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策略】“新质生产力”三大投资主线
引言: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高级别会议/文件中,“新质生产力”被密集提及。本文将梳理“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投资主线,详见报告。
一、2023年以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密集提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一词曾出现在《光明日报》2006年登载的文章《梯度推移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原文提及“低梯度地区只要有了某些增长极效应极强的新科学技术及其产业造成的产业转换升级,在一些领域实现从旧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飞跃,就有可能带动整个经济起飞”,将新质生产力与“新科学技术”和“产业转换升级”相联系。而在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将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结合起来。
二、“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质生产力”含义后,提出了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关键要素。而我们也总结了三条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路径——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3)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下文把握“新质生产力”相关投资线索做准备。
2.1、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并提出了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再度强调了“创新”的主导作用。在阐述含义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或对应新产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再到转型升级的演化路径。首先,“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即新产业的核心技术奠基及突破过程;其次,“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或对应“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对应新产业的产业化落地过程;最后,在产业化后,行业步入“深度转型升级”,包含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培育等,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扩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效应。
我们以新能源车为例,进一步说明 “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大要素如何催生“新质生产力”,并且,“新质生产力”也能够为股市行情赋能,为投资者创造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首先是 “技术革命性突破”阶段(2009年前)。在20世纪,高能量密度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发明,以及乘用车电动化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成为新能源车发展的重要技术界碑。而在我国,新能源车先后在1992年和2000年分别被列入国家重大产业工程项目和国家“863”计划,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着力推动我国新能源车技术发展。尤其是在“863”计划后,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为后续的产业化打下技术基础。 其次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产业化阶段(2009年至2018年)。在政策催动下,新能源车经历了蓬勃发展期和去芜存菁的供给侧改革阶段,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2009年至2016年间,在试点示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推动下,新能源车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最高的国家。而从2016年起,政策转向规范,以骗补核查为先声,补贴退坡和双积分政策再接力。尽管行业一时受到“转型期阵痛”的压制,但规范化也引导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比亚迪等具备技术优势的创新车企,反而在行业洗牌期加速取得规模优势。 “深度转型升级”时期(2019年至今)。这一期间在双碳大趋势的驱动下,中美欧新能源车产业革命全球共振,而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也步入深度转型升级期。一是有传统燃油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集团等;二是造车新势力的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如蔚来、小鹏、理想等入局;三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与新能源车的交汇,如智能网联技术与电动化技术的融合共生(未来产业的培育趋势)。在这一时期,新能源车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既被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新材料等新技术赋能发展,又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动力与空间。同时,新能源车也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将为实现“双碳”和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而从新能源汽车指数的走势来看,“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化阶段与深度转型升级阶段,也给投资者创造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在2009年至2018年间的产业化阶段,尽管受到2016-2018年行业洗牌期的压制,新能源车指数有所回调。但在政策鼓励新能源车大规模推广应用、行业步入蓬勃发展期时,新能源车指数仍然能够获得较为亮眼的超额收益。以2012/12/07-2015/12/31期间为例,新能源汽车指数上涨382.7%,万得全A上涨150.1%,大幅跑赢大盘,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化进程对市场行情的催化作用。在深度转型升级阶段,在前期产业化的基础上,随着新能源车产业革命趋势得到确认,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提升叠加产业链上中下游辐射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新能源车指数加速上涨。总体来看,2019年至今,截至2024年3月15日,新能源汽车指数涨幅为83.0%,万得全A涨幅为38.7%,“新质生产力”长期为指数上涨赋能。
2.2、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三大产业路径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高层级会议/文件可知,“新质生产力”或与三类产业路径相关联。2023年9月的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相联系。而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则提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以及“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
由上可见,“新质生产力”或与三类产业路径相关联,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它们不仅有跨年度决策会议的表述支持,更有宏观部委与产业部委出台的文件落实推进。
2.2.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或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新质生产力”段落,提及“传统产业”时的表述为:“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或可推断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或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且制造业可能成为重点领域。
此外,大规模设备更新或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政策推动力。国常会审议通过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涵盖众多传统行业。
2.2.2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发展新兴产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新质生产力”段落,又提到“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并新增了“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等表述。
2.2.3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实现“新质生产力”要求“积极培育未来产业”。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 “开辟……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等。
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和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创新标志性产品。
三、把握“新质生产力”投资线索
3.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结合技术改造支出分布情况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及方向,把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一主线下的投资机会:由Wind数据可知,截至2021年,钢铁、计算机通信、化工、汽车、电力热力等行业技术改造支出占比居前。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及的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与其有一定重合,包含炼钢、电机、充电桩、通信基站、汽车等。
3.2、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结合全要素生产率指标[1]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内容,把握“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这一主线下的投资机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或可结合全要素生产率指标(TFP)的绝对水平与边际变化,选出绝对水平与边际变化值靠前的新兴行业,同时,也考虑到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内容,进一步选出值得关注的新兴产业。
截至2022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最高的五大新兴产业包含:消费电子、数字营销、服务机器人、半导体制造、商用车和虚拟现实;相较于2021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多的五大新兴行业包含:稀土、光伏电站、锂电池、商用车和游戏。除了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及的“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外,以上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或提升较多的服务机器人、半导体制造、稀土、光伏电站和锂电池也值得关注。
[1] 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参考文献:邓郴宜,万勇.企业数字化转型助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与路径——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OL].企业经济,2023(09):15-24[2023-09-08].
3.3、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方面,则可参考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结合新能源汽车在蓬勃发展期或率先获得超额收益的经验来看,后续已进入试点示范,并具备政策支持的未来产业值得注意,包含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氢能等。
四、值得关注的六大“新质生产力”细分行业
综合政策解读、产业发展进程,我们总结出六大值得关注的“新质生产力”细分行业,包括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生物制造创新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和氢能。
4.1、人工智能:着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应用加速落地可期
人工智能成为2024 年全国两会热词。2024 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起在北京正式召开,并将分别于3月10日、3月 11日闭幕。作为举国瞩目的重大会议,历年两会议题对于我国经济、民生、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我们梳理了近 12年两会在科技领域的“热词”,如 2016 年的“互联网+”、2021 年的“无人驾驶”等,相关产业除享受持续的政策红利外,在后续的发展中亦得到资本的加持。本届会议中,“人工智能’正成为科技领域的核心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被首次提及,报告指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彰显了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AI产业融合的高度重视。
AI赋能加速,大模型的产业杠杆效应不断扩大。大模型带来 AI在 2C/2B 端的应用升级,基于ILMS 在解决各种任务方面表现出强大能力,可以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并有望在多个领域带来颠覆性创新,如 2C 端的搜索引擎、生活助理、智慧办公、智慧教育等产品;2B 端的视觉、声音、遥感、红外等混合感知与文本可以相互补充和增强,在决策智能类产品如客户触达、管理调度、决策支持等环节的价值仍有待被进一步挖掘。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 2476 亿元,并将于 2026 年超过 6000 亿元;2021 年到 2026 年的CAGR 为 24.8%。更重要的,AI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亦将快速增长,预计 2026 年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4.2、智能驾驶:步入新阶段,高级别智能驾驶加速落地
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超预期,伴随渗透率提升,汽车发展从电动化进入智能化新阶段。需求侧,2023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949.5万辆,市占率高达37.74%,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12月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预测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50万辆左右。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强劲需求构筑汽车智能化基础,目前汽车行业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与电子、信息通信、交通等领域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增加城市税收收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且正在逐步由测试示范逐渐向商业化应用渗透,从单一交通工具蜕变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张。
政策为智能驾驶行业重要驱动因素,近年来国家层面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其中 2023 年11 月、12 月接连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通过前者对 L3/L4 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首次明确高阶智驾事故责任归属,并同步开启首批企业的遴选工作,通过后者对自动驾驶汽车适用范围、应用场景、人员配备、运输车辆、安全保障和安全监督等八个方面做出明确要求。政策为智能驾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有望持续推动智能驾驶商业化加速落地。
高级别智能驾驶2024年有望加速落地,当前多款智驾新能源汽车均为高级别智能驾驶设置了硬件冗余以供升级,多家厂商已取得L3智能驾驶测试牌照,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持有更开放的态度。从算力层面来看,当前部分车企已经布局了足够支持L4智能驾驶的硬件基础,而特斯拉的Modle 3、Modle Y、Modle S和Modle X,小鹏的P5、P7,以及长安Uni-T、问界M7、蔚来ES8等多个热销产品在感知能力、算力等方面已经可以满足L3级自动驾驶的需要。在《指南》与《通知》发布后,宝马、智己、奔驰等汽车公司均已经获得所在城市的L3智能驾驶牌照,开展L3驾驶测试。同时,根据麦肯锡中国的调查显示,相比德国和美国,我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为2024年高阶自动驾驶落地商业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环境。
4.3、生物制造及创新药:创新+国际化,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生物制造以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为基础,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命体生理代谢机能或催化功能,通过工业发酵工艺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的制造过程。当前,生物制造在生物制药(创新药)、生物基材料、酶制剂、生物燃料、生物化工和食品等领域加快渗透。
加快推动生物制造发展是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生物制造是典型的高技术制造业,并带动技术、装备及检测、包装等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制造具备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特征,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的特征。
创新药是生物制造领域的代表性行业,由新技术、新需求驱动,板块“热点”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或将持续为板块带来催化剂。从大趋势看,在创新药产业中,IO+ADC逐渐成为肿瘤治疗新范式,国产ADC未来可期;自免赛道国产品种商业化兑现在即;慢病药物长期空间正在打开。而重点医保端政策及审评端政策更新,也有助于让真正的差异化创新品种脱颖而出,利好创新能力强、临床进度靠前的创新药龙头企业。展望后续,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创新药等领域的行业催化剂值得持续期待。
国际化打开成长空间,使创新药板块更具备配置性价比。当前国际化方兴未艾,2024年产品数据读出和海外授权值得期待。政策方面,在政策新周期下差异化创新品种、刚需治疗性品种将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创新药产业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整体估值已调整到合理位置,着眼2024年该板块具备配置性价比。
4.4、商业航天及低空经济:战略定位提升,或迎来加速发展
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加速产业发展。商业航天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旨在通过商业市场的方式开展航天技术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具体包括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等。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将加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低空经济兴起,加速布局高效、智能的“低空之城”。低空经济是指真高 3000米以下的飞行经济活动,作为变革性和颠覆性的复合新产业,低空经济产业以垂直起降型飞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要载体,广泛应用于载人、载货及城市管理等各类产业形态中。近些年,低空经济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新兴的产业形态,我国低空经济产业也已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6.0万亿元。
低空物流或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率先切入口。从2023年12月底的工信部全国工作会议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被赋予了“新的增长点和新增长引擎”等使命。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明确,“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低空经济的兴起,将为物流行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以顺丰为代表的物流企业正在积极解锁低空物流的无限可能,探索全新的场景与模式,加速布局一个高效、智能的“低空之城”。
4.5、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井喷正当时,产业化加速落地
商业化机器人产品迎来井喷,涉及多个应用领域。在CES 2024展会上十余款商业化机器人产品发布。三星、LG 推出智能家居机器人,提供智能家居管理、陪伴等功能;科沃斯推出多功能清洁一体机地宝 X2 COMBO;九号公司推出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开普勒推出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Embodied推出教育机器人Moxie AI;宇树科技推出全尺寸通用机器人Unitree H1,各个重要技术参数上也全面超越Tesla-1、Tesla-2;Enchanted推出分别为面向医院和酒店场景的Miroka和Miroki;Richtech Robotics对双臂机器人ADAM进行了AI功能升级,ADAM可以执行更复杂的任务,例如模仿人类精度倒啤酒等。
重磅政策推动产业化加速落地。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全球第一次,政府真正出台有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和切实办法,而且落地到了具体细节,聚焦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
2023年是多家机器人企业集中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产业元年,行业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预计2024年或将进入小批量量产元年,带动全产业链受益。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8年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其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832亿元,2022年至2028年的CAGR为23.5%。2023年11月,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傅利叶智能对外透露,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经实现量产,并在9月份开启预售,目前开始陆续交付。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智能机器人有望在2024年实现小规模量产,2025年有望大幅放量,带动全产业链受益。
4.5、氢能: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氢能政策或边际持续改善
从能源战略角度出发,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能够增加未来低碳能源网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氢能具有来源广、燃烧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零碳排等优点,属于可再生二次能源,通过氢燃料电池技术既可以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也可应用于分布式发电(家用/商用)和储能领域:还可以通过直接燃烧为炼化、钢铁、冶金等行业提供高效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的热源。2022年3月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个氢能国家级规划出台。该文件首次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并指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
绿氢项目迎来投资热潮,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针对绿氢的生产补贴,助力绿氢平价。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 337 个绿氢项目,其中332个项目处于规划、在建、建成状态测得当前已公开绿氢规模约为489万吨/年,从项目建设进度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项目尚处于规划阶段。对于绿氢的补贴已初具规模,补贴形式也逐步明晰,形成了三种常见的绿氢补贴形式,包括生产成本补贴、电价补贴和配套指标鼓励,助力绿氢平价。
氢能利好频发,看好后续氢能政策边际持续改善,对行情形成催化。目前氢能在工业园区外制氢政策限制正逐渐放松,氢气的各类储运路线示范也逐渐推进,下游应用呈现多点开花。如2024年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而山东、内蒙古等地也发布了氢能相关的支持政策,或对后续氢能全产业链持续带来催化。
风险提示
推荐阅读
壹
重磅!【兴证策略】东盟出口全览&投资机会拆解贰
叁
肆
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