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宣传文化世家宜多发掘科技方面成就
【宣传文化世家宜多发掘科技方面成就】
宣城不仅出宣纸,而且出历史文化名人;宣城历史文化名人中,又以宣城梅氏为优秀群体。宣城梅氏又称“宛陵梅氏”,是有名的文化世家,家族学风浓厚,自宋及清,文化名人辈出,涵盖文学、数学、天文、戏曲、美术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宋朝、明清大家辈出,形成了两个文化名人高峰期。看到一份材料,应该是明清时期的统计,说是梅氏先后有进士29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48人(其中武举人7人),贡士84人,荐辟(朝廷特恩诏用)10人;获各类科举功名者不下两千人,正史、方志入传者27人。直至清末“咸丰兵燹”,清军和太平军在宣城拉锯战八年之久,宣城梅氏人口死亡十之八九,这个文化世家方才衰落下去。
现在宣城地方政府和当地的本家努力宣传宣城梅氏,把这当做地方品牌营造,数处地名以梅氏文化名人命名,最近又聘请著名史学家王世华教授担任宣城市宛陵梅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王世华教授生于1948年,安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徽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相信他能为宣传宣城梅氏发挥作用。
我向他们提了条建议,宣传宣城梅氏时多发掘宣传其中的科技名人。国家振兴、经济建设要靠科技,科技基础是数学,宣城梅氏中的梅文鼎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世界史上也很少有的数学家家族,祖孙四代人十多位数学家,在清朝这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倒退的艰难时期对我国数学承前启后,继承发展,成就冠绝清朝,值得重点宣传。
这个数学家家族的开创者是梅文鼎(崇祯六年—康熙六十年,公元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其数学研究遍及初等数学各方面,是中国传统数学沉寂和复苏交接时期的承前启后、融会中西的大师。在天翻地覆、血雨腥风的明清鼎革之后,他到处搜集湮没无闻的古籍,“遇古人之旧说,虽片纸如扛鼎”,对中国科技文化成果继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西天文学的造诣也都相当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梅文鼎非常注重天象观测,创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仪器。凭借在天文历算领域的造诣,他赢得了巨大社会声望,留下了“康熙三召梅文鼎”的典故。梅文鼎晚年自撰《勿庵历算书目》共88余种,其中数学著作26种。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梅文鼎孙子梅彀成编辑《梅氏丛书辑要》60卷,收数学著作13种共40卷,全书反映了梅文鼎对中西数学“拔取其长,而理唯其是”的态度。
对梅文鼎及其家族的成就贡献,后人部分评价如下:
晚清著名学者钱大昕称梅文鼎为“国朝算学第一”。
宣城市陵阳山梅文鼎纪念馆门口,苏步青题词:“清朝第一流数学家”。
当代数学史家严敦杰评论梅文鼎孙子梅瑴成在我国数学史上的贡献时说:“在17—18 世纪我国数学的研究,主要为安徽学派所掌握,而梅氏祖孙为中坚部分。”
1988年、2013年,宣城市先后两次召开纪念梅文鼎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2013年召开的梅文鼎诞辰380周年纪念活动聚集了来自中国、英国、日本近20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成果丰硕,只是一方面曲高和寡,另一方面宣传没有找到窍门,社会大众和梅氏族人关注不多。我觉得,宣城方面可以发掘利用现在科普、网络等领域手段,改进宣传,营造地方文化品牌。
最后,感慨一下战争对人才的影响。宣城梅氏能够在宋朝崛起,并形成宋朝、明清两个文化名人高峰期,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地幸运地避过了唐末五代战乱、靖康之耻、明清鼎革这三场大规模战乱的直接冲击。而宣城梅氏败落,不再出现科技文化大师,转折点是宣城梅氏人口在清末“咸丰兵燹”中死亡十之八九。
一声叹息。
2019.10.18
前文回顾
本公号打赏支持
(适用于苹果机型及赞赏失灵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