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法 | 娱乐至死
艺术家 张艺法
张艺法
1987年生于福建泉州
现居北京
自由艺术家
个人官网
zhangyifa.arthub.cn
消费时代的经典寓言
文/赵子龙
在谈及观念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先谈一下张艺法在雕塑语言方面的思考。按照他思考的主题来看,艺术家往往会选择以装置艺术的语言来切入,毕竟装置艺术本身就带有极强的观念性,西方当代艺术史中也多有涉及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思之作,这些作品大多以装置的形式出现——不难理解,在消费社会中产生的实物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物证,本身已经带有极强的信息量。
然而张艺法既没有在“雕塑”的范畴内讨论空间关系,也没有进入以观念为支撑的装置艺术,而是介于雕塑和装置之间,以雕塑擅长的语言表达装置擅长的观念——这种表达方式既是一种现实策略,又不啻为一种语言探索。至少,在语言层面,张艺法的这种表达方式让古典保守的雕塑语言往前走了一步。我想,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单纯使用新颖的装置视觉不足以表达经典在当代生活中的悖论感,而雕塑本身就是为了承载古典思想而存在的,对雕塑语言的改变能够突出强化经典与当代碰撞的视觉直观性。
《平衡》 41×41×65cm 铸铜着色 2013
在我看来,张艺法这一系列雕塑的价值并不在于语言变化,而是在于他想说的“事”。作为一个生于南方海洋城市的八零后,张艺法经历了比内陆人更强烈的经济开放刺激,加上海洋文化所特有的开放和包容性,张艺法三个阶段作品都是与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生存有着紧密关系,并非空穴来风。
《啼笑皆非》 42×67×36cm 铸铜着色 2014
第一个创作阶段,张艺法更多的是注重雕塑语言的变化,不过他并不是纯粹搞语言实验,而是利用了观念来倒逼雕塑语言,这一点是非常有意思的思路。作为八零后,他明显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生态的变化,而在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成为趋势的今天,中国人的性格却是在古典文化中养成的,这个民族的基本共识大多还是来自于古典思想体系,难免精神上整体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错位感,这种错位感时刻影响着人的生活,并不时制造出一些令人恍惚的卡壳景观。
张艺法选择了重新解构古典文学的方式来将这种矛盾视觉化。被称为四大古典文学巨著之一的《西游记》,在中国几乎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生态,不同行业不同阶层都对之耳熟能详,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提炼自身的感受和解读;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需要下被一次改写、阐释。这个系列的《取经》将人物的身份模糊后,庄严的取经大业变成了一种简单、有趣的逍遥,这些人物的造型中,我们看到的是“无经可取”的失落且欢乐的状态,暗指着中国人理想状态的消失而导致的精神真空。
《取经》之沙和尚 42×15×55cm 铸铜着色 2011
第二阶段的作品创作于2012年,名字为《经书》。《经书》承接了上个阶段的思考,更加明确了所谓“丢失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张艺法记忆或多或少能触及的,是以理想名义和状态出现的文化革命、八十年代戛然而止的政治热情,直至今日余温尚存。在这一系列中,“经书”被直接置换成“革命圣经”——马列主义经典;而取经者也分别穿上革命者的衣服,暗喻着当年那些对马列主义渴求的革命青年们。
确实,经典原著中唐僧师徒一众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最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这个结局的前提,就是佛经被毫无争议地默认为“救世真理”。而在革命年代,也有整整一两代人都以一种信仰的方式去寻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最后真理的传播到底将中国引向了何方,已经成为亟待反思的问题,在经历了看起来并非有效的“拯救”之后,中国人对这种红色理想的热情正在慢慢冷却,从而也陷入了理想的真空。
《经书》 80×85×132cm 玻璃钢着色 2012
沿着这个思路,张艺法继续着他的思考:红色理想真空之中,究竟是什么来填补。2013年,他创作了两个系列《全民运动》、《娱乐时代》。《娱乐时代》中的西游人物更是远离了经典语境,被塑造成为极富时尚个性的摇滚青年。这里的“摇滚”主要指向一种以音乐为基础的大众娱乐,表明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政治状态进入到了娱乐之中,各种选秀掀起了全民娱乐的大狂欢,人人向往成名,这种状态似曾相识,只不过广场上摇曳的红本本换成了蓝色的荧光棒。而《全民运动》系列显然来自于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感受,这种以运动为基础的盛会同样源自西方,曾经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重要象征。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源自西方的运动盛会已经与运动、自由没有太多关系,它更象是一个仪式,一个宣告中国有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仪式和象征;正因为如此,中国人面对奥运会的时候,仍然带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连毫无瓜葛的底层市民都会莫名感到荣誉感。着两个系列的《取经》,比之之前削弱了历史性和叙事性,增强了现实干预的力度。
《娱乐时代》 300×170×165cm 玻璃钢着色 2013
实际上,张艺法的作品中表明他对一切带有神圣光环的理论、秩序都心存质疑。对于从别人那里拿来真经就能解决问题的简单观念,张艺法从中看出了虚伪、自卑甚至是奴性。他并没有以一种激浪派的先锋方式对此直接下刀,可能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反而会激发一种自卑引发的自信状态。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所做的象征和比喻,期间的尴尬、断层、错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荒谬感。在一个恍惚、敏感的民族性情中,这种有趣荒谬感或许比锋利的言辞更能激发观众的思考。
《中国梦》 35×50×75cm 青铜 2014
Arthub:你的作品折射出了生活和现实社会的现状,带有一种戏谑、调侃的质疑态度。你是想通过作品传达什么呢?
张艺法: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生命中总有些你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是文化机制问题,文化作为一种有机体,与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只有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精神文化是文化系统主导,解决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重要桥梁,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基础和生活条件。
Arthub:我非常喜欢《娱乐时代》,西天取经的四师徒变身摇滚青年,啼笑皆非中又值得深思。能和我们聊聊作品背后的思想历程吗?
张艺法:我们的文化灾难在于,它的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造成精神的空虚和价值的失落,摇滚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个性,解放自我,发自内心真实的情感,在这样一个蒙昧的时代,我们遗失了标准,过度的消费,不需要任何价值观,没有终极目的,只有娱乐至上。
《治愈者》 26×23×72cm 铸铜着色 2014
Arthub:你希望观者看你的作品时带有怎样的思考,能具体举例下体现在哪些作品中吗?
张艺法:没想过。如果观者能透过作品看到背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强弱差异时这种冲突、碰撞尤为激烈。人的主体性不断消解,一场文化危机也在孕育着,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的深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意识所产生的焦虑、质疑、批判,甚至是无序的颠覆。例如(经书、娱乐时代、全民运动作品),“经书"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切身感受和体会时,对幸福生活与和谐社会的真理不断的深入思考,对所产生的真理传播不断的延伸,以至于将我们引向何方。
《取经》之孙悟空 56×43×60cm 铸铜着色 2011
《取经》之猪八戒 48×17×60cm 铸铜着色 2011
Arthub:这么多年的创作历程,始终贯穿整体创作的主线是什么?
张艺法: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普世观,《取经》系列是我长期思考创作的中轴线,作品的内容引向历史引向当下,不管好的、坏的、合适、不合适、只管取回,通过作品的形式呈现问题,留给观者思考。
Arthub:是否会觉得传达艺术理念,雕塑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会尝试使用其他的媒介进行传达理念吗?
张艺法: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书法是不错的表达。有局限不怕,怕的是没有创造力,慢有慢的好处,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媒介表达之前,不会轻易改变。
《心到佛知》 34×35×81cm 铸铜着色 2016
其他作品欣赏
《心花怒放》 23×17×195cm 玻璃钢着色 2015
《封侯》 70x18x72cm 铸铜着色 2015
《齐天大圣》 31x20x195cm 铸铜着色 2015
《小时代》 70×56×62cm 玻璃钢着色 2013
编辑:Eunice
往期回顾:
李卓 | 流经灵魂的笔迹
朱莉燕 | 随“漆”而遇
牛文娟 | 破界,后空谷诞于心
赖海燕 | 陌生而有暧昧
张亚涛 | “不正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