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特别学生”,方法更需要精准 ——从一个“特别学生”的帮扶案例谈起
对待“特别学生”,方法更需要精准
——从一个“特别学生”的帮扶案例谈起
(本文发表在2019年11期《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袁建国
【摘要】丽丽是一名特别学生,她表达能、动作协调性差,与同学的交往能力也非常差,以至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对待这样的学生,一方面,家长必须在理念和方法上做出改变,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创设适合于孩子发展的班级环境,家校合作,促进孩子成长。
【关键词】理念 方法 交流 班风
丽丽,女,二年级一班学生,成绩中等。表达能力比较差,语言不很连贯,表意不很清楚;动作协调能力较差,跳绳的动作连贯不起来。交往能力较差,常常说班里有同学嘲笑她,与班里的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整天自己独来独往。丽丽妈妈非常着急,又束手无策,多次打电话向老师哭诉,甚至说只要孩子的交往能力稍微好一点就行,哪怕孩子学习成绩差呢。
一、给家长的建议
1.理念方面:
每种花的花期不同,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分析应对,只是着急是没有用的。从学习成绩进步幅度和平时的表现来看,丽丽的智力条件没有问题,之所以出现语言沟通、动作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是心智成熟比较晚,当然,也有动作思维稍微差一点的原因,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加之科学合理地训练,相信是能够提高上来的。学习进步是丽丽的优势,作为家长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扬其长,练其短,才能使孩子补齐短板,在各方面达到同龄人的水平;绝不能把“优势项目”白白浪费掉。
2.方法方面:
(1)学习上充分肯定孩子,鼓励她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争取优势更优。
(2)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可以训练孩子的复述能力,给她讲一个故事,让她尽量完整地复述出来。家长每天给孩子录像,十天或者一个月进行一下前后对比,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再依次训练孩子的转述能力、朗读能力、演讲能力等,也用录像的方法进行记录和比较,相信孩子的表达能力一定能够提高。
(3)每天训练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可以用跳绳进行训练。丽丽的上肢与下肢明显不协调,无法连贯完成跳绳动作,建议家长按下面的程序训练:
训练上肢:左右手分别握一根短跳绳(以摇起来刚刚接触地面为准),每天练习摇绳动作;
训练下肢:每天练习原地上跳,大致按照跳绳的节奏,也可以家长给孩子打节奏;
默念跳动:摇绳的力度和速度达到一定要求后,给孩子加上“默念跳动”,即在跳绳与地面接触的同时,心里默念跳动,而不是实质性跳动;
完整动作训练:待到上面三项训练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再让孩子进行完整性跳绳动作的训练。
(4)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
从与年龄小的孩子交往开始,训练交往能力。每周都抽出专门时间带孩子到广场、超市等孩子比较多的地方游玩,专门找比丽丽小的孩子,让丽丽与他们一起交流,一起做游戏。
每周都带孩子拜访同龄人,也经常邀请丽丽的同龄人到家中做客。丽丽的同班同学中有两个与丽丽同住一个小区,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几个孩子多在一起做作业、读书、聚餐、做游戏,增加丽丽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二、对教师的要求
1.每天与家长交流,询问丽丽在语言、动作、交往三个方面的进展情况,鼓励家长树立信心并对其进行方法的跟进指导。
2.与各学科老师达成一致意见,课上课下尽可能多地给丽丽回答问题和个人表达的机会。请体育老师多对丽丽进行动作协调能力方面的训练。
3.树立良好班风,坚决杜绝对丽丽等弱势群体的冷嘲热讽甚至孤立。
4.让丽丽当自己的副学科代表,与正学科代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科代表工作,借此创造更多地与丽丽交流沟通的机会,也最大限度地增加丽丽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效果
经过半年的努力,家长的育儿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丽丽多了一些认同、接纳和等待。在方法上,除了按照既定计划进行训练之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亲子活动。班级内部,从教师到学生形成了一种约定,没有人再嘲笑丽丽,给予她的是热情、鼓励和帮助,丽丽的各方面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思考
对家长遇到的家庭教育困惑,班主任的帮扶应该尽量精准。所谓精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因分析要精准。应该结合孩子在学校、家庭中的各种表现,与家长一起进行综合分析;问题比较特殊的孩子,还应该多向专家请教,多进行“会诊”。
二是方法指导要精准。理念认同是基础,方法引领是关键。有时候一种方法不一定奏效,我们还要进行方法创新,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便于操作。
三是平时跟进要精准。尽量每天都与家长沟通,用取得的成果增强家长信心,及时解决家长的各种困惑。
四是家校合作要精准。家庭和学校都集中精力,聚焦到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上,突出计划性和连贯性。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教师成长文章,请点击阅读
用阅读反哺教育 ——听邓正锴老师分享“《爱的教育》阅读”有感
如何让家庭教育课题论证会的点评多一点“含金量”,我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