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的MCU涨这么高,还有人买吗?

大王&Rovi 芯世相 2022-06-02

 作者:大王&Rovi,排版:大蓝

微信公众号:芯世相(ID:xinpianlaosiji)

                


说明:选项百分比结果采用四舍五入计算,存在一定误差

6月上旬,在一篇关于MCU芯片文章的末尾,我们发起了“涨价潮后,你还会再用ST吗?”的讨论,芯世相的读者在限时的投票时间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投票结果显示:57%的用户表示不用了,已经找到了替换方案;16%的用户表示看看价格和供货再决定;15% 的用户正在寻找替换方案;12%的用户表示还在继续用。

自去年9月份ST单片机喊出“涨幅十几倍,比深圳的房价涨得还快”后,MCU便一直霸屏在芯片热搜排行榜,霸屏时长至今已达近10个月,堪称芯片缺货涨价大潮中的“战斗机”、常青树。


网传市场上做ST的大佬在这波行情里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实现财富自由,MCU也因其稀缺暴涨的行情和自带的财富色彩广受关注。一天一价,一料难求,ST部分型号的MCU产品价格涨幅已经超过10倍。那么问题来了,ST的MCU涨这么高,还有人买吗?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解答:


  1. 买还是不买,决策权在谁?
  2. ST MCU疯涨和备受关注的原因
  3. 涨价潮后,你还会用ST吗?


01
“买还是不买
看产品,看工程师”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目前8位MCU、汽车MCU、STM32F0、F1系列32位MCU产品根本给不出交期,其他32位MCU交期也已经到了35-52周。

此前,我们曾提出:暴涨十几倍的MCU得以在市场上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有客户愿意为高价买单。

那么,主要是哪些客户在买呢?

首先,一般来说一个产品的集成度越高、利润越高,或者该产品对成本上涨不敏感,里面的芯片越不容易替换,例如汽车客户、工控用户、医疗客户以及外单客户。因为这些客户在资金和风险承担方面都占优势,替换需要验证时间周期,决策者面对涨价和整体目标的衡量时更容易接受涨价。

以汽车为例,去年12月,汽车缺“芯”话题被迅速引爆,汽车厂商停产、减产成为主基调,追本溯源,南北大众汽车的停产的间接原因是生产相应ECU的主控芯片(MCU)的短缺。

后据芯世相了解,汽车芯片涨价从去10月份已经开始,多数汽车供应商早已提前在市场上扫货,缺“芯”危机爆发的12月已凸显出相关芯片紧缺已发展到影响生产的严重状态。

汽车集成度高,成本高,一辆整车大约需要三万个零部件,少一个都无法完整生产。

涨了、贵了,不买了?汽车供应商可以犹豫一下,整车厂们可等不起,万事俱备,不能因为几颗芯片给卡住,以至于我们在这场缺“芯”潮中看到很多整车厂帮着下面的供应商买芯片,或绕过供应商直接跑到市场上买芯片。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汽车验证周期长,汽车是耐用大件商品,无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一辆车的寿命往往可以达到10年,因此汽车售后必须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的售后配件的供应能力。同时开发一个汽车零件需要投入大量的验证工作,更换元件带来的验证工作也是巨大的,所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也需要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供货。

汽车的产品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MCU芯片即使暴涨,汽车厂商在短期内只能继续使用的现状。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类推到医疗电子领域,据一位从事医疗器械的专业人士反映,MCU在其公司生产产品的成本结构不到万分之一,除此之外,医疗器械需要严格验证,一旦确认选型后便不能修改。

               

对于集成度高,产品利润高、有资金实力的大客户来说,暴涨10几倍的MCU尚可接受,但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消费品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相关芯片的上涨对他们来说则关乎生死存亡,有些企业甚至喊出了“做多赔多,直接停工”的无奈对策。

缺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详情可见文末推荐阅读

某中小型终端企业人员表示,现在ST MCU的价格是以前的十几倍,供应商还要求现金付款,一个MCU的价格比成品还高,现货市场的价格根本用不起,原厂又偏向大客户,根本不会分货给我们,就只能改用国产MCU,现在是几个品牌相互替代,勉勉强强熬过去。

据业内人士称,由于卖芯片比卖产品终端赚钱,部分生产企业停止接单,选择将原来囤积的芯片库存卖掉,以此熬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以STM32H750V8T6当前58元左右的报价,去年最低20元左右的报价来看,这批货的利润可达25万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卖库存芯片未尝不是一种及时变现和止损的一种方式。

其次,用还是不用,工程师(研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工程师是产品性能的守门员,在产品选型决策的话语权大。从选型到原理图设计、PCB设计、打样、测试,整个周期太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工程师怕担责任,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情况,他们会尽量不选新品牌、新型号以降低风险。


02
STM32系列MCU为什么这么火?
替换ST究竟有多难?


MCU芯片是微控制单元的缩写,又名单片机。是把中央处理器、内存、计数器、串口等周边接口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控制功能。

       来源:方正证券

MCU由Intel率先提出,经过4位、8位、16位、32位乃至64位MCU迭代更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市场上主要以8位和32为主。市场上MCU内核类型以ARM Cortex、8051和RISC-V为主,分别占比52%、22%和2%,目前国内外的单片机多采用ARM Cortex架构,同时,ST拥有最广的Cortex-M MCU市场线。
          来源:正能量电子网     
 
从芯片热搜型号排行榜中可以看出,ST的MCU在芯片热门排行榜中所占比例突出,且以ST的32位单片机为主,ST 32位MCU也是MCU缺货的主流。

STM32系列MCU为什么在缺芯潮中这么突出?我们认为主要有五点:

首先,性能稳定的基础上,拥有更亲民的价格(未涨价之前)

其次,是产能稳定,ST是典型的IDM公司,其拥7座8英寸厂,3座6英寸厂,1座12英寸厂,常态下在产能供给上相对稳定。

第三,丰富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工程师群体链接度高。
               
完善的驱动库直接拉低了工程师的入门门槛;进门后再看,其实Cortex-M3也不难,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很多高校教材采用ST作为教程,ST也在持续中国MCU生态系统,包括媒体广告、线上论坛、技术培训包括每年举办的STM32峰会等。ST相关负责人在2017年便表示STM32已拥有10万个以上客户群,有超过百万工程师掌握了STM32产品技术,而这些如活水一样的工程师在产品选型方面起关键作用。

第四,ST原厂着力打造生态链,无论是针对电机应用、连云上网,还是GUI设计开发、嵌入式AI应用,物联网安全等应用难点,ST通过产品生态解决了大部分客户的痛点和难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IDH(Independent Design House,是上游IC原厂与下游整机企业之间的桥梁,它在IC原厂芯片的基础上开发平台、解决方案等产品,为整机产品的研发和迅速面市提供了条件)公司。

第五,客户基础大,ST在2017年的一份数据显示,STM32产品有超过70%来自中小客户,中国区出货量占比也提升到了36%。

除此之外,ST方在多次新闻发言中提到其广泛支持中小客户,而在芯片的供给结构中,大客户一般采取原厂直供方式,在价格和供应稳定方面更具优势,中小客户一般通过代理分销渠道,中小客户在缺货行情里更易受影响,进而导致STM32 系列MCU缺货问题更加突出。

综合来看,从技术方面看,ST的MCU在替换方面主要有下难点:

1.验证问题
工程师在开发选型时,会用demo板进行检讨,但是有些国产芯片没有开发板以及原厂技术支持,工程师无法和芯片原厂做很好的沟通。

2.能否做到Pin-to-Pin替换?
比较两个IC时,经常提到 pin to pin,pin to pin的意思是指两个IC的引脚完全一致,封装也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你以前用的IC没有了,可以找一个pin to pin 的IC替代,而不用更改PCB的设计。

3.软件是否需要做改动?
编译环境和开发工具是否可以直接兼容使用,一般根据产品性能进行他调整。缺货的时候,硬件的直接替代可以为客户节省大量的宝贵时间。

4.是否拥有足够的外设以及接口资源?
ADC、DMA、定时器、CAN、SDIO、USB2.0、RTC、SPI和IIC等。

5.改方案以后,交期如何,供货是否稳定?
          
     
03
涨价潮后,你还会再用ST吗?


结合开头的投票以及和一些终端厂商的详谈,我们看到目前在消费电子方面,大家基本已经在尝试使用替代产品或已经在使用替代产品,替换氛围浓厚;汽车、工控、医疗等领域的客户多数仍在使用,部分已经开启了“备胎”计划。

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关于继续用不用ST的MCU这件事,即使是消费电子的朋友,观点也是各不相同。

不使用:供应链安全,降本,对ST涨价心有戚戚。

周先生(化名)是一家生产出口对讲机的厂商,以往使用的ST的MCU,常态下20多块一颗,主要从现货市场上拿货,今年直接涨到了130块,涨价后他把此前使用的MCU直接换成了国产MCU,即使是国产MCU涨价,在市场上20块左右也能拿到。

周先生表示,ST没涨价之前并不算贵,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夸张的涨价倒逼我们主动寻求国产替换,也没想到国产的技术这么厉害也有完全兼容的了,即使是ST价格回落也不会再考虑,ST价格回归,国产的也会降,性价比更高”。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终端的朋友表示,17年的ST缺货和本轮ST的暴涨让人心有余悸, 除了降本功效之外,国产MCU在供应链安全方面让人更加安心。

继续使用:价格差别不大,产能稳定。

李工供职于一家电动牙刷终端工厂,早在缺“芯”之初,他和同事们已经把此前使用的ST 的MCU转换成国产的方案,该方案、测试基本可以在20天内搞定。

李工表示:“我们现在基本的策略是哪颗芯片价格离谱直接换方案,谁贵换谁,即使是用国产芯片也会随时关注芯片供给,一般同时备选两三套方案,根据芯片供应情况使用合适的方案生产”。


关于会不会使用ST的MCU,你如果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


加摩尔微信
领取MCU干货资料大礼包
↓↓↓

瞄准赚钱机会

财富热线扫码即得


推荐阅读:

▶ MCU乱世 :暴涨十几倍,假货翻新货横行,会崩盘吗?

▶ 中山灯企缺芯现状:有单接不了,有钱买不到,难!

▶ 晶圆产能紧缺近一年,芯片人的苦,你不懂!

▶ “铁打的缺货,流水的IC涨价函” | 最新涨价函合集汇总

▶ “传ST、NXP芯片渠道开始抛货!”后续……

▶ 缺水、缺电、疫情扩散,台积电、联电等厂面临停产威胁

▶ 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

(关注芯世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