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材,贵在为我所用(附名师案例)——备课杂谈之四十七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杨修宝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
研究教材,贵在为我所用
(附名师案例)
——备课杂谈之四十七
袁建国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出研究教材要”细“,但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在课堂上。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有帮助的研究成果,应该设计到课堂教学之中,反之,则不应该呈现在课堂上。
这里边有一个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细读教材、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研究教材是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为分水岭——教学目标制定之前,研究教材是全方位细读,其中一项任务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之后,研究教材应该重点指向教学目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达成目标,这就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为我所用”了。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小学语文全国十大名师杨修宝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
本课,杨老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会写……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例很长,我们只学习杨老师是怎样通过研读教材抓住文本特色,落实第三个目标的。
第三个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那么,本文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呢?通过研读,杨老师认为本文有两大特色,一是让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反复出现,二是“三番四抖法”。
下面贴出杨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看看杨老师是怎样在课堂上“为我所用”的。
==================
师:学了本文后,一提到吝啬鬼,我们便会想起严监生;一提到严监生,我们便会想到他伸出的两个手指,作者是怎样把两根手指写得如此传神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看看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生1(读文后):神态描写。
生2:动作描写。
师:能看出神态、动作描写,不足为奇。经典名篇一定有其过人之处,请同学们再读,再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生仍然回答不出,教师打出相关语段,请一名同学朗读,同桌再讨论)
生:作者反复写“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个动作,使其成为经典。
师:对。要想突出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写这个人物的一个习惯性动作,使其反复地出现,便可以达到特有的表情达意效果。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带习惯性动作的人?请大家回忆一下,组织自己的语言,把他描绘出来。
(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反复写一个人的习惯性动作”,略)
作者还有更绝的方法,谁还有发现?
生再读课文,仍然没有发现。教师用PPT打出相关语段,请学生再读再体会。
师:如果去掉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四个人的文字,直接写赵氏发现了“两茎”灯草的奥秘,效果如何?
生:不如原文那样内容丰富,不能更好地突出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
(师生详尽的课文分析,略)
师: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是相声里面常用的,叫“三番四抖”法,就是不直接写结果,而是先写三次不成功,最后写结果。
(学生体会运用“三番四抖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略)
==================
通过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杨老师在研读文本上可谓独具慧眼,在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上亦是独具匠心。
在日常听课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老师执教写人物的文章,总是把目标放在“感悟人物形象”上,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某某描写,总结出某某品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对学生认知的提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就本课而言,“感悟吝啬鬼形象”与“学习运用表现吝啬鬼形象的方法”相比,哪一个更趋近于语文核心素养?显然是后者践行了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目标。
研究教材,贵在为我所用;通过研究教材,制定更趋近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巧妙地达成目标,便是最好的“为我所用”。
2021年9月6日夜
更多教师备课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
课堂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设计——备课杂谈之四十四(下)
课堂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设计 ——备课杂谈之四十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