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纪实】张策:存守历史的温度与敬意——暑期洛阳考察心得感悟
岁月如歌,匆匆而逝。为期三天的洛阳考察像一支炫彩的画笔,为我大学一年级的暑期时光画上了一个精彩而圆满的句号。如今的我已经身在台北,于台湾师范大学访学交流,但刚过去不久的洛阳之行仍然常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回想,历历在目,念念而不忘。
大美石窟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我们学院所组织的“考察”,和“旅游”没什么两样,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历史学系学生的考察,富有特殊的历史人文情怀,更具备相应的历史学知识背景,再加上专业老师的引导讲解,一次考察,远比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更具内涵与意义,也更为辛苦艰难。
到达洛阳的第一站便选择了最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大家满怀期待地准备一睹这惊天艺术的尊容。我们在导游胡师傅带领下,进入龙门石窟东山石窟区,为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精美佛像叹为观止,小胡导游一边描绘石窟特点,一边道出北魏时期同隋唐时期佛像的不同:北魏佛像着汉服,隋唐佛像又披回了袈裟;北魏的佛像面容清瘦,体态匀称,而唐代佛像则凸显出明显的“富态”,脖颈上的“肉褶”有三四层之多,折射出唐代人审美的变化,抑或甚至于所谓的“盛唐气象”。
紧接着,沙武田教授接过导游的话筒,向我们谈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孝文帝态度坚决,迁来中原的胡人,连身葬也不能葬回去的,但他又积极地与中原文明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文明形态。从佛像上来看,龙门石窟的造像本来是受北魏鲜卑族的影响,后来在洛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反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发扬光大,传回北方和河西走廊,反过来影响它们。这不能不体现北魏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焦杰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行至武后时期营建的佛像,导游谈到武则天为加强女性的政治社会地位而在佛像营造中加入女性元素。继而,焦杰老师补充了武后后期到称帝时在全国实行的一系列加强女性社会政治地位的举措,使在我们眼前的石窟造像特点一下鲜活真实起来、有了厚重全面的历史时代背景了。
关林掠影
观罢龙门石窟,便来到了曹操为关羽首级所置的关庙,又称关林。进入关林,参观了诸多殿宇,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关公造像,也看到了全国各地人家对关公的香火祭祀牌位。但因其中有诸多地方都为现代复修复建,行至一半已索然没了兴致,匆匆浏览便离开了。回到车上,我便向同伴彭子铭同学抱怨,觉得关林并无多大意思。彭同学却说,他并不这样觉得。他在庙中发现了一座嘉庆年间立的石碑,碑文记载相当有趣:嘉庆年间,河南爆发农民起义。流民攻入洛阳城内,骇于关庙神灵,不敢入。当天晚上,庙中火光四起,竟杀出兵勇;流民溃散,洛阳城又回到官府手中。嘉庆皇帝大喜,敕令为关庙营造此碑,以显示皇天神灵,执政有道。听完这个故事,我大受启发,那么这块石碑便是研究清嘉庆年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民众民间关公信仰的极好材料,再辅以当地地方志等其他材料,做出当时当地农民起义情况与地方政权运作及河南在该时期与中央互动状况的研究也未可知。彭同学为我提了一个醒:我们是无神论者,不信神,也不拜神。但历史研究必须抱有“了解之同情”,尊重、探寻当时当地人们的信仰,体察社会生活的本真面貌,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情况。为此,就必须独具慧眼、细心观察,积极发现历史材料所隐藏的独特价值。
寻访洛阳故城
考察第二天,我们来到位于白马寺景区附近的汉魏洛阳宫城遗址。在此从事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二十余年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郭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并进行了详细讲解。
郭老师首先讲陈了汉魏洛阳宫城发掘进度的整体情况,然后详细叙述了太极殿的形制、在宫城的位置、特点等等,之后便带领我们进入了考古工地的现场,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来说,这都是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原来在课本里、图片上的考古工地,眼前为之一颤。规整方正的土坑,层叠有秩的夯土层,断壁残垣式的土砖土瓦,历经沧桑,流转千年,仿佛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郭老师向我们还原了宫城建造的一般过程,例如如何挖地基、挖多深的地基,如何填充夯土层、填充多高的夯土层,严谨具体,都得用通过考古发掘得出的数据说话。之后又重点谈到汉魏时期洛阳宫城的建造技艺,譬如太极殿的支撑架构,实际上是由土台垒起,高耸巍峨的宫殿才得以屹立。这些历史遗迹,在郭老师的讲述中,蓦地活了,当年气势雄壮的太极殿仿佛在我们的眼前迅速搭建起来。
介绍完太极殿,郭老师带我们走向了三道皇宫城门,边走边说:“今天我们走的,其实是天子出巡的路线!”我们来到这三道通过考古实地发掘探测并与文献对照而测定的三道宫城们,一一驻足其间。听郭老师为我们讲述每一道城门的形制、用途、重要意义等等,获益匪浅。
我站在一道道城门遗址上,望着远方无垠的草木,心中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也许在常人的眼中,这些宫殿与城门,与一般的土堆荒丘无异,但在每一个历史人的眼中,则非同一般。眼前的这座汉魏宫城,看到过高平陵之变的风云诡谲,见证了河阴之难的血雨腥风,沧海桑田,如烟随风。它在我们的心中,宛如一个特殊的符号和故乡。就如同余秋雨所说:“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阳关’”一样,历史中的汉魏洛阳城,史书中的洛阳城,与我们心中所记忆的洛阳城,如今终于会面,叠印出了每个人心中的洛阳城画卷。
武周洛阳城复原模型
讲解过程中,郭老师提到,关于汉魏洛阳城究竟是保护发掘还是复原开发,社科院目前存在争议,正在商讨。当时我并不以为意,觉得复原之后应该更加雄伟壮观吧,以复原为宜,没有多大的讨论必要。而当我们真正听郭老师讲说这些残垣断壁的前世情状的时候,都沉浸在脑海中复原洛阳宫城的想象之中,那种复原的感觉,妙不可言,令人陶醉。这样的复原才更加原汁原味,保留原貌。因为,就在次日我们参观隋唐洛阳宫城遗址公园的时候,便觉得观光体验显然不及汉魏洛阳宫城遗址。现代复建的宫城,富丽堂皇,并配有古装表演,但我们在游览中却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甚至在参观天堂的时候,沙武田老师径直地对我们说到:“只去地下一层就好了,上面都是复建的,没什么意思。”我们也皆有同感。就像苏小华老师说的:“做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癖好。那就是都喜欢古的东西,而且,越古越好。”我想,苏老师所说的这种特殊的“癖好”,恐怕有就是历史人特有的对历史的温度与敬意吧。也正是这温度与敬意,吸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地走近史学,投入到史学研究当中去。从青丝到白发、一代一代,孜孜不倦,初心不改,皆源于此。
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做学问的要径。”越长大,越发觉此语之不谬。读了很多书,熟悉很多的历史掌故与人物,熟悉史书中的每一道门墙、每一座宫殿,这是脑海中有关历史的记忆。但当自己每行一步路,每经游一处地方,对历史的温度与敬意就越加深一分。当历史记忆中的图景与眼前的实物的重合,那一刻,便能够顺畅地融入历史的场景中去,精神仿佛就能够穿越时空一般,那便是历史人的快乐与享受了吧。我想,这也是我们研学考察的意义之一了吧。
愿自己能够永远葆有对历史的温度与敬意,做一名合格的历史人!
作者简介
张策,陕西渭南人,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念海史学班本科生。年二十,自幼喜爱历史,2017年通过自招考试进入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类专业学习。平日喜读散文与现代诗,偶抚器乐,时骋球场。现任院《唐潮》杂志社编辑部编辑一职,先后参与第六、七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勤读史书,善阐疑发问,有志于史学道途上继续攀登深造。
【考察纪实】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2017级念海班、 历创班赴河南考察
【考察纪实】我院2017级历史卓越教师实验班于三门峡市育才中学展开研学考察
【考察纪实】我院2017级历史卓越教师实验班于洛阳第四十六中学展开研学考察
图文来源/张策
责任编辑/葛思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