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馋游记丨冬日里的浓烈与张扬 —— 记佛山壹零贰小馆冬季菜单

莫狄骁 莫狄骁的山房 2021-03-30

自去年拜访后,壹零贰小馆(旧文见此)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他们的粤菜筵席精致巧妙,是最能体现我们风采的餐厅之一。


今年以来,又陪朋友吃过几顿。虽也是异彩纷呈,但囿于菜单规格,总体上略有重复。且空间不大,也不好让师傅发挥。他们的餐标一般有三类,250、580与800。最后一样是厨师发办,不定餐单。而580才是最体现风采的规格,但没吃过几套250,不了解壹零贰的秉性,却是也不好直奔580而去。


我想我好歹吃过几次,那就趁着年前把冬季的580也吃了吧。并暗自定下目标,此后一年每个季度,250与580都要品尝。毕竟季季不同,不时不食。


好不容易抢得一个空档,终于能开启我的冬季奇幻之旅。




这道菜单异常丰富,细数有十三道之多。起承转合,顾盼生姿。是夜用餐人数较少,每样都相当精致。按待客之仪,开头的凉碟以食盒乘上。



第一道享用的是“醉香鲜鲍鱼”,层次丰富而清冽。桂花陈、花雕、玫瑰露,三种酒,用蔗水浸泡一个晚上。故入口有五样甜味,三种酒、甘蔗与鲍鱼之香共冶一炉。同时鲍鱼爽口,带些许嚼劲,一下齿颊生香。简单一件小点,足以畅叙幽情。



第二道“冷烧雁鹅”,也很出彩。虽说牛鹅不上筵席,但那是指正餐,冷碟没关系。何况这是大雁,与鹅同出一源,但比鹅更独特。用白卤水处理后,鹅肉炸制,再放冷切片。最妙的是用顶好的花椒油,清清一带。无辣,而略麻,反而激发出雁肉的精彩。周边焦脆,内心紧实,用花椒与卤水在味蕾上调整食客。醉鲍之后,又是一道高明的开胃前菜。


两番用毕,已做好迎接绵延之势的准备了。




第三道“生烧鳗鱼”,看似平平无奇,却美妙无穷。遑论色彩鲜丽,使人垂涎,已被我设为电脑的锁屏界面了。


鳗鱼即白鳝,珠三角常用。此处看似日式蒲烧,实则大有不同。用古法叉烧腌料(而非时下流行的港式腌料)腌制,烤后不用麦芽糖,而下淡淡的蜜糖。点睛之笔,是秋天收拢的菊花干。精选花瓣吹干风晒,使自然干缩,而菊花干上的结晶并非砂糖,乃菊花自然凝结的糖分。


夹一件入口,先是菊花清雅的香气,伴随着熟悉的叉烧风味而来。要开后,鳗鱼的汁水与肉质互相激发。蜜糖与菊花糖,在甜味上形成二重奏,更带出鳗鱼的美妙。简单收口,又无任何滞留在喉。冬鳗且肥,此处却无任何不悦的脂肪感。菊花干本是浓烈带酸,配上鳗鱼却又相得益彰。这道菜是徐师傅的创作,实乃神妙。




第四道是我点名的“玉簪田腿”,这是非常老派的功夫菜。


田鸡是一种岭南蛙类,因味似鸡而名。田鸡在秋冬最为肥美,甚至状如牛蛙。一旦开春便消瘦,这道菜也做不得了。此处选上等田鸡腿,去骨后,把冬菇丝、火腿丝与唐芹丝传入而成,是著名的“穿针菜”。这道菜是一定要在秋冬,除了田鸡肥美以外,骨头粗壮才能穿三样,否则穿了两样就满了。


穿好的田腿略炒,以其似簪子而得名。入口先是田鸡的肥美鲜嫩,每一件肉块都在嘴中炸开,丝缕入扣。冬菇浓郁,火腿厚重,唐芹清爽,这三样又与田鸡互动共荣。加上些许镬气,相当惹味。这道菜他处不得,我一箸吃下,感慨万千。




用完四道,是开席汤羹“鹧鸪粥”。这道菜我在前作已介绍过,须以高汤为底,加参薯。鹧鸪生剁,放在猪皮上用刀背细细切蓉。后与蛋白一道推入,缀糖火腿末而成。是夜水平依旧,使我心满意足。




第一部分结束后,施施然迎来各类高潮迭起的正菜。第六道应了冬日之景,是“双冬烧羊楠”


所谓双冬,指冬菇与冬笋。冬菇风味浓郁,冬笋却清新自然,两者相遇,是冬天里的风物诗。羊楠选黑羊,肉味不算浓,但件件软烂带膘。由皮到肉,皆是暖胃首选。用白菜垫底,加上煮如腊味香甜的酱汁。看似厚重,却没有任何负累感,走的是举重若轻的路子。若说前几道是在不同方面打开感观,此处则似贯通经脉,浑体舒泰。




羊腩之后,马上用第七道“云腿竹笙扒豆苗”一压。


这道菜与我写过的“鸡丝豆苗”相若,只是配料上更丰富。此前在250的餐单里,我也吃过。但那多少有些硬塞进去,不如这里显得自然。竹笙爽利,火腿柔和,豆苗轻快,这都是题中之义。放在整道菜单里,既在羊腩后清口,又可在几道肉菜间隔开,不显负重。应该说,250试的是手法与风格,但580才有更好的审美走向可言。豆苗放在此处,的确比随意安排更显精妙。




第八道“果液煎猪扒”,也是我点名的菜。


“果汁猪扒”相比是许多珠三角人的童年回忆,然而如今像样子的果汁猪扒越来越少,我基本不会点。尤其是在各类菜肴的混合下,果汁猪扒越来越像锅包肉。问题还不是好吃的锅包肉,是那些乱来的锅包肉,实在让人扼腕。因此我对这道菜,本身充满了期待。


上桌后,我还愣了一下。我所理解的“果液”,应是某样水果加蛋液之意,孰料壹零贰出品竟比我童年熟悉的还古老。此处用喼汁(伍斯特酱,即上海人所言的辣酱油)加些许茄汁制成,是最正统的“十三行”风采。我对喼汁并无喜好,对牛肉球点喼汁这种行为更深恶痛绝,视为与用烧肉点黄芥末酱一样反人类。让我欣赏的,只有广州信记的“喼汁焗骨”。而用喼汁与茄汁调出的“果液”,也确实是粤菜当年兼容并蓄的风采。品尝这道猪扒,非用这道酱不可。


但这道菜并不好做,皆因多费功夫,欣赏的人也不多。猪扒须选梅头肉,用刀背反复拍打到松软,这已很耗神。加之慢慢煎透,把酱汁味道全入。上桌时,不须食客吹热气,而入口内外温度一致,绝无外热内冷之感。这些细节,都是功夫。要命的是,这道菜喜欢的人还不一定多,与其做不讨他们口味的功夫菜,干脆不上。因此,常见的酸甜肉类都是用咕噜肉,不是特意叮嘱,这道菜也不下菜单。


然而吃下便知,这就是最精彩的“省城风味”。粤菜当年风头无两,与我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密切相关。不要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认为如何如何就不行。日本料理中有大量的西方元素,反过来他们还影响了西餐。美极汁是瑞士人发明的,不照样被粤菜采用,甚至成为一种单独的烹饪方式。反过来,瑞士汁(这个跟瑞士倒毫无关系)这种豉油西餐出来的酱汁,又成为粤菜对世界饮食的贡献之一。只有挂心于自己是否落后的人,才会如此紧张。真正有自信的人,应大胆接纳不同思想。珠三角是中国的南大门,但却是世界地理的中心点,我们理当有这番气度。


一道“果液煎猪扒”,让人俯仰今夕,感慨万千。




第九道“狮峰云雾鸽”也算隐藏菜品,菜单出来后,我还跟朋友们讨论了一下。虽然名字云山雾罩的,但应该是一款独特的茶香熏鸽。事实如此,但我没想到,这道菜如此神妙,让我拍案叫绝。


虽有“云雾”之名,但我并不期待上桌时烟雾缭绕。这要么说明还在烹饪,那火候时机很难把握。要么说明用了干冰等物,奇技淫巧,与壹零贰的格调不符。果然,上桌时平平无奇,看似一道拆了大骨的卤水鸽。但凑近便发觉,茶香扑鼻而来,瞬间满堂生辉。瞑目凝神,仿佛置身于雨后微云的茶园一般。光是这样的表现,便足以征服我的心。


茶香熏鸽的技法不难,但茶的配比与辅料采用,却又是徐师傅的钻研。龙井、普洱、铁观音,这三款赋予香气。但光是熏烤,非常容易散开。故除了白卤水赋味,还要以蔗渣和饭焦着色。最重要的,是黄糖带来的微酸。不但味道独特,还能使香气经久不散。这番功夫,都绝非通过一张图片能看出的。



吃这只鸽子,按另一位主理人姚先生的话,是否有酒是两个境界。我对配酒并不了解,也无事前奉告,自然无所准备。幸好姚先生厚爱,用一款私藏的15年 Dalmore 请我们喝。果然配上后,另有一番天地。


鸽子的肉质细嫩,拆了大骨只保留了腿翼,更方便啃食。入口绵顺嫩滑,白卤水稍稍托底,已是一流。茶香不但通鼻透亮,还与黄糖的微酸互相激发,更使口中如大千世界,几股香气在此逡巡。若配上一口威士忌,则变化更多。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玉珠零落,玉体横陈。顷刻间,我的灵魂仿佛与宇宙天地同在,如沧海一粟,明月长风。咀嚼毕,又似一声长叹,透过亘古荒原而来。


以一道料理,见天地众生。




上一道熏鸽神妙异常,直到喝汤时,我口中还有三样茶混成的馥郁香气。幸好当夜菜单大开大阖,连续两道精彩绝伦的肉菜后,以“瑶柱蜜瓜炖响螺”安神。


光是看名字,就能想象这道菜的风味。高汤为底,瑶柱与响螺提供了水产之鲜,最后用烹煮不多时的蜜瓜吊味。前两道菜异彩纷呈,此处用母亲般的柔情与甜蜜抚慰我心,也让我更好迎接下一道菜。




在580的菜单里,蒸鱼是必备的,但只会写“清蒸海上鲜”。皆因当日渔获如何,店家也不知,而壹零贰非时令野生鱼不用。我虽提出希望能吃上黄油鲚,但当日用的却是本湾黄脚䲞,已足以令我满意。


黄脚䲞是䲞鱼的名品,因鱼鳍与鱼尾下部发黄得名。看到这款黄色如此美丽,便知一定是野生。黄脚䲞以香港流浮山出产为佳,蔡澜曾盛赞是无上美味。佛山本港的自然也不错,毕竟也是咸淡水交界,但水质终归还是不如流浮山。蒸鱼并无太多诀窍,用冬菇丝与火腿丝同蒸,再把蒸出的“鱼水”撇去。一般饭店会“过油”,使鱼肉鲜嫩,壹零贰用高汤。上桌时清清纯纯,友人不已。


黄脚䲞不以肉质紧实著称,也不成“蒜瓣肉”,而是细密纷繁。虽略有刺,但稍稍去除,便可大啖。上好的黄脚䲞,完全可以做到入口即化。这种“化”,与日料中金枪鱼腩的“化”不同。金枪鱼是用脂肪的鲜美刺激,而黄脚䲞却是一种肉质的温婉。曾经沧海难为水,我钟爱的笋壳鱼也有类似口感。但我在吃了壹零贰后几天专门蒸了一条笋壳,发现已经回不去了。幸好我还没吃过流浮山的野生黄脚䲞,恐怕吃完后我也会生出蔡澜般的感慨,“余䲞尽废”了。


用完这道菜,正餐便算正式收官。




当日主食是“生炒糯米饭”,这是改良后的常见版本。


此前我曾品尝过他们的传统做法,相对更腻口,但也更老派。我一食泪下,是近二十年未得之味。不过那种风味并非人人所喜,故他们换了一款。还是用樱花虾和腊味,但冬菇却换为菇水。生炒糯米饭一定要用添水法,即一边炒一边拿着一碗水慢慢加进去,对师傅的腕力手力都是高要求。我能做,但成功率不高,且做一次就要了我半条命(跟做蟹酿橙似的),自问是没这个福分。这里把传统的水改为菇水,故菇香渗透到糯米饭了,更显清爽。


在我们吃了十几道菜,尤其是几道肉菜之后,用生炒糯米饭作结却无任何饱胀感。可见店家对口味与分量的把握精到,这也是用餐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的甜品也很大胆,是“凤梨芋泥”


芋泥是潮汕菜的名品,香浓慢热,为求好吃还要下重猪油。说实话精彩归精彩,但我在潮汕都不敢多吃。不仅是求健康,而且最后也很怕吃不下。徐师傅也爱吃芋泥,他的顾虑跟我一样,因此改用本地凤梨。凤梨此时较生,白嘴吃肯定不好,但徐师傅只求它的酸香而已,太甜反而不合适。故把凤梨慢炒四五个小时,像焦糖洋葱一样处理,再推入芋泥即可。


享用时,凤梨、芋泥、猪油拌匀,入口细密浓烈。既有芋泥的山野香气,又带凤梨的汁水清新,还有猪油悄悄托底,赋予润滑厚重之感。若说开篇的羊腩是举重若轻,此处更是如此。头尾呼应,堪称完美。



壹零贰本次给我的惊喜,不仅仅在具体菜肴上,更在整个菜单的味觉走向设计上。我向来认为,中餐注重围餐,与遵循俄式上菜制的西餐有根本区别,这是审美出发点的不同。但是,中餐或许不一定每一道菜都非常复合,却不代表中餐不能有高雅的味觉走向。


事实上,筵席菜就是一道道吃的。与寻常宴席或普通吃饭不同,筵席菜吃了一道才会上下一道,接近俄式上菜制,只不过大多并非位上。若说中餐从大处着手,更强调总体的君臣佐使,并非不妥当。我也吃过上档次的西餐,但一套餐单有十几道,并不多见。但无论中餐还是日料,这都能实现。最有名的,莫过于吃寿司。一套下来十几贯,加上前前后后的出品,轻轻松松就奔着二十款去了。如果西方人能欣赏日本料理,那他们也应该能欣赏这样的中餐筵席菜。


我不是以西方之好恶为好恶,更不以外人之是非为是非。但中餐要与国际对话,要真正体现自己的灵魂,绝非只体现在用些松露鹅肝等物上。平心而论,我认为与其在造型上追求意境,还不如在味道上踏踏实实做好。像今天的熏鸽,难道不是神妙么?今天的猪扒,难道不是在向传统致敬么?如此说来,他们又何尝不是所谓的 “story-telling cuisine” 呢?


因此,我钟爱壹零贰,不仅仅因为他们好吃,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打开了许多新世界(或曰寻回了许多旧风采)。他们更代表了一种思考方向,这与我们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这个命题往大了说,从晚清至今,是无数仁人志士,学硕大儒都在思考的。他们以餐饮入手,试图给出自己的回答,善莫大焉。


我已摩拳擦掌,对开春新菜单,跃跃欲试了。



注: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