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丨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概率?

薛青青 刘叶涛 密涅瓦Minerva 2022-10-27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密涅瓦Minerva”。“密涅瓦”品牌书系着重于对人的本质及人生存世界的反思,提倡一种激情与理性交融,哲学与人文并重的阅读旨趣。联系邮箱:minerva2019@sina.com


为什么要关心概率?
薛青青  刘叶涛(南开大学哲学院)

概率是什么?不严格地说,概率就是可能性,就是机会、几率,就是指把握有多大。概率就在我们身边,无论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可以说概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从天气预报、升学、抽彩、生活理财到特定病症之下的存活空间,只要面临抉择,就难以避免考虑成功的把握和失败的可能。但是,它和许许多多人们常见的概念一样,是很多人貌似熟知实则并非真知的一个东西,试想,如果概率的普遍存在决定了相关选择上无法精准的观念已经深入内心,谁还会对天气预报“失准”感到不满呢?可以说,只要在一件事上涉及到了概率,结果上就难免失准。所以,概率逻辑属于归纳的范畴,它不像演绎逻辑那样提供概率为1的有效推理形式。

正是因为概率的普遍且“强硬”的存在引发人们的关注,研究事件发生之可能性的学问——概率论16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概率论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开始于18世纪的贝叶斯(T. Bayes),他提出了著名的贝叶斯定理,创立了后来人们所说的贝叶斯主义,成为几百年来理解归纳合理性和不确定推理的经典理论工具。按照社会学家贝克(U. Beck)的观点,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风险社会”,社会变迁步伐加快、范围加大、引发的后果更加深刻,给人类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人们正确认知概率并持续改进对概率的掌控,其意义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罗博顿(D. P. Rowbottom)的《概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世的。

罗博顿(D. P. Rowbottom),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概率》《科学的工具》等。

第一,这是一本概率逻辑的哲学书。单从“概率”这个字眼看,容易让人将之与百分比相关,进而与计算相关,于是会让至少一些人产生畏难之感。但本书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并非概率逻辑的技术,而是针对概率进行哲学上的阐发。自16世纪概率论产生至今,人们在几百年的研究,特别是新近的研究中就概率提出了多种解释:经典解释、逻辑解释、主观解释、客观解释、群体性解释、频率解释、倾向性解释,本书把它们分别归入基于信息的解释(前五种)和基于世界的解释(后两种)。后一类解释认为概率是客观世界本身就有的,我们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把握到概率的存在;前一类解释则本质地考虑概率与人的知识和语言的关联,涉及到人的合理置信问题。同时,本书在概率的诸种解释中提倡一种多元论立场,认为这些解释均可获得辩护,采取哪种解释取决于具体情境的需要。这些概念和讲述方式体现了典型的哲学风格。不过,本书的阐述和分析始终遵循“让事情简单化”的策略,让哲学贴近生活,让人感到哲学就在我们的身旁,从而使得概率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

第二,这是一本根植日常、面向生活的书。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不单单描画了有关概率的各种不同解释,而且“还从日常生活入手,提供了针对这些解释的证明和反驳”,同时还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日常实践当中。我们在阅读中会发现,作者对概率重要性的说明,对各种概率哲学解释的阐释、质疑和反驳,所应用的大量案例均来自于日常生活,比如在谈到逻辑解释存在的问题时讲到自己和一位有钱律师掷硬币打赌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件分别了可区分的结果和不可区分的结果,从而对概率中的无差别原则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解释,令人印象深刻。在探讨完所有概率解释之后,作者进一步检验了这些不同解释的解题功能,其中谈到的赌徒谬误、基础比率谬误、倒置谬误、合取谬误,进一步表明概率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作者所谈到的蒙提·霍尔问题本就出自一档有名的游戏节目,以此说明应用不同的概率解释可以很好地澄清问题的实质并提供解答。

第三,作为一本概率哲学的导论性著作,本书既有研究性,又可以作为一本关于概率问题的通识读本。一是本书对七种概率解释的阐释不是简单地转述加上简单的评论,而是始终开动批判性思维,站在批判性考察的角度澄清各种解释的动机、内容和效果,行文中始终坚持进行比较性诠释,结合生活化的案例,使得各种解释的所长所短得以清晰呈现,为其多元论提供了支撑;二是在具体阐述各种解释的成就和问题时,采取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对话体风格,让人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教授学生时的“助产术”,这种“启发式”教学设计显然要比平铺直叙的方式对读者更有启发性。

很多人习惯称概率为“运气”“机遇”,将特定决策或行动成功的概率归结为运气是否足够好,是否得到机遇的眷顾。运气无疑取决于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从这个角度讲,世界正是由概率支配着的。但这并不能被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宿命论观点,因为人在概率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事实上,基于高科技计算手段的大数据分析使得人们在不确定性中更容易把握确定性,就像今天的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一天之内的特定时刻,说明人类对于概率的掌控力在逐步增强。但无疑,只要不存在绝对确定性,对概率保持敏感就始终是重要且必要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巴特勒说:“概率是人生的真正指南。”不论概率的技术还是它的哲学,其关心的就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并从确定中预见不确定性。由此,为了实现决策优化和保证行动效用,学习概率知识和运用概率思维是精彩人生的必修课。

点击上方书影即可购买

概率:人生的指南

[英]达瑞·P.罗博顿 著
雒自新 译 刘叶涛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往期回顾

蓝江丨我们永远都身处时间体制的压迫之中
福柯 | “权力的眼睛”在注视着你!
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世界停止运转了吗?
盘点2020  | 思想像气泡一样缓慢浮到表层
任晓明 | 概率是应对偶然和不确定的武器
谢永康 | 内在批判的有效性——评阿多诺的《黑格尔三论》
纪念尼采逝世120周年 | 了解尼采,读这十本书就够了
如果你能同马克斯·韦伯会面,你会问他什么问题?——汉斯·约阿斯谈韦伯
曹锦清 | 论中国研究的方法
新现象学超越胡塞尔了吗?它有哪些贡献?



欢迎扫码关注 “密涅瓦Minerv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