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镇涛《天上的街市》(七上20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于修影《富贵不能淫》(八上22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李良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22课)课堂实录及品鉴
崔丽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22课)课堂实录【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徐杰《智取生辰纲》(九上22课)教学设计及评析——追求简约设计,注重思维训练
王君《范进中举》(九上23课)课堂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八上23课)教学实录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一幅画面?
要求:(1)用自己的话,不是背书。(2)用散文语言来复述内容,不要把诗里面的“我”,就是诗人给丢掉了。
2.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提示:
(1)莫慌。你不要“我觉得”,你就是描写一幅画面。
(2)不要评价。你现在就是用散文语言描述画面,就是讲故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诗人在于什么?诗人联想些什么?想象些什么?
(3)不要慌,你这样说:(流畅而有感情地)夜幕降临了……
3.你想象作者这时候站在什么地方?在街上吗?
4.思考:觉得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节奏?(柔和、舒缓,教师板书)
5.学生各自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课文。
三、揣摩诗歌,品味语言
1.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学生仿照教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1)第一节,把“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换成“亮了”行不行?为什么?
(2)将第一节中的两句话颠倒一下行不行?
(学生回答:不行。因为他首先是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然后再由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所以不能颠倒。)
2.教师归纳:先看到的是街灯(实景),然后由街灯就联想到明星(实景),由明星想象到天上的街灯,由街灯再想象到天上的街市,想象到天上的人物。这实际上是由实到虚的过程。首先是联想,然后是想象。
3.教师提示: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刚才提的两个问题都是从作者怎么样运用语言的角度提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这首诗构思的问题了。请同学们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学习我提问的方法——比较揣摩法,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4.学生展示问题,自行解决。
(1)第3小节,“定然是不甚宽广”,为什么这个地方不直接写“那定然是很狭窄”,而用了否定句呢?
(2)第2节,用了个“定然”。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那为什么要用“定然”呢?
(3)第1小节的第四行,为什么用“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而不用“亮着无数的街灯?”
(4)第4节的“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说成是那“颗”流星?
(5)第3节“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为什么第3节要用“来往”,第4节要用“闲游”?
(6)“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加“不信”两个字,这两字表达了什么感情?
(7)第3节一开始“你看,那浅浅的天河”,第2节开始有个“我想”,“我想那缥渺的空中”。第3节中如果没有逗号“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是和第2节更加对称些吗?
(8)第1节,为什么在第一句用“远远的街灯明了”,而不用“遥远”的街灯?我想可能“远远”是叠词,读起来押韵,有音乐美,比“遥远”更准确些,所以作者在这里用“远远”一词。
(9)“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什么不改成“在那缥缈的空中”?
(10)预习提示里说,这首诗的背景是目睹了社会黑暗以后,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绝望,仍执着地寻求光明和理想。这样,这首诗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激昂的,作者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激励人们去寻求光明,然而这首诗语调却非常柔和。为什么?
(11)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先用了“我想”,又用了“定然”,这是不是有矛盾?(整个都是想象的,但是在想象当中要用肯定的语气,表现追求理想境界的坚定信念。)
(12)第2节的“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说“陈列”的物品?
5.思考: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让他们隔河相望,每年见一次面。但是这里写的是“自由来往”,我想把这一段改一改:“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我觉得这样改了,更符合传说。能不能这样改呢?
四、朗读诗歌,习得语感
1.师生齐读,边读边画出停顿之处。
2.学生展示朗读,教师指导:第4节“走——”(师伴着“走”的读音打了个抑扬的手势,让学生能感觉到“走”的情态)
3.学生再读。
4.一分钟背诵。
学生展示背诵,全班齐背。
下课。
【评析】
非常喜欢洪镇涛老师这节课。赏析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洪老师的教学主张。
洪镇涛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协会学术会员。他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是中国六大语文教学流派之一的“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的语文教学主张是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主张在教学重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不妨来学习对照一下。
1.在上世纪80年代初,洪老师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现如今我们对这一主张都非常熟悉了,但在当时,这可是非常先进了。
2.在上世纪90年代初,洪老师提出了“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主张,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以分析教材为主。
洪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指导学生在“学堂”里“学习语言”。
洪老师认为,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他认为,学习语言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语感训练。
那么,具体到一堂课之中,这种语感训练是如何进行的呢?洪老师总结出了“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法。
所谓“四步”,第一步是感受语言,触发预感,让学生通过听(听范读)、看(默读)、读(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题材、风格、情感、质地、气势、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
对照本节课,很明显,洪老师在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中,正是对学生预感进行触发。
第二步,品味语言,领悟语感。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预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
对照本节课,第三环节“揣摩诗歌,品味语言”便是对语言的品味。而且洪老师先给学生举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例子自己品味语言,设计得确实巧妙。
第三步,朗读课文,习得语感。在这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第四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获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这节课第四环节“朗读诗歌,习得语感”,正是洪老师的第三步“朗读课文,习得语感”和第四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所谓“四法”,指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在本节课有部分运用,不再赘述。
所谓“七课型”指的是语言自读涵咏课、语言鉴赏陶冶课、语言教读品味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和语言能力测评课。显然,本节课属于“语言教读品味课”。
综上可知,洪老师的语文课教学注重语言训练,自成体系,便于操作,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附:洪镇涛老师《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