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大新闻 | 《精神科初次就诊指南》发布!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1-06-19

“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健康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


撒野系列
66
《精神科初次就诊指南》小册子


精神科初次就诊指南

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

向读者们宣布一件事

图文并茂、干货满满

以亲历者体验出发,综合多学科视角的

《精神科初次就诊指南》

历尽小半年的工作

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此处有掌声!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科普”,与其说它是“就医指南”,我们更愿意称呼它为一本“陪诊手册”。在你纠结要不要去看医生而没有人讨论的时候,在你独自去就医在候诊室百无聊赖的时候,不妨打开这个手册看一看。它的第一功能是让你在看医生这件事情上面没有那么孤独和寂寞,你所关心的东西这本手册也在关心着。它的第二功能则是为你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帮助你进行适合自己的决策。


到底要不要去医院?去医院是为了什么?医院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我的需要?在这本册子里面,你会了解到:

去医院就医的基本流程

如何选择靠谱的医院

初次就医前的心理准备

得到诊断之后的心理应对

不同学科对于诊断和康复的观点 

……


过往的类似册子,大多是单一说教和偏重生化视角的科普,这一本小册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从亲历者的主体经验出发,从就医前的纠结到就诊过程中的一系列事情,小册子都做了相对详细的回应。为了更加友善的阅读体验,我们还搭配了丰富的插画,治愈系的画风可爱又温柔。


下面是制作团队和支持方,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赞美各位的付出,顺便感受一下跨学科协作的独特气质:)


作者:小卡 | 插画:彭珮瑜 | 编辑:黄晓行
校对:竹子 | 封面及版式设计:黄晓行
审阅:袁心崧(复旦大学精神医学博士)
黄裔(利兹大学国际人权法博士)
出版制作:刺鸟栖息地 | 联合制作:Belonging Space
出版统筹:渡河 | 出版支持:第三和第四届田野营余额管理委员会



废话不多说

提取链接如下

含供阅读版本

和适合打印版本两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LWlPOeuJVZalTrv61Dxlw

提取码:6666

解压密码:perch

解压不了请后台发送“小册子”,我们补链接



    纸质版申领指南    

目前我们已经印刷了70本

会派送到各个友情组织和空间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以互助的形式

自行组织印刷和发放

关于如何去得到纸质版的册子

你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自行印刷

你可以自己在淘宝或者实体打印店进行打印,如果你是公益从业者或者高校老师能申请资金进行打印和推广,我们也非常乐意和你保持持续联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把行动后续/打印数目/发放领取情况及时与我们同步,方便我们去评估这次行动的后续效果。
注意事项尺寸是A5的(A4对折骑马订)。常见的是铜版纸印封面(但铜版纸容易卷起来,可以问问打印店老板用卡纸行不)。讲究点可以给封面覆膜(成本会增加约1元),这样封面没那么容易磨损掉色。内页用100g左右(80g-120g都行)的书纸/道林纸/双胶纸,如果有米白色或米黄色的内页纸,可以选择用米白色或米黄色的内页纸,这样眼睛看起来舒服一点。我们在不同地方询问的结果是成本在8-14元/本都有。
委托印刷如果你不方便打印,希望我们印刷好然后寄给你,可以在微店下单,15元/本,这个价格包含印刷成本和基础的人力成本,运费默认顺丰到付。30本以上起拍(节省我们的人力成本)。拍下后联系微信perchthornbird。



众筹认购

如果你没有自行发放的需求,只是希望支持我们的公共行动,让这本册子被更多人获得,你可以下单后注明(爱心认购,无需发货),该款项我们会在累积后用于下一批册子的付印。财务会进行公开。



个人申领

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一一寄送,我们建议大家也可以先看看电子版,如果觉得拿在手上比较有感觉,在以下空间/组织处,你可以免费自取,每人限1本。目前发放尚未完成,还在进行中。


发放空间/组织包括

上海BelongingSpace

上海郁今香线下活动

双相躁郁世界线下活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图书馆

南京大学新传学院图书馆


我们已经印出来的纸质版数量非常有限

如果你希望看到它们出现在更多空间

欢迎参与众筹认购



想对读者说的话

插画|彭珮瑜

来自文字作者的碎碎念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很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精神专科医院推动陪诊这件事情。就医体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就医者后续就医的信心和依从性。

 

在国内大一点的公立医院就医,其实原本不管是什么科室都不会太顺利,漫长的等待和琐碎的手续总是耗掉人的耐心,经常能看到外地人、老年人、走路说话慢一拍的人孤立无助四处碰壁的样子,心里挺不是滋味。


而到了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精神科这边,情况又更特殊。特殊点至少包括两个,一个是来就医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对于环境和人际关系更敏感/敏锐,所以不友善的环境和不好的态度可能会形成刺激和伤害;另一个点是,许多人不仅仅是来看病的,更多的是来找答案和意义的,希望从医生那里讨个说法,或者希望对自己的情况更明白些。从待在家里到挂号机取号,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有的人来说,要克服的是自身的病耻感;对于有的人来说,要克服的是能够接受自己的心灵世界即将被外部的力量介入……而在拿到那个诊断之后,人们又有着震惊/释然/困惑等各种各样的反应,尽管主流科普一直强调精神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都是病,但我们都清楚,精神疾病很特殊——它直指我们的心灵世界,直接影响我们和世界最根本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去精神科看病,特别是第一次看病,它其实不是一个感冒了去开药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

 

2020年3月,我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写给友人的精神科初次就诊指南,那篇文章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对朋友急切的关心而忍不住唠叨的心情。对于我最亲近的朋友们,我不会贸然劝人家不去医院,但我也绝不会上赶着把人家往医院里推——是的,我知道,各大博主和科普自媒体都在说及时就医用药的必要性,但大家往往忽略了亲历者对于就医的复杂情感、就医当中的种种麻烦、获得诊断以后生活意义的改变……这些是没有人去讲的。精神困扰这件事情,不是说把人往医院里面一推就万事大吉了。


但面对具体处在困境中的人,其实不能够奢求一个医院/家庭/社会联动的完美支持体系,我们这些学社科的再怎么熟悉面对精神病学的那些包含批判视角在内的多元观点,也不至于傻到说对目前医疗从业者们的努力和对目前的资源现状视若无睹。人们对于医疗的态度很容易两极化,一个端点是完全反对,另一个端点则是盲目推崇,刺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平衡。

 

我们很清楚一部分人觉得我们太不医学化了,太喜欢发表异见了,就是个捣乱分子,比如:

资本主义与精神痛苦

丧亲之痛:是抑郁症还是再正常不过的悲伤?


也很清楚另一部分人觉得我们成为医学化浪潮的助推者,觉得我们还不够解放不够批判,比如:

抑郁症就诊:没力气出门,没钱就医,没有好医院(转载)

双相情感障碍就医指南之全国医院巡礼(转载)


大家的价值基础不一样,对医学和心灵的关系也有着各自的理解。我们只想说,把目光放回有需要的人真正的具体困境上吧。掉书袋打笔仗的时候怎么掐都行,批判是过程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解决具体困境的时候务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是这样的:

面对不公不义,如何在深渊中存活

不要在校园里死去:当代大学生校园生存指南

我在南大的每一个角落抑郁

 

这本小册子,是刺鸟栖息地在目前这个时间段的对于看病就医这件事情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综合了医患双方一手经验后寻找到的一个平衡。就医的过程中感到孤独、困惑、委屈、失望乃至绝望,相当一部分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小册子能做的很有限,但是至少可以把过去没有人说或者不好好说的事情给你一一掰扯明白。

 

今年四月,当我去昆明做活动的时候,跟一位双相的伙伴聊了这个册子,她对里面许多事情都非常有共鸣,和我分享了很多她在看病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当时我正拖着不知道要怎么继续修改,她的回应让我的顾虑放下了许多,也让我好像回到了一开始做田野的时候的感觉。这些年来的观察并非无端揣测,而是来自一个一个亲历者的真实故事。

 

有人说生病是一场战斗,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周旋。疾病未必是缺陷,它也可以是一种存在的状态。祝你早日和生活打个平手,祝我们都能获得想要的幸福。


    小册子发布会   

为了庆祝小册子的发布

我们会围绕精神科就诊这个话题

举办小册子发布会

希望新朋旧友来空间坐一坐

大家好久没见面啦 


会和大家一起聊天的伙伴有

小卡(小册子的文字作者,社工,刺鸟的耕地人员)竹子(小册子的校对工作者,资深记者)晓行(小册子的项目推动者,做书人)Circle和胡轩睿(精神健康公益组织症状网络的主创,Circle作为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小册子的审校)……更多在这个话题上有着洞察和实践的伙伴还在邀请中……



时间

2021年6月25日晚19.00


地点

上海长宁区闲下来合作社A12

 BelongingSpace


费用

免费

现场随喜打赏


线下参与方式

私下邀请+公开报名

  • 如果你没有得到邀请,希望报名参加,

    请发送邮件到thornbird123@foxmail.com,

    介绍一下你自己,说说为什么想来,写得太随意我们会拒绝的

  • 之前通过表单报名过志愿者的优先参与,正好当天可以和我们面谈,也可以试着帮帮忙

  • 该活动是完全公开活动,并非私密团体,所以不管是分享还是出镜头,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保护好隐私


线上参与方式

B站直播间 | 刺鸟栖息地

https://live.bilibili.com/903432 

平等沟通,友善发言,避免对他人随意评价



    鸣谢   





-END-


策划/文字/排版/统筹 小卡

现场协助 竹子

场地 BelongingSpace



刺鸟栖息地

非主流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