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下1课《春夏秋冬》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肖晶《四时田园杂兴》(五下1课)教学视频

王金炼《北京的春节》 (六下1课)教学视频

五下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学设计

胡红梅《宿新市徐公店》(四下1课)教学视频

三下1课《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绝句》(三下1课)课堂实录

孙双金《宿新市徐公店》(四下1课)教学设计




一下1课《春夏秋冬》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0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霜、吹、落、降、飘”5个生字,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学写“春、冬、雪”3个字。
2.通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词语和短语的意思,感受四季不同的特征。
3.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02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春、冬”
设计意图:
要求书写的字可以根据生字的分布情况,分散进行书写指导。课题中就有两个要求写的汉字,在导入课题时就进行书写指导,时机恰当。1.学生说说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出示词语:春、夏、秋、冬。
2.学生认读“春、夏、秋、冬”。
3.书写“春、冬”2个字。


(1)仔细观察“春”字,发现它由哪几个部件组成。
(2)教师范写,讲解书写要点:先写三横,左低右高,间距均等,中间一横最短;再写一个“人”字,撇、捺要舒展;最后,再写一个“日”字,贴住撇,不碰捺。
(3)学生练习书写。
(4)教学书写“冬”字:横撇和捺交叉在中心点上。上点小,下点大,对齐写在竖中线上。教师示范书写后,学生练写。
4.学生齐读四季的名称。
二、借助插图,读词识字
1.出示插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有什么特征。引导说话: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相机出示词卡: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
3.正音:请学生读词语,教师根据学情差异,指导生字读音。其中“风、霜”的读音重点正音。
设计意图:
秋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先联系生活所见交流,再借助图片简介,可以加深学生对秋霜的认知。同时结合汉字字形教学,使形义结合,便于学生掌握生字。4.去掉拼音,采取多种形式读词。(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5.认识“秋霜”。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见过的“霜”是什么样的。
(2)呈现画面,教师小结:在寒冷的清晨,树叶上、地面上、车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结晶,这就是——霜。
学生认读生字,巩固读音。
(3)观察“霜”字,识记字形,认识雨字头。
(4)小结:霜常常在深秋出现,所以把它称为——“秋霜”。
(5)出示词卡,复现词语,巩固读音。
三、动作演示,认读短语,识记生字
1.出示短语,采取多种形式读词正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圈画动词,引导学生发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来到人们身边的方式。(交流:吹、落、降、飘)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根据生字的特点分类教学,突出难点。借助动作演示落实四个动词,巧妙地将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3.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音:吹、落、降、飘。
引导学生交流是怎么记住这4个生字的。
(1)识记“吹”字。结合动作发现:吹要用上口。
(2)识记“落”字。结合动作,发现夏雨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指名读——齐读)
(3)识记“降”字,认识双耳旁。结合动作,发现和“落”字的意思相近。所以它们可以放在一起变成一个词——“降落”。“降”的甲骨文是。左边是一座土山,沿着山势向下走留下一串脚印。由此看出“降”的本义是指从高处向低处走,引申为“降低、落下”。左边的山,后来就演变成偏旁“阝”。
(4)识记“飘”字。引导学生做做动作,发现雪轻轻柔柔的,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西,这都是“风”的功劳(凸显“风字旁”)。


4.读读4个生字,请学生将这4个生字宝宝送到正确的词语中:
春风__吹__ 夏雨__落__ 秋霜__降__ 冬雪__飘__
设计意图:
将学习内容与课间操结合起来,既复习了课文内容,又帮助学生缓解了紧张的学习。问答式的合作读,揭示了短语的结构,渗透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5.课间操(师生一边拍手,一边合作读)。
师:什么吹? 生:春风吹。
师:什么落?  生:夏雨落。
师:什么降?  生:秋霜降。
师:什么飘?  生:冬雪飘。
四、巩固练习,学习写字


1.认读字卡:吹、落、霜、降、飘。
2.书写生字。
(1)教学书写“雪”字:观察“雪”字,比较“雨”和“雪”,交流发现。重点观察:“雨”字变成雨字头后的变化。
提示:“雨”字作偏旁后变扁了,第二笔竖变成了左点,横折钩变成了横钩。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如“雷、霜”等。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习书写。
(3)学生书写反馈,评议交流。

第二课时
01教学目标
1.识记“游、池、入”3个生字;会写“风、花、飞、入”4个字,重点学习“风、飞”2个字中横斜钩的写法。
2.认读“青草、红花、游鱼、飞鸟”,通过师生问答,进一步理解词义并熟读积累。借助插图,初步理解“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并熟读积累。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短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02教学流程
一、听写生字,复习短语
1.听写“春天、冬雪”。
(1)提出要求: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2)教师读词,学生听写。
(3)投影校对。
2.做“找朋友”游戏,复现生字。
(1)教师板贴词卡“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学生读词。
(2)导入:朋友朋友在哪里?就在你的课桌里。引导学生从课桌里拿出“吹、落、降、飘”4张字卡。
(3)教师提问,学生边举字卡边回答。
师:“春风”的朋友在哪里?生:“春风”的朋友在这里,“吹”“吹”“春风吹”。
师:“夏雨”的朋友在哪里?生:“夏雨”的朋友在这里,“落”“落”“夏雨落”。
师:“秋霜”的朋友在哪里?生:“秋霜”的朋友在这里,“降”“降”“秋霜降”。
师:“冬雪”的朋友在哪里?生:“冬雪”的朋友在这里,“飘”“飘”“冬雪飘”。
二、教学词语“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1.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物。
3.引导学生读准4个词语,识记“游”字。
(1)课件出示“青草、红花、游鱼、飞鸟”,学生借助拼音自主练读。
(2)指名领读词语,教师指导读正确。随机教学认读“游”字,并练习组词。
(3)去掉拼音,同桌互读词语。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问答读,不仅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热情,而且能巧妙渗透对词义的理解,并为下一步词语分类、体会构词特点作铺垫。
4.师生问答,理解词义。

(1)教师问,指名学生答。
师:红红的小花叫什么?生:红红的小花叫红花。
师:游动的鱼儿叫什么?生:游动的鱼儿叫游鱼。
师:青青的小草叫什么?生:青青的小草叫青草。
师:飞翔的小鸟叫什么?生:飞翔的小鸟叫飞鸟。
(2)教师问,学生齐答。
5.词语归类,朗读巩固。
(1)随机出示词卡“青草、红花、游鱼、飞鸟”,学生开火车读(一列小朋友按顺序一个一个地读)。
(2)板贴词卡,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上台,将词卡分类。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意图:
词语分类,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师生拍手读,有助于感受韵律和节奏,增强记忆。预设:“青草、红花”都是植物,“游鱼、飞鸟”都是动物。“青草、红花”前一个字表颜色,后一个字表名称;“游鱼、飞鸟”前一个字表动作,后一个字表名称。
(4)课件出示儿歌,师生拍手读词语。
青的草,红的花,青草和红花。
鱼在游,鸟在飞,游鱼和飞鸟。
三、指导书写“风、飞”
1.课件播放滑滑梯的动画,教师讲解,强调横斜钩的特点:仔细观察横斜钩,多像我们最爱玩的滑滑梯呀!横像平台,斜钩就像斜斜的滑道。
2.教师范写横斜钩,学生练写。
3.教师范写“风、飞”,学生自由练写。
4.投影点评学生的书写,评价时重点关注横斜钩的书写。
四、教学短语“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课件配乐出示小诗,引出短语。
池中水草青,山间春花红。游鱼出清水,飞鸟入丛林。
设计意图:
出示的小诗既是对上一个环节“看图说话,感受美景”的提炼,又能自然无痕地引出下一组短语的教学,同时还能达到复现生字、通过情境朗读激发学习兴趣的双重效果。  (1)指名读诗。
(2)课件动态呈现由小诗变成的短语: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2.认读短语,识记“池”字。
(1)课件出示4个短语,教师指名领读,强调读准“池、入”2个翘舌音。
(2)课件出示“池塘”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读识记,并理解“池草”:瞧!这就是“池塘”,也可以叫“水池”,还可以叫“小池”。“池草青”里的“池草”就是指长在池塘里或池塘边的草。
(3)全班齐读4个短语。
3.感受词韵,读好短语。
(1)教师问,学生答。
师:什么青?生:池草青。
师:什么红?  生:山花红。
师:什么出水?  生:鱼出水。
师:什么入林?  生:鸟入林。
(2)课件出示带停顿符号的短语,指导读出停顿。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3)学生反复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五、书写练习,背诵积累
1.指导书写“入、花”。
(1)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自主书写“入”。
(2)指名学生上投影仪前书写“入”字。教师强调“先撇后捺”的基本规律,关注“一捺弯弯盖住撇”。
(3)学生再次练写“入”。
(4)学生独立书写“花”。
2.学生再次齐读4个短语,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教学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在教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现象时,图文结合,形象、直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借助动作演示落实四个动词、将学习内容与课间操结合起来等形式,效果很好。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乐学的效果。
      (选自晓青统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