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斯拉事件终局猜想

秦鉴君 秦鉴 2021-07-04


特斯拉维权事件一波三折,看了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没有介入。


最新消息是,4月22日上午,特斯拉将加盖公章的数据,交到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但该局建议,由当事车主张女士来对接接收。


注意,新闻报道显示,该局工作人员称,22日下午他们多次致电张女士及其家属,未能取得联系。当天下午,已通过快递形式,将数据寄出。


回到特斯拉,22日下午4时许,特斯拉向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提供了事故发生前一分钟数据。


数据显示,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


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仅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140.7bar)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而关于事故发生前30分钟车辆状况,特斯拉描述是:驾驶员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100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车情况发生。


这个数据,在很多人看来并非完美。


汽车行业观察者,自媒体人何先生就发问,数据无法说明:


1.即使制动助力有,但够不够?助力是否及时建立?制动缸压力是不是建立太晚了。此时制动加速度为0.6g,离正常汽车全力减速的1g减速度还差点。

2.数据没能看出油门踏板数据和电机状态,无法知道,是不是刹车时,仍有电机提供正向助力,致减速太慢?换句话说,不知道这辆特斯拉有没有在这方面发生问题。


蹊跷在于,业内人呼吁特斯拉拿出更多数据的呼声尚未落下,那一边,女车主丈夫发声了。


今日(4月23日)上午7时,女车主丈夫称特斯拉未经与他们沟通,发布数据,属于侵犯车主个人隐私和消费者权益,要求“撤销数据并道歉”。



这就匪夷所思了。


因为在此之前,从央媒到官方,都在质问特斯拉尽快拿出数据,甚至到今天,行业还要求特斯拉拿出更详尽数据。


如今却被女车主一方控诉“违法”。


那到底该怎么做?


秦鉴君咨询了律师朋友,得到的回复是:


在涉及公众舆论、厘清真相、基于社会公众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公开,不属于侵犯隐私。


换句话说,特斯拉公布数据,关乎其车质量问题和更多消费者权益,不能不发,不能不接受公共监督。


女车主方的“抗议”,无理。


另一方面,对于特斯拉数据真实性,车主方并未质疑,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个数据默认了。


这也非常蹊跷了,涉事车难道真超速违章了?


因为在此之前,车主方一直以“没有超速,未拒绝第三方鉴定”为由为己辩护。其中“未拒绝第三方鉴定”说法已遭部分质疑,因媒体报道说特斯拉当时曾提出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鉴定,被车主方拒绝,后二者如何交涉,信息不清;如今若实际超速却辩称“未超”,人设必崩塌为“欺骗舆论”,招致流量反噬和整体翻盘。


第三,女主车丈夫还说“特斯拉一方没有联系他”,但由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未联系到女车主及其家属”说法看,这一点也存很大疑问。如果特斯拉没有主动联系,郑州方面总是联系了,为何也“联系不上”?是当天有什么特殊原因未及接听电话,还是故意拒接一切“陌生电话”,坐等舆论把事情炒大?令人费解。


我国社会总体有着同情弱者的浓重底色,大众也有着以经验鉴定事件的朴素情感。


现在看,女车主和特斯拉,已各犯一个致命错误。


一开始,女车主站在特斯拉车顶上维权,大众判断是:若非真遭受了委屈,谁愿意撕破脸皮,以“丢脸”的方式寻求帮助?


后来特斯拉中国副总裁强硬回击,在没拿出证据情况下称其“背后有人”,无疑火上浇油,遭受公愤的铁拳丝毫不意外。


而今,特斯拉乖乖挨打公布数据,却是女车主一方逆大众期望,要求撤销数据“私下处理”,大众判断是:如果数据没有问题,你为什么心虚?有什么猫腻?


互联网维权这些年来,在某些反转新闻刺激和教育下,公众特别敏感那些前后说法不一的维权者,这不仅扭曲了事实真相,伤害了为其鼓呼的网友的善良,也削弱了未来人们关注公共事件的积极性,可能导致社会上其他、未来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弱者,被冷漠埋没。


 “站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对于“电动车”行业高位的特斯拉,和舆论场高位的女车主,都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事件未来发展会如何?


其实,特斯拉事件原本并不复杂。一如当年“华南虎”事件,现场技术还原,做一个“倒推模拟”并不困难。


特斯拉风波之起,在于被控诉“刹车失灵”。现在看,并非“失灵”,若无操作不当,应该说涉事车“性能不良”。


而事件发酵至此,特斯拉一旦无法发现“致命硬伤”,总要有人为“风波”负责,女车主一方的“露怯”,很可能变成事件结果走向的出口。


毕竟,我们所有的关注,都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治建设”为方向。


不同于奔驰女车主坐在自己所购车上,在售车单位私有场所,文明维权;此次张女士选择有着多个品牌参与的公共空间的上海车展,身穿“状衣”,站在特斯拉展出车辆上,情绪激动维权,并造成车辆损害,看似情节相似,实则南辕北辙。


此时,其之前的所有冲动,都将成为普法教育的一堂课,有事先去公检法,走法律流程,行拘将被赋予极大合理性;如果其“超速”确凿,媒体的厉批可能接踵而来。


特斯拉方面,若通过数据考核这一关,对于张女士“损害商誉”的法律追责,可能成为下一步反击之笔;但若放弃追责,拿出感谢舆论监督的姿态,或许又是另一番柳暗花明。


至于其“刹车性能不佳”若确凿,对其品质和性价比的持续敲打,也是大概率事件。


以此为契机,国家有望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数据类型,修订法律法规,拿出进一步的数据监管体系,为“特斯拉”等打造严密的制度之笼、监管之笼。


最大的输家,可能还是未来想通过舆论之力,绕过司法之门的维权者。


一番鸡飞狗跳,换得各自的制度之笼。


唉,这才是王道。

 

作者:酌月

编辑:杨开开 审核:Linn

 


PS:很多人都说公号改版后找不到秦鉴君了,其实只要把秦鉴加入星标就OK了。只需三秒钟,现在就教你如何置顶秦鉴,第一时间阅读火热出炉的文章。


  

 更多「秦鉴」专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