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跟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瞰孝感
戴上这个耳机,终于不用担心睡不好觉啦!
古树普洱茶山头直发,买茶别再花冤枉钱!
19岁中国留学生投票被抓,“假装”公民身份!且已无法撤回.........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非法投票,后果很严重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连房企也要被“限购”了
Original
局姐本尊
地产知识橘
2022-12-01
收录于合集 #趋势研判
84个
刚在前天的推送中说起新一轮密集调控要来,今天下午,就看到这样的消息:
文字很短。再简单点说,就是大房企们脑袋上的紧箍咒,又多了一道——
之前,只是借钱时被“三道红线”,卖房时被限价,在重点城市拿地被“两集中”……
现在,管得更宽了,
直接限购!
无论是在重点城市还是五六七八线小县城,无论是走公开市场招拍挂拿地还是收并购,无论你的“三道红线”有几条绿,无论你手上有多少钱……
反正一句话:
拿去买地的钱,不能超过年度销售额的4
0%!
有投拓口的专业人士透露,消息传出,某TOP 3房企的总裁赶紧开会,研究对策去了……
要分析这个“补丁”到底有多猛,得先知道,当下的土地成本,到底占到房价的百分之多少。
我们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数据,用全国土地购置均价除以全国商品房均价,推算下来,大概是68%。
而在一二线城市,这个数字显然更高。
和当下的监管目标——拿去买地的钱不能超过年度销售额的40%——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潜台词在哪:
1、不鼓励房企抢地上规模,甚至,未来土储规模还得降。
2、鼓励房企多卖房,少囤房,去库存。
这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
地价,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地价,稳了
。
如果对重点房企的“限购”执行到位,为了合规,这些房企必然会降低拿地的强度,土地市场的竞争鸭梨会小很多。
在城市选择上,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里的地价占比更高,在这些地方抢地变得很不划算,而调控相对宽松的三线城市拿地,性价比说不定更高。
其次,
房价可能会降价了
。
要想获得拿地额度就要赶紧卖房。对房企来说,快速销售,以及快速回款的重要性会被提到更高的位置上去。
再次,大家一直担心的
新房质量问题
,可能会缓解一些了。
毕竟,地价低了,房企就能够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可以对质量和品质稍微有些追求。
最近,我就已经听说有房企因为“算不过账”,打算把广州市场所有楼盘全部改毛坯交楼,这两天,广州南沙的一个楼盘还传出了一份神奇的“简装交标”——
从蹲厕到柱盆,一夜回到上世纪,根本满足不了大家与日俱增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啊。
最后,
房企的排位,基本固化了
。
这么说吧,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一拉,至少十几家房企事实上已经“超标”了。
激进的房企在地价高点拿了超标土地,好处是在关闸之前冲了一波规模,坏处是接下来面临的很可能是收缩拿地规模+低利润率出货。
几乎是额度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也有一些房企,上半年为了满足“三道红线”降负债,拿地不多,接下来的半年,竞争者少了,反而可以好好挑一下地块。
但是,从长远来看,重点房企的规模已经被“固化”了,销售排名上,很难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有利空就有利好,这次变革,也有利好的房企和领域。
比如说,
并不是所有的房企都被列为监管的
。
去年8月,“三道红线”初现江湖时,参加第一次座谈会的有12家试点房企,包括:
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城。
当时,媒体对这次座谈会的报道是“2021年1月1日起全行业将全面推行(三道红线)相关规则”。
2020年最后一天,三道红线第二次座谈会召开,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参会,会上,部门领导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从12家扩大到30家。
没有被纳入“三道红线”的小规模房企,暂时,还有“逆袭”的可能
。
当然了,这类企业,“小而美”的少,“小而没”的多。“活下来”,本来就是一道送命题了。
再比如说,有一部分拿地方式,是没有被列入“限购”的。
最典型的,是
城市更新
。
未来,
对于优质旧改项目的争夺
,应该会更激烈一些。
最后,说点题外话。
这个消息最早由财联社发布,我向相关记者打听了一下,原始出处来自于旭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今天,旭辉集团CEO林峰在自家官微发了一篇这样的文章。
而“投资买地金额不超过年底累计销售40%”,是文中介绍的,对房企财务风险的识别指标之一。
再回去看看旭辉的数据,上半年的拿地金额只有销售金额的不到30%。
果然是模范生。
不过,林峰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查了一下研报,发现此前其实不少券商都在自己的报告中,提到过“三道红线下”存在类似的“观察指标”。
不过,在公开能查到的资料里,这个指标大都一笔带过,看不到更多详细的细节。
而现在透露出来的信息是——
“观察指标”开始被正式纳入监管,收并购支出也进入“拿地收入”之列
。
监管正在无可辩驳地加速收紧,未来,能找到的缝隙,越来越少了。未来房企想要“突围”,产品力的革新,可能会被放在更关键的位置上。
以上为正文,来自局姐
更多楼市原生内容,欢迎关注局姐的「地产知识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