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第1框《夯实法治基石》微课视频|知识点

更多微课点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2-12

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请拉到文末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1.授课视频

2.授课视频

3.课堂实录

4.新闻:绘制法治中国蓝图

5.法治中国蓝图


知识点讲解









教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从阅读与老师的讲解中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能力目标:  

1、 梳理我国的法治历史发展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2、 从搜集整理的资料中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

2、 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语录: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尤其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度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各方期待,在改革开放进入第36个年头的时候,中国的法治建设该如何换挡提速、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此作出强调。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衡量标准。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法治工作的部署,从“要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到“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从“政法队伍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论断无疑都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法治?如何实现法治?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存在误区。有人曾这样描述目前中国社会对法治概念的歧义:高层领导人讲法治,是治国方略,即将法治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法学家心目中的法治是法律至上;一些执法人员司法人员讲法治是以法治民,主张和默认权大于法;而许多老百姓认为法治就是规规矩矩地守法。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第一目:选择法治道路 

1、 探究一:阅读P44运用你的经验,看图思考: 

(1)在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2)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点拨:

(1)有交通警察、行政机关公务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官、检察官等等。  (2)是法治。

2、法治的历史探源(课件展示,老师讲解)

  法治即依法治理。春秋战国(先秦时期)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一切依据法律,力求公平公正,并依此推行施政、治理百姓的制度。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最早明确提出法治概念并给予具体阐述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遵从,而大家遵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世界级权威的法律词典《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法治的表述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

  我国学者孙笑侠则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分析法治概念: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

   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

   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

   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3、探究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5-P47,

思考:(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点拨: 

(1)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认识良法  

探究三:阅读P45-46探究分享,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特别重视,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通过搜集整理我们会发现,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要求做出规定,这些法律都是良法。

  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思考:可见民法总则也是一部良法,衡量良法的标准是什么?  点拨: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第二目:描绘法治蓝图

1、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2、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

(2)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3)2002年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4)2007年十七大作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战略部署;

(5)2012年 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6)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部署,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的历程,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理论、实践的论述和部署使得理论本身更加体系化、整体化、科学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更多法治元素。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8-49思考: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 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 END ●

怎么获取配套视频练习等资料?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免费领取方式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领取全套资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