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的崩坏,从日均1.5次的调控重锤开始
贝壳的市值神话破灭了。
昨天,贝壳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度财报。第二季度的利润较去年同期,跌了60%。
而且,贝壳对后市也相当悲观,先别说利润了,就连营收都是要大幅度下滑的——
第三季度的预计营收下调至145-155亿元,比降25%左右。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马出现恐慌性抛售,贝壳股价一度重挫16个点。
回首贝壳的上市首日,风光无限,一日大涨87%,然后一路走高,三个月内股价翻了两番,从20美元涨到接近80美元。
谁也没想到,在赴美一周年的时候,贝壳股价会再跌回20美元之下——
不但破发,还完美演绎“脚踝斩”,甚至,还在一次又一次刷新本轮调整行情的新低,看不到尽头。
贝壳,是真的不行了吗?
如果我们细究贝壳股价走低的逻辑,难免会感觉到,什么叫做时移世易。
作为中国房地产撮合交易平台的巨鳄,贝壳的市占率遥遥领先,有“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之称,近97%的营业收入来自房地产的新房及二手交易佣金,而且,二手房占大头。
当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完全捆绑在房地产,尤其是交易端这艘大船上,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地产市场上升期时,贝壳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而因为贝壳在传统中介行业之外,还有科技基因加持,手握独特的竞争力——二手房的真房源字典,不少投资者认为,贝壳在二手房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
毕竟,真房源字典是全行业独一份的,这个东西属于基础设施,贝壳前期已经花了大力气做好了,后续的维护成本就不高了,有高速公路还怕没人养护么?
但是,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风险。
政策风险。
当企业在一个行业内已经有了“垄断”的争议,他面临的最大瓶颈,其实是行业规模的天花板。
只要整体的房地产交易盘子有足够的增幅,业绩向上突破就很容易,而当盘子变小,贝壳能分到的蛋糕,也就嗖嗖往下掉。
所谓福祸相依。
2020年,受惠于宽松的货币放水大环境,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价格暴涨,开发商与居民都卯足了劲儿加杠杆,楼市的交易量迅速抬升。
贝壳业绩暴涨,股价水涨船高,11月下旬创下79.4美元/股的高价,市值一度超过头部房企“碧桂园+万科”的总和。
真是建房子不如卖房子啊!
但今年以来,风向变了。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围剿已经成为不容置喙的政治正确,调控政策的深度、广度比起过去的几轮调控,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已经进入了“拼创新”的维度。
我们拿一组令人头皮发凉的数据说话吧。
截至7月末,2021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累计调控超过320次。
这是什么意思呢?平均每天,调控的铁锤会落下1.5次。
成交的反转来得极为迅猛。
40个典型城市的一手房成交面积从去年底的4000万平方米一路跌到今年7月的2700万平方米,缩水了三分之一。
而二手房成交萎缩的情况好像更严重一些。
克而瑞数据显示,11个重点监测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在今年4月达到峰值,随后一路下行,目前距离高点已经斩半,降到了2020年初疫情期间的水平。
当行业渐入萧条期,所谓的“互联网科技基因”完全使不上力气了。
从半年报来看,贝壳的数据,和全国地产行业的成交数据几乎同步。
营收结构上,今年一季度,贝壳二手房交易服务的营收还略超过新房,但到了二季度,一切都不一样了。
二手房营收不仅下跌,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急速扩大到了43亿元——
这也是贝壳上市后,首次出现单季度二手房服务营收低于新房交易服务营收的情况。
面对二手市场显而易见的萎缩,贝壳不是没有过挣扎的。
但扛不住调控对二手市场的重锤,下的招招都是死手。
今年1月,针对各大银行放贷的“两道红线”出台,筑起了信贷的防火墙。
据相关机构统计,为了遏制居民加杠杆的浪潮,预计2021年全年将减少个人贷款5000亿元左右。
二手房停贷的传闻从4月开始,就在各大城市甚嚣尘上,虽然至今没有实锤,但交易过的小伙伴都知道,收尾款有多不容易。
更为关键的是,当二手房指导价的大招在深圳颁布后,陆续在各大城市复制上演。
此前,我们在《下沉中的“二手房指导价”》中提及,信贷是楼市的七寸,如果按照指导价格来估值、放贷,成交额和成交数量势必大打折扣。
肉眼可见的是,推行了二手房指导价的城市,二手房交易立马哑火。
再加上杭州、广州、东莞等一二线城市陆续推行二手房增值税“2改5”,推高交易的摩擦成本,二手房交易就更凉了。
更何况,在教培行业被锤,人心惶惶的时候,国内还传出过“中介费设上限”和“上线官方的二手房交易系统,可绕过中介自助卖房”的传闻。
每一个关于中介行业的坏消息,板子都首先打在头部企业身上。
深圳中介失业的新闻早就上了各大头条,贝壳系在内的多家中介纷纷关店,遭遇重创,而大热的成都、东莞也瞬间“哑火”。
为了自救,贝壳没有用科技的手段,而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补贴。
比如说,在广州,早在今年4月就对加盟者推出过这样的补贴方案——
一个季度过去了,目前,这个补贴还在继续。
但是,一个相熟的业内人士私下抱怨说,在广州开个中介店,启动资金至少20万往上。这几万块钱的补贴,完全扭转不了他们对于未来市场的悲观预期。
说到这里,我想到贝壳财报中的这样一组数据:
上半年新房贡献收入:238亿元;
存量房贡献收入:198亿元;
链接门店达到52868家;
GTV迈过5000万温饱线的门店达到19500家,占比37%;
经纪人数量达到54.8万人……
这么一算,不但只有不到40%的门店能够“吃饱”,经纪人上半年的人均月业绩也只有1.33万元不到……
原来,就算是有科技护城河的贝壳,说到底,还是依靠人海战术啊!
但是,回过头来看,贝壳股价的破发,不仅是房地产行业进入“寒冬”的体现,更是近期中概股在美股市场受到重锤的一个缩影。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比如,由于对楼宇的精确经纬度定位,涉及国家的数据安全。
比如,凭借在一手和二手房市场的绝对体量,陷入国家的反垄断疑云。
比如,2020年底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出台,三年内面临退市的不确定性。
外围环境已经如此艰难,贝壳在国内的日子同样也水深火热。
眼看一手房营销渠道陷入了被裹挟的局面,各大房企纷纷自建渠道对抗贝壳。
恒大的“房车宝”大张旗鼓地叫板贝壳,万科和碧桂园相继推出租售品牌“朴邻”、“有瓦”,就连龙湖也在集团版图内新增C5租售航道,名字叫“塘鹅”。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在生物链上,鹅是吃贝壳的。
就连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对房地产行业横插一脚,想分一杯羹。
阿里有技术,和易居宣布共建“天猫好房”;字节跳动有流量,旗下有控股房产平台幸福里;腾讯既支持安居客,也支持贝壳。
内忧外患,贝壳有什么破局之道呢?
在存量房式微的大趋势下,贝壳正在积极寻找第二赛道,谋求家装、家居和家服在内的业务发展。
在今年8月斥资80亿收购圣都家装后,董事长彭永东掷地有声地发话了:家装是贝壳要“翻越的第二座山”!
但讲真,这个概念拿来抬抬股价可以,但对于庞大的贝壳来说,作为营收占比不到3%的新兴业务,要想用这个去弥补未来营收的降幅,家居板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了,既然政策可以收紧,理论上也可以放松。所以,在财报公布后的投资者电话会上,贝壳管理层坚定地认为:
“(房地产市场)每三年一个周期,所以这是行业周期性……前两年平稳,第三年价格和量的这种快速上涨,在政策调整后又进入三年,大概这是这样一个节奏。”
同时,管理层还表示:
左晖家族、贝壳董事会与核心管理层,全部自愿将股票再锁定一年。
这一次,投资者会愿意为“三年后的调控放松”买个“长期主义”的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