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闲居雅室,雅士闲居

誰旳書房 2020-02-17


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不只昭赫于先人超脱出世的心灵追求上,更体现在生活日用的审美趣味中。清居小斋,与雅友朋,谈玄论道,摹拓碑帖,弹琴唱和……至若一几一案,一草一木,在栖息游赏之外,更投射着主人的审美情趣。文人为筑就诗意生活追求奢雅之物,「远实用,而近审美」,若以今人的艺术洞见来印证古人的闲情性灵,则清介孤高外更具生活的情味。



清人施清《芸窗雅事》列举了古代文人的21种雅事:

溪下操琴。听松涛鸟韵。法名人书片。调鹤。临十七帖数行。矶头把钓。水边林下得佳句。与英雄评较古今人物。试泉茶。泛航梅竹屿。卧听钟聲声。注黄庭楞严参同解。焚香著书。栽兰菊蒲芝数本。醉穿花月影。坐子午。啸奕。载酒问奇字。放生。同佳客理管弦。试骑射剑术。



人之所乐,于欢场中享娱情,在清境中得睿智,而后者之乐尤深。古人常言:「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觅一清居,内省自观,恐怕才是人生最高的乐境!白居易作《庐山草堂记》、刘禹锡著《陋室铭》、归有光书《项脊轩志》,清室中尽得性灵之安养。清居,是中国人最特别的行乐法。



董其昌《骨董十三说》以为玩物者未必丧志,反可以进德精艺:“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在此也;助我进德成艺,垂之永久,动后人欣慕,在此也。舍是而矜重之则泛矣。然而较之耽于声色者,又远矣。然后知骨董,一句:为目前大用也。




树木合边,终日规啼,看看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的园林,把玩移日,闲适漫临,看看清新脱俗、曼妙恬静的案头文玩,便会知晓古时文人是如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修身养性、物我两忘的了。



如今人在繁华之世,若要寻一刻清静,自当以素物为伴。一把浑朴的陶壶,装满辽远的山野之心;一尊简淡的泥炉,燃起幽幽的煮泉之趣;一件素净的茶杯,邀来久违的会心之友……在素物的空境里,我们寻回了对生活的热忱之心。



黄庭、楞严、南华、周易,文人一旦无涉功名利禄、声色犬马,随处可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品茗、仿帖、课子、默坐,墨客一旦摆脱稻粱之谋、余财之诱,何愁缺少棋中之意、竹外之情。



于是,读书便会成为养心的途径,如此,养心也会成为读书的一种,科举时代然,现实社会亦然。立志栽培心上地,闲居涵养性中天,似闲居方蓄得涵养;怀素草书摩诘画,赏心乐事得年多,惟赏心才会有乐事。



程羽文说“读书勿聚谈”,其实“玩娴雅也勿聚谈”,娴不娴,雅不雅,皆为自己的私底下事,若能做到这一点,人为浮名闲不得,吾从此地乐有踪,便离真娴雅不远了。


风雅的种子,只有成长在生活的土壤里,才会让人收获心性的踏实。回归生活,万物诗情才会为你而生。寻闲是福,适情为真。正所谓:小院一座,几度春风几度雨!陋室三间,半藏柴米半藏书。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




雅室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清居净舍,不在宽庭广宅,只以畅怀为真。苏轼曾叹:「清风一榻抵千金」,如此境界我辈虽不能至,但心可感之。坐卧之间,尽是诗情画意;凭倚之际,皆乃幽雅余闲,这便是中国人诗性的精神。一几一榻间,满是忘尘的自由、无为的浪漫、舒怀的天真……




朋友圈卖古典赏石 传统名石 四大名石等


中国

传统赏石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私人微信


往期回顾:


我愿有一所小院,繁花爬过篱笆

中國的古桥。

中国风古茶壶,实在是太美了

最好的心境,就是静心和沉稳

人在桥上,桥在景中(美到心窝)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美得惊心动魄!

世上有一种房子,只有中国人最是喜欢。

画要留白,人生也要留白

筑一方茶室,自在随意

文人名士爱雅石

最具智慧的十句古话: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中国大地传来6张照片,震惊世界!

心安之处,便是故乡。

有个院子,读书、喝茶、写字、画画!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深度好文)

对不起,我的善良很贵。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有一种浪漫叫“紫色”太美了!

温馨提示: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 请后台留言



最后,推荐您读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