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案反转,好事!
9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督导组通报鲍毓明性侵韩某某(媒体报道化名“李星星”)案调查情况。
最引人关注的点有三个:
1.控告人李星星,户籍登记出生日期为2001年8月,真实出生日期为1997年10月。
也就是说,2015年10月,李星星与鲍毓明第一次见面时已年满18岁,而非新闻报道的“14岁”。
2.在鲍毓明与李星星交往期间,李星星行动自由,与家人、朋友保持正常通讯,未发现被控制人身和通讯自由的情况。而在不与鲍毓明同居期间,李星星在南京正常上学、生活,且在多次报警同时,结识其他男性并交往。
3.李星星多次报案、撤案、对外寻求帮助,均与二人关系出现问题相关,一旦两人关系恢复或和好,韩某某即否认报警或要求公安机关撤案。
综上,二人之间存在同居行为和两性关系,但现有证据不能证实鲍毓明违背李星星意志,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能认定鲍毓明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案情曝光后,很多网友大呼“惊天反转”,表示难以置信,甚至有人觉得调查结果给鲍毓明“洗了白”,抵触这份结果。
其实,细想一下,这样的结果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回顾之前鲍毓明及部分接近警方的人士表达,甚至在被骂的很惨的《财新》报道中,都呈现过与之相呼应的细节。
比如鲍毓明回忆,两人初次相见时,李星星身高1米7。多少有些超出人们对14岁孩子身高的认识。
比如他说,“李星星手里有钥匙和房卡,会下楼到海边玩,会去图书馆看书、我还帮她请了家教。”
比如《财新》报道说,李星星曾对警方承认,自己与鲍毓明是恋人关系,志愿者也曾看到李星星报案后,仍然与鲍毓明来往密切。
其次,鲍毓明案的关注度太高了,每过几天就有自媒体发文说“不要放过鲍毓明”“鲍毓明案被遗忘了吧”之类提醒大众,在这种情况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这样高级别的联合督导组高压之下,不存在袒护鲍毓明的可能。别看鲍毓明简历人五人六,但在这样级别的联合督导组面前,和一粒芝麻差不多,没有必要也毫无理由去袒护这样一个众矢之的的小芝麻。
接下来,我想重点说的是“反转”。
这是今天许多人在微信群、朋友圈说的一个词。
很多人觉得之前偏听偏信李星星一方说法,被单方面报道和自媒体文章“带了节奏”,感觉之前同情李星星错了,这样的论调俨然成了主流观点。
我觉得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你细想一下,真相反转了吗?并没有,至少不是完全反转。
所谓的“反转”,大白话来说就是,原来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干坏事的变成了好人。
现在,我们来看“鲍毓明”,调查结果怎么说的——
“在两人交往过程中,鲍某某不知道韩某某(李星星)的真实年龄)”,也就是说,虽然李星星采取“更改年龄”的方式欺骗了鲍毓明,但在鲍毓明主观意识中,他仍然是把李星星当作14岁少女去对待的。
对此,通报也给了鲍毓明严厉批评:
鲍某某明知其本人和韩某某的情况都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收养和被收养条件,且在自认为韩某某系未成年人的情况下,仍以“收养”为名与韩某某交往且与其发生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应当受到社会谴责。
网友说的好,幸亏鲍毓明碰上了“诈骗”他的李星星,否则就有个无辜女孩要被他玷污了。
就此来说,鲍毓明案只能说“部分反转”,算不得“彻底反转”。
进一步看,就算鲍毓明案完全反转,也不等同说,大众之前对李星星这样弱势一方的同情,是错误的。
原因在于,之前媒体提供的信息是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并不是错,而是一种道德的自然反应。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有人呼救、求救,旁观者都是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全局情况的。比如大街上有男人在撕扯女性,有老人在抢夺母亲手中婴孩,如果都按照“客观理性中允”的要求作壁上观,说“这可能是家庭矛盾”云云,那么卑劣者对弱者的侵害就会司空见惯,我们的社会将步步惊心。
在网络上,这样的案例更比比皆是。从“西安奔驰女”到“山东高考顶替”案中的陈春秀等,从“鸿茅药酒跨省”到“狗不理报警”等,如果网络曝光之时,人们都秉承“这可能是撒泼污蔑”,那么相关维权不可能引发关注,资本、权力对弱者的践踏也必更加横行无忌。
当然,这不是说弱者总是对的,毕竟前不久刚发生过罗冠军事件中女子对前男友的诬告。但人们对弱者下意识的同情,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
“旁观者的同情心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这种境地,自己会是什么感觉”。
这种力量终究有利于塑造一个我们自己更安全的世界。换句话说,相比作恶的小鬼,人们更惧怕的,是那些能碾压和侵害所有常人的恶龙。
不能说因为有一位弱者说了谎使了诈,从此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敢信了”,“不想关注了”,这样,你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持续停留在你处理方式的“极端化”。你的表面“中立”实则“退缩”,这样的力量集合起来,反倒会削弱、甚至反噬这个社会自我修正的力量。
现在,鲍毓明案真相大白,它应该提醒我们的,不是以后再面对弱者呼救,放弃“同情”与围观的动力,而是反思下一次,我们怎么做的更好?
比如最开始以《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发文的《南风窗》等媒体,能否秉承更加客观、专业的态度,采集双方声音,形成交叉印证,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拼图?
比如广大网友在关注之时,能否先克制对异见的抨击,而把注意力放在积极转发,求关注,求更多真相的兼听则明的审慎态度?
就像秦鉴君4月在《财新报道鲍毓明哪错了?》中所说:
不能说《财新》的报道,因为偏听偏信,就是不实的。它可能提供了部分真实,即我们要把《南风窗》和《财新》结合起来,它们采集疑似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方的说法,完成了真相拼图的各自板块,让我们看清:现实,永远比一边倒的报道更为复杂,人不是单纯的天使,也绝非彻头彻尾的魔鬼。
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注,本质上与对真相的追寻,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鲍毓明案真相大白,我注意到很多媒体大v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是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写了偏听偏信,甚至带节奏拉流量的文章,可能觉得正视结果太打脸。
但我觉得,我们每个普通人,如果因为朴素道义和真心情感,感觉过早“站错了边”,完全可以放开心胸,换一个角度看,这个结果或许更令人欣慰。
即“恶龙”没有传说中那么恶,原来还有些蠢;女孩也没传说中那么傻,她有自己的狡黠。尽管这世界有许多丑恶,但在这起“2020大案”中,真相没有我们曾以为的那样恐怖。我们的担忧或许“庸人自扰”了,但这总比“少女被套路、囚禁、性侵”成为现实好的多,不是吗?
打脸就打脸了又如何,如果这是为社会进步挨的打,痛也是快乐着。
如果这样的结果,还有助于不那么戾气、不那么带节奏的媒体和公号,如秦鉴君这样的得到更多关注,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