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2300万C端用户,他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B端 | 专访「活动行」创始人谢耀辉
做会展场地服务的公司不少:云space、会唐网、百场汇,互动吧、Vasee、会鸽、百格活动、活动行等等,切入活动管理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有的从线上报名入口导到创业资源对接,有的从活动场地租赁扩展到会议包装服务。
最初,「活动行」从最小的痛点开始发力:活动发布,逐渐拓展到活动报名、场地预定、签到验票;积累到一定阶段,又做了活动数据分析、定制大会APP/小程序、服务商对接等功能,基本涵盖了商业活动涉及的大部分环节。
目前,「活动行」的收入主要有票务、广告、增值服务和供应商服务。C端已经覆盖了2300+万用户,50+万多家B端企业,平台月活量900万以上。据悉已经实现盈利。
公司的团队在90人左右,技术占三分之一,商务销售占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和成都。
近日,企服行业头条(微信ID:wwwqifu)对「活动行」创始人谢耀辉进行了专访,看「活动行」在面对刚起步的商业会议活动市场时,如何从台湾引入大陆扎根生长,又如何建立自己的商业竞争壁垒。
• • •
进入市场的时候
创新创业刚好火了起来
「活动行」在台湾的前身,是谢耀辉在2009年成立的「活动通」,也是依托二维码技术做电子票务验证,后来发展成活动发布、活动宣传、购票验票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在当时,这样的技术和模式让「活动通」获得了不少台湾科技创新奖项。2012年,「活动通」作为台湾地区创新项目代表,被推荐到杭州参加“创新中国”大赛,最终脱颖而出,进入了前三甲,获得了软银赛富、高通、DCM等投资机构的早期投资。
台湾市场的成功和资本的青睐,让谢耀辉决定来大陆这个新兴市场闯一闯。2012年,「活动行」正式进入大陆,在台湾保留「活动通」的品牌,独立运营。
谢耀辉坦言,在台湾市场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大陆,发“并不是一回事”。虽然在2013年前后,二维码逐渐成为商家和用户的支付入口,但他一开始向市场推广「活动行」时并不顺利。
“刚开始我们是追赶者的角色,在大陆市场处于劣势。”谢耀辉回忆道,“当时没有人脉和资源,台湾的票务市场生态、客户属性跟大陆有很大的区别,台湾创业者做事有时也比较温吞没有狼性。”
当时的电子票务市场,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互联网产品,出行方面大多被OTA平台占领;文化娱乐票务,大麦网、永乐票务、聚橙网等已在演出市场耕耘数十年;随着BAT入局,美团系的猫眼、腾讯系的微影时代、阿里系的淘票票等也迅速崛起。
在景区、电影、演唱会市场,尝试推广「活动行」的电子票务碰壁之后,谢耀辉开始思考如何做「市场区隔」,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把不能做的市场排除,比如文娱、景点、体育,自然而然就能聚焦到真正能做的事情。”
相当于从头开始的谢耀辉,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熟悉大陆的商业环境。当时创业浪潮席卷全国,商业会议活动的需求迅速增加,而这类活动尚缺乏好用的工具和活动入口,这让谢耀辉看到了希望,决定转换思路从这个细分领域入手,把市场定位在B端和C端用户的连接和服务上。
• • •
十个活动申请,可能筛掉一半
也用「头牌」活动引流
找到方向之后,活动行开始在商务活动市场发力,好在整个产业的变化不是很剧烈,让谢耀辉的团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服务和产品。
在他看来,企业服务有两层关系:对B端必须要提供相对可靠稳定的功能和可以支持业务的一个平台,比公司自己去搭建要来的方便、划算,具有扩容性;对C端来说,需要的是入口化和多元化,以及舒适便捷的用户体验。
他还发现,互联网产品除了核心能力,还需要强运营,甚至比创意和产品更重要。所以在市场推广上,「活动行」先从服务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入手,让这批用户沉淀下来,不断给予反馈意见,从而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迭代更新。
在活动运营上,活动行也一直在「追热点」,比如2013年比较火的移动互联网、O2O、智能硬件类活动;2015年在风口的VR/AR;今年火热的区块链等等,都成为「活动行」上引流的「头牌」活动。
除了建立起标准的报名入口、收集数据的表单系统,提供在线付款的方式,「活动行」还会对活动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比如十个活动申请,可能会筛掉一半,”谢耀辉认为只有把关好活动,才能相对提升策展主办方的素质跟水平,一个相对有质量的活动平台才能引领消费升级。
去年7月,「活动行」获得了腾讯、Recruit和优客工场的千万元A+轮投资,估值超过三亿。
除了资本输血,「活动行」还拿到了投资方的战略资源。腾讯的社交广告和流量入口能给「活动行」带来大量增长和品牌能见度;Recruit给予技术与海外商业模式的协助;优客工场则提供独家活动场地资源,并撮合1500家入驻企业使用「活动行」平台。
• • •
做活动入口只是第一步
八九成精力在服务B端
对于行业的成熟玩家来说,不同赛道弯道超车已是普遍现象,比如美团投资出行,腾讯切入支付。因此不论是在电子票务市场已经得心应手的玩家,还是像豆瓣这样的社交属性的应用,都有可能进入「活动行」的跑道。
在谢耀辉看来,大家所在的细分领域、商业运作模式和客户属性还是有所差别,近一两年还不会和大麦网这样的平台直接竞争。
“商务会议活动产业需要长期耕耘,服务B端群体不像服务C端,通过大量资源投入、补贴行为就可以有爆发性增长。”
“我没办法确定3到5年后,会不会还做这项业务,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两年我们还会深挖商业类客户,还有很多行业活动没有被细化。”谢耀辉说,“因此必须跟B端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目前八九成的精力在服务B端。只有在这个领域里扎根的足够深,才能维持长期的关系,护城河才能做得足够强。”
至于如何具体把行业做深做细,谢耀辉认为,还得从大数据层面去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和挖掘细分行业的用户需求。“从启动项目的时候,大数据就一直放在要做的里程碑里。”谢耀辉谈到。
去年「活动行」面对C端尝试了「千人千面」的个性推荐,为参与者节省搜寻时间,也增加了用户看到喜欢的活动的可能性。此外,透过大数据的挖掘,也能帮助主办方做CRM,告诉主办方用户画像,提升活动后的转化率。
据谢耀辉介绍,「活动行」的新版本还会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板块,为了让用户在周末的时候没事也刷刷「活动行」,找到跟生活相关、感兴趣的活动,已经上线了生活和亲子板块。这些板块的扩充,对主办方来说有更多的位置和机会进行曝光,参与者也能留下更多的用户标签,获得更优化的用户体验。
「活动行」在服务B端的过程中,不仅帮助企业解决活动执行、成本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采购的问题,比如在去年上线了百宝箱业务,为B端用户提供第三方服务,比如场地、策划等等。
“以前只有四、五十分的产品或者服务,我们把它做到了六、七十分,通过优化达到八十分,本身也是一件对行业有意义的事情”,谢耀辉说。
谈到未来,除了在原来垂直细分领域继续进行产品、服务的优化,也会持续跟进新增板块和百宝箱服务,还会做一些相关行业的分析数据报告,以及扩展海外市场,并在第三季度会有新的融资动态。
文 :李婷
编辑:关超 图片:unsplash.com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编辑 微信 ID:xianyunsong
你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