了班主任的角色,成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班主任。在这期间,我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热情和责任,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关爱全身心浇灌着祖国的小花朵-我可爱的学生们,我也由此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20多年过去了,我当初的这些学生们现在均以长大成人,如今却依然在陪伴我的人生,我还时不时地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新的热情和希望。虽然这段班主任生涯不长,却给了我极大的锻炼,也让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1996年,我来到了北京,选择的第一份工作依然是教师,成为了北京206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

 

后来,儿子来到了我们的世界。那时候我和爱人还年轻,在“要”孩子和“不要”孩子的矛盾中,我们舍不得那份爱,毅然选择“要”下了孩子。困难的事情总是往一起赶,孩子出生时,弟弟考上了大学,妹妹在读中专;更严重的是,母亲又先后得了脑溢血和子宫癌。父亲虽是当地一名农村中学教师,但那时候的教师,不仅收入微薄,而且常常拖欠,甚至被窑厂的红砖头等物资来替代。作为家里的老大,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我们两口子身上,我和爱人几乎倾尽所有,负担起母亲的医疗及弟弟妹妹的学习费用。同时,在北京我们也无依靠,我不得不选择自己照看幼小的孩子,暂时终止了教师生涯。


于是我当上了一名机票、火车票代销员,开始了自己的“养家”路。当时我的主要客户都是科技界和大学里的朋友和熟人圈子,这得益于我爱人从事的行业,很多老师和教授到后来都成了老朋友。看似轻松的活儿实则并不简单,不仅票源难求,而且送票的距离遥远。不像现在,那时候的火车票尤其紧张,为了给朋友们及时搞到所需车票,练就了我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更练就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早晚、不分远近,大半个北京城留下了我骑车送票的影迹。

 

2002年,我又随爱人东渡日本陪读。在日本,我积极教授日本人中文,传授中华文化,同时结交了一些友好人士。并且,像所有留学生家属一样,我也利用闲暇时间去打工,去尝试面对新的生活。这两段经历也成为我人生最大的锻炼,磨砺了我的生活,激励了我无论何时面对任何困难永不言弃的决心,同时也锻炼了我在生活的逆顺面前,懂得珍惜和保持一颗平常心。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也在我们奋斗的磨砺中经受了考验。孩子小时候有些内向,他在15个月时就进入幼儿园,是当时最小的“园生”,也许是因为“听话”而常受表扬。2002年初随我们一起远赴日本,成为一名小小的留学生。在日本,他的潜质很快迸发,迅速成为幼儿园乐队“一锤定音”的大鼓手,是中国孩子的骄傲。回国后,他是小学校有名的长笛手,他不仅是学校的首席长笛,而且在海淀区同龄孩子中小有名气,同时凭借长笛的特长被101中学选拨录取。在101中学,从初一到现在,他已是五年的常任班长,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学校中颇有反响;他连续五年获得学校颁发的“道德风尚奖”。儿子是我们的骄傲,虽然我们会为他过早进入集体生活而自责,但更为他在磨砺中逐渐长大而自豪。

 

相濡以沫是最爱


我爱人也是从我们家乡走出去的科学工作者。在28年前,他走出了穷乡僻壤,成了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学子,是村里第一个来到首都北京的大学生。为此,村里为他专门放映了一场电影送行,他是家乡人民羡慕的高材生。相伴了十八年,在我心中,他淳朴善良,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研工作者;他心灵手巧,善于思考,面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他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并如何为祖国分忧。其实,农业是个弱势产业,有时,我也会埋怨他入错行,要是他进入其他行业,也许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他和我的想法不一样,高考时前三个志愿全部填写了农业大学。他说,没有想太多,就因为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亲身体会到了当农民的艰辛,所以就想学农,然后改变农村,造福乡亲们。参加工作后,他不离不弃地守候绿肥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及下海大潮的冲击中,他没有犹豫,尤其在绿肥行业萧条的90年代,他没有选择放弃。在他的一贯坚守和执着努力下,如今终于迎来了绿肥事业的又一个春天。

 

回想当初,出于对他的爱,我别离了家乡,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准北漂”,心里也时常不是滋味儿。在这种情况下,他以实际行动教会我做人以及如何适应新的状况,也让我感觉他是非常脚踏实地的人。还记得,我们恋爱时,他就告诉我,北京不比老家,要习惯从家乡的“娇骄”之女向“离家”的普通女孩的转变,要有一起打拼的心理准备。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独自照料孩子;住过温室,住过单身宿舍,住过半套房子,住过地下室;我打过工,陪过读,也经历过无业阶段。他也经历了从本科直接考上博士研究生、从事业萧条到如今不分日夜的忙忙碌碌。


尤其2008年,随着党和国家对绿肥事业的重视,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绿肥项目正式启动,爱人担任该项目首席专家以后,由于历史原因,绿肥行业人才断档、条件缺乏,他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了科研工作,熬夜、出差成为家常,家务与孩子照料大都压到我的身上。虽然我也抱怨,但想到毕竟他是做大事的,是为国家分忧的,只要他的工作有成绩,也算是我的付出有所回报了。所有这些都见证了我们一起努力、相依相伴成长的历程。


弹指一挥间,近20载过去了。幸运的是,我们并肩走过的这些年,虽然有磕磕碰碰,有时还不免争吵,但我们共同奋斗,互相依靠,慢慢成长。由于机缘的巧合,我有幸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员,为此我很知足,希望自己能够为农业科研工作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他如今作为公益性行业专项的首席专家,不仅培养出能够担当重任的学生,一些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在此,我十分欣慰,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看着他的事业逐渐成长并受到重视,我也是打心眼里高兴。

 

感恩之心需常怀


感恩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回想起我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在各种帮助的力量中成长的,或许这也是所谓的“贵人相助”吧。2009年我来到环发所工作,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第一天就被所里电梯口一块标牌上的文字所吸引,“担负一份责任,奉献一片爱心”,这十二个平凡的字语时时触动我的心扉。后来,我还发现研究所在许多细节上,都做的非常到位,并且十分重视职工的思想建设,在专业的科研单位中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氛。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所党委栗金池书记却经常找我谈心,了解一个非党人员对党员干部的看法。尤其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乎每次谈话,栗书记都会提及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义务和担当,并经常性谈及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正气。这一切都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使我更加抱定感恩社会的思想。

 

早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我的心里便已经深深镌刻下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培养和铸就了我奉献社会的积极情怀。在北京206中学当代课教师虽然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但学校老师特别是张仲坤校长给了我许多热情而无私的帮助。在卖票的日子里,我同样体会到众多的关怀与无私帮助。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我能够感受到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206中学的老校长至今还在鼓励我积极成长,甚至抽空到单位看望我,令我感动。在我的票务客户中,很多人如今已成为大牌科学家和各级领导,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够成长,不仅是业务超群,也应该是得益于自身的大爱修养。他们也是感恩社会、在理想与信念中成长的践行者。

 

寸草之心报春晖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可能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在北京奋斗时,得到过很多无私的帮助,心里特别温馨。反过来,每个人应该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无私地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传递爱心。对于我个人而言,进入研究所工作后,如何把握自身定位十分重要。研究所有许多的优秀科学家,有大量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的时间很宝贵。我认为,工作没有贵贱,都需要人来完成。所以,我积极配合科研人员完成各种辅助工作,努力为他们节省时间多做些科研工作。同时,只要所里需要,各种事务性工作我都会积极参与和承担。有人可能认为我有什么企图,但我问心无愧,只是想尽力多做些事情,不给所里添乱,才能回报研究所对我的培养与关爱。为此,我也经常得到所领导的鼓励和表扬。

 

我爱人年轻时是所里团支部书记,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当时的萧条岗位,但他认为绿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行业,需要有人坚守。正是他的执着坚守,在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今天,绿肥需要重新起航时,他便成为绿肥科研项目当之无愧的执行人。他对待工作更是严谨认真,用他的话说,国家投入那么多的钱支持绿肥事业不容易,不能让国家失望,也不能让绿肥事业再次经历被人遗忘的尴尬。所以,在人手紧缺、硬件不足的条件下,他拼命工作并亲力亲为,同时积极创造科研条件,极大推进了绿肥的研究工作。短短几年里,项目组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创造了绿肥事业史上最大的辉煌。绿肥研究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2011年开始,爱人受聘青海大学担任讲座教授及特聘教授,对青海高原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及学生们的学习状况有了更多了解。当他提出捐资去激励一所小学校师生的时候,我欣然支持,我想这是感恩社会的很好形式。或许有人会问,你们自己经济并不富裕,甚至有点“省吃俭用”,还要拿出一笔钱来扶助这些非亲非故的贫孤学生?其实,我爱人的想法和我差不多,也很简单,这些钱在北京连一平米房子可能都买不到,但却可以在贫困地区为一所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物超所值”!更何况,我们的条件比起贫困地区,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拿出这点钱真的是微不足道。

 

我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们的家庭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我写这篇短文不是说明我们比他人多做了些什么,但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代表他们说说心里话,能够弘扬一些正能量。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阅历,都要经历这样那样的磨砺,但我坚信,磨砺是成长最好的相伴,重要的是要在磨砺中读懂生活,取得进步。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有大有小,但不管怎样,坚守回报社会的信念应该都是一样的。我也衷心期望全社会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氛围,都应该为实现我们国家的强国梦、和谐梦多做贡献,在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实现自我内心升华。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作者简介】


吴翠霞:

    1990年考入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93年毕业分配到安徽省池州市木闸中学,2000年因为爱情,户口调入北京,2002年到2004随先生远赴日本陪读,2009调入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任科研辅助工作。(期间学习经历:1993年~1996年安庆师范学院大专,2007~2009北京师范大学本科)。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蓝天教师园地》文友交流群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教师园地》征稿启事


【我的师范母校-专栏】高安师范:永远的母校 

【我的师范母校-专栏】1978年,我考上了章丘师范 ! 

 中师生之后,谁来统领基础教育的讲台?/ 文:谢新茂教授


【我的师范母校-专栏】隰县师范: 我成长的摇篮 

【我的师范母校-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我的师范母校-专栏】那年那月,我们是汝州师范


【中师生故事-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文学园地-专栏】苏联白鸡蛋和小人儿书/ 文: 醉卧蘭亭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蓝天教师园地》投稿邮箱


1) zhongshisheng2018@163.com(各体裁中文原创)

2) charlesy2008@163.com  (外文翻译类稿件)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蓝天教师园地》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我们曾是中师生》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系《金陵文学家》与《蓝天教师园地》姊妹平台,面向全国中小学师生征稿。


  《蓝天儿童文学》投稿邮箱:


1)1564392096@qq.com  (各体裁中文原创)


2) charlesy2008@163.com (各体裁 外文翻译类)


《蓝天儿童文学》微刊征稿详情参见: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 启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3. “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5.朗诵专家团队:

《蓝天儿童文学》面向全国组建朗诵专家团队,欢迎各地朗诵和评书播讲爱好者朋友加入。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加微信时请注明“朗诵专家团队”。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蓝天教师园地》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码

你可以长摁下面二维码给作者打赏,

同时请注明您的姓名和作者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