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00亿,阿里云的“疯子团队”又“疯”了
点击 蓝字关注更多To B大事
来源 / ToB行业头条 (ID:wwwqifu)
作者 / 冯海阳 · 编辑 / 李晓松 吴暄
点击
作者 / 冯海阳 · 编辑 / 李晓松 吴暄
说起阿里云,人狠、钱多、易发疯的标签瞬间浮现。
毕竟三年花光2000亿,王多鱼都肝颤。
想想也能理解,一个敢在早期产品未健全的时候就接入淘宝;敢在国内云计算局势未定就进军海外;敢在2017年投入1000亿后,又在2020年再投入2000亿的组织,本身就很 “疯狂”。
但正是凭借这样“疯狂”的行为,才造就了当下的阿里云。
那么,如今计划三年投入2000亿后,阿里云的未来会不会一帆风顺?疯狂投资背后,阿里云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
“风口”是资本圈经常提到的词汇,象征着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中国“新基建”的范围,云计算赫然在列。受此影响,资本市场中的“云计算概念”企业股价上涨,“风口”彻底坐实。
不知是有意还是凑巧,同日阿里云放出消息,计划在未来三年再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其中,“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是被单独列出的,显然是未来三年投入的重点规划之一。
参考阿里巴巴2019财年总支出355亿元,就不难发现,阿里云此次投入将是往昔财年的近两倍,足见决心之大。
按照阿里官方说法,建设完全后,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规模将翻三倍,很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
不过,虽然阿里云率先抢占了新基建的发展先机,但也并不代表这个做法没有风险。
至少从阿里云的发展历程可见,该项目花钱的强度极大,仅从2017年算起就差不多投入了3000亿。
面对这样的消耗,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道:“我们对未来有信心,对数字经济有信心。云智能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战略之一,我们已经坚持投了十一年,不会因为疫情而减少投入,反而要加大投入。未来三年,阿里云再投2000亿,用来搞新技术、新基建。”
张剑锋说得是豪情万丈,但行业对此也会抱有一些担忧。毕竟3000多亿的投资不是一笔小钱,十几年的岁月都是青春。
有市场分析师就表示,阿里云如果不能在保障当下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迅速实现收支平衡,对于阿里系其他产品的扩张都是不利的。
因为阿里巴巴体系的钱就那么多,这边能省出来,那边投入的力度就可能会加大一些。
把钱投到风口里,当然是机会。但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抓不住,任何机会都经不起几年、十几年的考验。好在我们都知道,至少在未来几年内,国内云计算市场依旧会持续壮大。
中国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私有云市场将达到1172亿元,整体的上升空间仍然很大。
而这对于阿里云就是个机遇。如果可以借助云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实现盈利或稳固市场份额,那么这次2000亿的突击,对阿里云日后的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个机会能不能抓住,就要看阿里云的本事了。
新基建的政策扶持只是“东风”,而市场对云服务的需求,才是阿里云持续壮大的根本动力。
我们可以把时间线调到2009年,即阿里云诞生的时间。
彼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阿里巴巴的B2B电商平台越做越大,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后台承载压力也即将到达临界点。
时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不再满足与当下公司的数据处理。于是,在那年春节,马云找到王坚和一群小伙子开始研发“云计算”。
不得不说,阿里巴巴胆子很大,在2012年之后就让阿里云成为淘宝的数据平台,并处理当时的“双11”的后台。
虽然结果没能令人完全满意,系统还是不出意外地瘫了好几次,可最后还是踉踉跄跄熬过了艰难时期。
能勉强承担起“双11”的数据洪峰,这对于阿里云是一个突破。可是研发团队确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双11”年年有,阿里云却不能年年瘫。
但是,在2019年11月12日,这个阿里云的大喜日子,阿里云在昨天的 “双11”中,扛住了订单创新峰值达到54.4万笔/秒、单日数据处理量达到970PB的疯狂流量洪峰。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认可。
不过,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就像阿里云一次次技术突破一样,“双11”逐年消费的产生的数据也越来越庞大。这导致在未来的大考中,没有工程师敢保证阿里云的系统一定能熬过去。
说的这里,有人会说这是危言耸听。可如果你能观察淘宝、天猫历年“双11”消费人群的变化,或许就会闭嘴了。
数据显示,2019双十一大数据报告中,关注双十一的人群中,90后输出者,占比60%。00后是第二消费群体,占比20%。整体迈向30岁的80后表现下滑,占比仅为17%。
不仅如此,双十一的消费群体也出现一定变化,虽然女性用户还是主力,但是男性用户增速加快,且集中在00后和90后人群。
以此为基础,大家不妨做一个推测,三年后,阿里巴巴的电商用户群体会有什么变化。
答案显而易见,随着80后逐渐迈向“不惑之年”,第一批00后大学生开始步入社会,彼时90后大多正处于壮年。那时候“双11”产生的流量洪峰,对于阿里云来说,将会成为又一个难以跨越的坎。
再加上阿里巴巴的生态逐步扩大,旗下业务越来越多,未来产生数据会呈指数型增长,以后阿里云服务器能否承载未来业务带来的数据洪流,还未曾可知。
至少从自身角度而言,阿里云的提前布局,并不是毫无道理。三年花费2000亿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做未雨绸缪的打算,确实是一家希望存活102年的企业,需要去思索的事。
当然,仅仅把阿里云投入2000亿看成是优化企业内部的行为,未免有些狭隘。因为阿里云面向的是数量庞大的用户,阿里云要在为企业内部带来价值的同时,更好地获取外部的价值。
众所周知,当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C端红利已经到达天花板,新增网民以及用户的上网时长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企业的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经营也越来越不容易。
面对大环境增长的整体放缓,资本市场需要迅速找到新的增长点。于是“下沉”和“ToB开始成为新的关注点。
所谓下沉,就是继续去挖掘三四线移动互联网覆盖薄弱的领域,比如拼多多、快手的快速发展。
而ToB则是从技术层入手,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降低人力资源消耗、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用工具代替人来完成更多的任务。
早在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就提到,要利用阿里巴巴现在的全域资源,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互联网经济体。
这是阿里巴巴想要做到的,也是马云一直以来夙愿。而事实上,阿里巴巴这样去做了,阿里云、钉钉都是这样的典型产物。
比如万物上云,很多互联网企业就不用在部署私有化机房,减少数据维护成本,可以利用云服务的高弹性、按需付费等特点,更高效地处理业务。
而类似钉钉这种SaaS软件,更可以带来明显的效率提升。部署一套这样的SaaS,时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却可以在考勤、协同等层面,节省大量人力。尤其是疫情期间,这类产品的作用就更为明显。
当C端红利逐渐稀薄,互联网企业必须要从跑马圈地的“游牧民族”,变成了精耕深作的“农耕民族”,而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将是比新基建更大的趋势,也会是中国未来3~10年内的主要趋势。
而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厂,所带来的产业互联网变革,不仅仅影响着国内市场,受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东南亚,也已经迎来了阿里云的布局。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是阿里云的壮大,也是靠一代代的人“发疯”似的拼搏精神换来的,是值得人respect的存在。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确定未来企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也不清楚三年投入2000亿的阿里云是否会一帆风顺,但趋势如此,顺之者昌。
---------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阿里云加码新基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转载/投稿/内容合作/寻求报道
请联系微信:qifuxiaozhushou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