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大讲堂⑦魏坚: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潘钰华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20-09-05

2019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七讲


 7月18日上午9时,2019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七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一楼学思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教授作了题为“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的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玮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历史文化学院李秉忠教授、胡保华副教授及上百名学员参加本次讲座。


主讲人与主持人


首先,魏坚教授结合自身多年在考古研究领域的工作经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考古研史三题”为切入点展开。他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北方民族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以及明长城与国界三个问题出发,分析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绵延不绝的地理环境因素,揭示了北方民族强势融入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并讲述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在历代的变迁,从而引出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这一主题。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


一,战国时期塞防遗存。魏坚教授首先指出自春秋以来,河套地区便是林胡、楼烦共有的游牧之地,为此秦、赵、燕三国都在北界修长城以防匈奴。进入战国中晚期后,赵武灵王再次北征该地,将赵国的势力拓展到了阴山西段。随后,魏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与实地考察照片,论证了赵武灵王所筑之高阙的位置。他强调高阙控制着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优越,确为绝佳的军事要塞。



二,秦时期塞防遗存。在中原进行秦统一战争无暇北顾时,匈奴再次南下占据河套地区。魏教授认为匈奴形成后四大异姓部落之一的兰氏部落当为林胡。其次,魏老师指出秦所修长城并非仅仅将秦、赵、燕三国长城简单相连,而是进行了东西扩展,筑成万里。同时,魏教授认为秦朝所筑长城在历代长城中是最为科学的,并且具有真正防御意义。其多修筑在阴山山峦北坡偏高处,依山就险、因坡取势,有居高临下之优势。


三,两汉时期塞防遗存。汉初,匈奴乘乱重新夺回阴山及其以南地区,并占据了鄂尔多斯高原大部。直至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朝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魏教授结合自身考古调查研究,对汉塞外列城、光禄塞以及鸡鹿塞展开论述。他着重介绍了徐自为所筑汉外长城,并推断该长城应是未能完工的军事建筑,不具备军事防御性。汉代最终还是把对匈奴的防线后撤,设在了更为理想的秦长城一线。此外,魏教授还介绍了光禄塞和鸡鹿塞的基本情况,并明晰了光禄塞中“塞”的具体所指。其作为徐自为驻守的城障,曾有效遏制了匈奴的南侵。



四,两汉边城和墓葬遗存。元朔二年武帝设立朔方郡。朔方郡位于汉国都长安的正北方,因而对汉朝和匈奴都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魏教授首先介绍了陶生井、河拐子、保尔浩特三座古城的基本情况,并指出为抵御匈奴内扰、安定边塞动荡局面,西汉王朝屡遣吏卒以充之,致使该地形成六十余年的和平局面。其次,反映在西汉晚期的墓葬上,此时墓葬数量增多,形制整齐划一,用材亦较讲究,且多系夫妻合葬,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性。


总之,魏坚教授归纳了自战国秦汉以来,在河套地区的阴山南北,留下了众多的长城、障塞和墓葬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这一地区战国秦汉时期政治经略、军事防御和民族融合的各个侧面,探讨具有独特历史传统的河套边塞文化逐步形成的历史进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问答环节中,在座学员从秦长城的防御性、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向魏坚教授提问,魏老师进行耐心解答,大家受益匪浅。最后,曹玮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魏坚教授的讲座不仅充满了乐趣,还使大家收获了知识,并强调在今后的历史研究中,大家应向魏坚教授学习,将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学工作者。



推荐阅读

第十三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隆重开幕

西部大讲堂①楼劲:魏晋以来儒学演变的几个问题

西部大讲堂②姜生:如何理解汉儒

西部大讲堂③ 曹玮:商代晚期周边地区的祭祀模式

西部大讲堂④张生:“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文字来源/潘钰华

图片来源/何秉炽、秦佳陆

责任编辑/吴小龙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