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精神健康与医疗人类学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7-17

“在药丸系列推送里,我们会与大家分享别人做的好玩有用的东西。比如介绍一点靠谱的工具,比如有选择性地推荐与精神健康相关的优质文艺创作,希望你能在里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颗药丸。”

34粒药丸

医疗人类学书单




子鉴


男  1999年生于江苏南京

香港中文大学2022届人类学硕士

刺鸟志愿者


引言


精神健康是刺鸟的专注点也是医疗人类学的研究方向,笔者认为想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好方法除了躬身实践外就是阅读,以下九本书是从笔者读研期间接触到的书籍中精选的,分为:第一本、推荐本、通俗本、理论本,全部为中文版,读者可以依照兴趣和推荐顺序阅读。因笔者才疏学浅,如有谬误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关于书籍获得渠道,读者可擅用搜索引擎,一般来说淘宝代购和readmoo电子书网站能买到,大家多多支持正版。刺鸟后台不会回复求资源一类信息,请大家理解哦。


第一本


《照护的灵魂:哈佛医师写给失智妻子的情书》

作者:凯博文 (Arthur Kleinman)(2020)

原名:The Soul of Car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简中版:《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兹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简介:

凯博文教授是医疗人类学哈佛学派(也是唯一的医疗人类学学派)的缔造者之一,他先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MD),后于哈佛大学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 (MA),但并未继续攻读人类学博士。虽然他只有人类学硕士学位,但他的学术成就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其所著的书都可以被认为是医疗人类学的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中的这本是凯博文教授近年完成的一部具有个人自传色彩的书籍,其中没有包含太多的理论,主要讲述了他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病妻子十年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因此推荐作为第一本阅读,希望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推荐本


《照护的逻辑:比赋予病患选择更重要的事》

作者:安玛莉‧摩尔(2018)

原名:The Logic of Care: Active patients and the limits of choice

简介:

摩尔是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教授,具有哲学与人类学的训练背景,过去关注的议题横跨照护、身体与饮食,而这本《照护的逻辑》是她第二本著作。摩尔作为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希望透过这本专门为医疗人员设计的书,回应欧美社会对于“赋予病患选择”的风潮。然而在本书中,作者摩尔对这个风潮持保留态度,试图提出一个“超越考虑选择有无”的“照护的逻辑”。


《 “郁之病”: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作者:北中淳子 等(2018)

原名:鬱の病

简介:

《郁之病》精选台港日韩等地知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探讨了东亚近代性的“近代的东亚”、探讨精神科学与治理的“治理的东亚”,以及探讨知识技术跨国流动的“移动的东亚”三大主轴,各篇专文的研究主题包括日本的忧郁症、日本动力精神医学与新兴宗教的纠葛、日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休克疗法、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创伤神经症、韩国人本精神医学传统的建立、韩国殖民时期的情绪文化政治学、华人社会的缩阳症、中国的神经衰弱、当代中国的心理热、台湾殖民时期的心理实验、台湾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流行病学研究等。这些专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历史洞见,体现了当代精神科学史的最新进展,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的纠结历史,以及东亚精神科学史的特殊性。


《谈病说痛:在受苦经验中看见疗愈》

作者:凯博文(2020)

原名: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简中版:《谈病说痛: 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

简介:

如你曾经历病痛,本书必让你心有戚戚焉。如作者所说,“别人看不见你的痛”,病痛的效应蔓延在人生各层面,病者不只承受身体不适,更苦于无助与孤独。但主流医学却仅将病痛视为生理失常,鲜少提供对心理、生活甚至灵性的照护,这不但无法消除病痛,更使得病者陷入恶性挣扎,痛苦不已。作者以人类学家的锐利眼光,呈现了病痛所承载的心理、人际、社会、文化等多层意涵,如何与病况交互影响;而医师聆听病人叙事的姿态,会影响病人如何诉说病痛,更回头左右医师对病况的了解。对于病程发展与人生品质,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两种心灵:一个人类学家对精神医学的观察》

作者:谭亚‧鲁尔曼(2021)

原名:Of Two Minds: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American Psychiatry

简介:

《两种心灵》是一个人类学家对精神科医师、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医学的田野观察和思考。“两种心灵”指的是美国80、90年代精神科医师面对患者时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也可以说是思考方式:一种是基于生物医学,以药物治疗为主;一种是基于精神分析,以谈话治疗为主。这两种模式形塑了医师如何看待病人、病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自己的病、医师如何解决病人的痛苦的方式,也涉及了社会上一般人如何看待精神疾病跟精神疾病患者。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有各自的训练方式,却因为管理式照护(managed care)的介入而失去了平衡。鲁尔曼透过对患者和医师的深入访谈、公私立精神医院的实地踏查,她用人类学的洞察力,带我们重新审视了精神医学的世界、精神科医师的不安和困惑,以及此一领域的变迁是如何影响了广大的医师和患者。人类学家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解析那个时代精神医学的文化现象,也记录了一段精神医学变革的历史过程。


通俗本


《天河撩乱》

作者:吴继文(1998)

简介:

吴继文半自传体感性之作,与精神健康的代际传递有关。出生50年代的台湾中部小镇的时澄,家族中有3个失踪人口。10岁随父亲远赴日本,与姑姑成为忘年之交。历经8年异国生涯。让他见识到外在世界。同时也因此和在家族中缺席的姑姑一起认识身心受伤的边缘人。18岁他返回台湾,发现美好诸事已都远离。他开始挥霍自己,数度与死神擦身而过。当姑姑去世之后,时澄回忆昔往,总有一个漂浮的自己以悲悯之眼凝视一切。而另一个旅程又将展开。本书的姑姑为一变性者,因性别取向的差异远赴日本,而时澄亦如是。此外另穿插民国23年一支在新疆探勘队的队长笔记做为延伸,颇具深意。

博客来官网免费电子书: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15815?sloc=main


《今天不写病历:一位精神科医师的人文情怀》

作者:李宇宙(2006)

简介:

现代医学一向予人精确客观却冰冷的感觉。身处在白色巨塔内的李宇宙医师,却不断跨越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疆界,提出人文思维的观察和思索。藉由五十篇风格各异的随笔散文,李医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幻化如万花筒的世界,在这里,保肝口服液有其不可抹灭的文化意涵,木马程式可以等同于现今爆炸的医疗资讯,而医者,则在健保和社会舆论的夹击中,有着先做人,还是先做医师的两难迷思。本书是李医师多年专栏文章的集结,内容冶医学、政治现象、社会观察、教育、评论、健保议题及个人感悟于一炉,笔锋犀利中见关怀,行文理性中带温情,蕴含浓郁的社会意识及丰沛的人文精神。本书的笔触温暖,视野宽弘,可说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最佳教材。


《房间》

作者:李智良(2008)

简介:

李智良在《房间》整本书中不断的对读者说,他要逃离,至少希望可以离开这个城市。有趣的是,他想要逃离香港,却又跌入另一个城市︰台北。之所以急欲逃离,是想要摆脱认同,或是拆毁认同。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强调,自己对香港这城市,没有认同;若然要谈上有什么感情,那将会是“憎恨”。香港,在殖民之后,急欲跳入“现代性”的进程,以至整个城市都极度现代,以至现代性的规训力量毫无顾忌的伸展至每一个角落,以至像作者这般敏感又异常的人,在医疗机器中被固定在“精神病患者”这个位置。也是因为这样,他急欲逃离,逃离这个城市,那怕是城市中一点一滴声音,他都要逃离(因为无孔不入的声音就像现代性中的规训力量,在极少极少的空隙中钻到他的身体内)……


理论本


《医学、理性与经验:人类学的视角》

作者:Byron Good (1994)

名称:Medicine, Rationality, and Experienc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简介:

可能是医疗人类学最好的理论介绍,推荐有兴趣的朋友深入阅读。


最后,笔者想特别感谢黄宣颖教授的悉心教导!


参考文献

        Tam Enoch. 2008. 逃离在地,逃离房间︰试读李智良新书《房间》. 7月29日. https://enochtam.wordpress.com/2008/07/29/%E6%88%BF%E9%96%93/. 

        陈禹安. 2019. 《照护的逻辑》导读讲座场记:看重实作、持续修补,让生活好过一点. 1月21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2273.

        封面图片. 2016. mental health. 11. https://www.ias4s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6/11/is4sure.com-MentalHealth.jpg. 

        凯博文. 2020. 谈病说痛:在受苦经验中看见疗愈. 3月18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30.

        李宇宙. 2006. 今天不写病历:一位精神科医师的人文情怀. 7月14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36874.

        鲁尔曼. 2021. 两种心灵:一个人类学家对精神医学的观察 (电子书). 8月4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99464.

        王文基, 和 巫毓荃. 2018. 精神科学与近代东亚. 12月30日. 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41171. 

        吴继文. 1998. 天河撩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47079/. 



偏方01《狂热分子》狂热,对生活危机的一种应对
偏方02《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主义与精神痛苦偏方03《民困愁城》抑郁症:弗洛伊德的愁,马克思的困



偏 方

由「刺鸟栖息地」发起的掉书袋项目。围绕精神健康议题,基于书籍和文献进行知识生产。包括原创内容/活动/空间三个板块:从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出发,制作书评/书单/导读/视频/播客等原创内容,在线上线下配合开展共学/读书会/研讨等活动,我们相信大家能够借由阅读和交流达到自我赋能。我们提供工具/思维方式和行动经验,而非全文翻译/资源搬运等投喂式的公共教育。「偏方」注重批判性思考,关照当下现实,希望跨越学科藩篱,最终服务于行动。更多书籍推荐,请关注豆瓣:刺鸟栖息地。


撰文|子鉴

排版|子鉴

校对|小卡


精神健康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BritishCouncil、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


微信 perchthornbird

邮箱 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