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清洁美丽新高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发展之路

导 读

多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扎实成效,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路子,创建了开发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反复强调,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要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期盼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1

生态体系构建

以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为重点


01

高密度拓广绿色空间,着力打造城市绿色动脉


在全市率先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导则的编制,形成“工字主轴-三横三纵-两个组团-五个节点”的空间结构和“市级绿道-区级绿道”两个层级的绿道体系。大幅度提升道路绿化、改善厂区绿化,以线串点,扩点成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累计建成博大公园、凉水河滨河公园、国际企业文化园等公园绿地625公顷,实现44公里绿道系统与160公里道路慢行系统连网成片,做到“绿道穿城,出门见绿,500米见园,1公里见水”。


在绿色空间打造中,还注重融入科技元素,太阳能座椅可充电可播放音乐,再生建材铺装的步道坚固舒适,智慧垃圾桶能促进垃圾分类,处处体现科技绿色的建设理念。现在,区内人均公园绿地为28平方米/人,远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02

高水平推行绿色示范,着力提升城市绿色品质


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标准、模式,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行绿色工厂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在全市率先要求企业“三废”处理与项目设计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同步运行,实现区内污染负增长。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建筑节能领域应用,实现工业建筑能源及资源消耗精细、精准和精确管理。鼓励和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综合改造,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工信部对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进行公示,北京上榜的8家企业中,有6家在区内。2018年底,区内民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筑面积已达207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领域已有26.4万平方米项目获得美国LEED标准认证,新建公共建筑实现80%的绿色建筑认证。


通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先后建成“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8年,开发区获得了全市唯一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


03

高标准开展清洁行动,着力保持城市绿色空气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建成重型车管理低排区,淘汰更新企业自有和租赁国三车辆1000余辆,国四及以上车辆占比达到97.5%;成立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通过入户检查,电动叉车使用率提升到98%,使用比例全市第一;完善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坚持源头把关、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坚持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管齐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大降尘力度,使用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每日机械冲洗、喷雾降尘2次以上,全区主干道每日再生水冲洗降尘8次,再生水使用量每日达到1000立方米左右;推进一批包装印刷类企业转移腾退,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200余吨


截至2018年底,区内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下降13.3%、40%、5.9%


2

产业体系布局

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为重点


01

在产业链形成上注重上下贯通


按照效率优先、结构优化、环境优良的原则,持续优化区内功能区间、产业结构,并将节能、绿色、低碳与产业项目选择相结合,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构建企业间互利共生、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目前,区内已形成包括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企业在内的集成电路完备产业链,围绕奔驰建设整车制造产业园。以京东方八代线为例,分入上游配套材料供应商及下游电视整机制造商,构建数字电视产业园,“运进石英砂运出数字电视整机”的设想变为现实。


产业链的贯通,不仅实现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也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区内实现地均产值20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人均劳产率43.7万元/人,是全市的2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02

在能源结构上注重集约清洁


开发区在2014年建成全市首个无煤区的基础上,2017年又建成全市首个燃气锅炉低排放示范区,大力实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能源微网、风力发电等项目。同时,建立亿元环保专项资金,带动企业投资12.19亿元,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


区内光伏总装机容量46兆瓦,年发电量近9000万kWh,可供开发区全区用6天。推动电、蒸汽热水、冷水多联供,实现了能源从高品质到低品质的阶梯利用。目前,区内万元GDP耗能为0.1323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标准的1/2。


03

在水资源利用上注重循环高效


针对北京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现实,始终坚持“节流、开源、提质、循环”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利用再生水,创建节水示范区,形成了“三级循环体系”(即企业水资源自循环、产业链水资源循环和区域水资源整体循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变成破解日益紧缺的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金钥匙。


2018年,区内万元GDP水耗连续6年保持在2.85立方米,是全市的1/5;工业用水中再生水使用比例40%,用水效率全市最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市政体系建设

以低影响开发、绿色化标准为重点


01

率先践行海绵城市发展理念,保障城市更安全


统筹用地布局、环境保护、景观和生态的综合性规划,建成区域、街区和地块三级低影响开发的海绵项目,承担起蓄滞洪、排涝、净化雨水、景观服务、微环境改善等职能,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


通过在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等源头地区,建设下沉绿地、透水铺装、调蓄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加强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的自然循环。区内30%的面积已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提前完成北京市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02

大力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保障城市更健康


对外通道上具有“均衡、便捷、多层次”的特征,方便与中心城、大兴新城、通州新城的交通联系;内部道路上形成以荣华路、荣昌东街、荣昌西街为道路骨干,多条次干、支路纵横交错的方格网状布局;慢行体系上为了构建安全、便捷、绿色的慢行体系,利用路口渠化、导流岛、安全岛、彩色沥青铺装和隔离防护栏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环境;公交出行上在全市首次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T1线有轨电车,线路全长13.1公里,可保障区内每日10万人次交通出行


目前,区内规划路网为342.8公里,已完成83%,道路实现率居全市前列,路网密度为5.71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绿色出行、便捷出行、高效出行,是开发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也是开发区“基本无城市病”的重要体现。


03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进“设施”,保障城市更清洁


自2013年起,在新建及改扩建道路大规模铺筑沥青橡胶路面,里程超过100公里,成为亚洲首个大规模在城市道路推广运用橡胶沥青达百万平方米的区域,消耗废旧当量轮胎约26万条,节约标准煤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8.6万吨,2018年荣获国际环境保护金奖。


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及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提高废弃物回收效率和水平,促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科学划分控制区、合理安排用地,解决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用地之间噪音的交叉干扰。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区内雨污分流率、污水管网覆盖、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实现4个100%,居全市前列。一座环境好生态优,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家园屹立京华。


本内容由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品质街道空间环境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打造绿色生态新城

宜业又宜居!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破解“城市病”,建设宜居宜业绿色新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么规划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