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画:百年前外销“爆款”!
通草画,全称叫通草纸水彩画,就是画在通草纸上的水彩画。通草画记录了200多年前广州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居家生活、水城文化、节庆民俗、花鸟虫鱼兽等等。它是珍贵的历史档案,它是广州未加工版的“清明上河图”。
通草又名通脱木,茎中的髓颜色洁白,有丝绒的质感。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来作画,所谓通草画就是指绘制在这种材质上的水彩画。
由于切割的树茎大小有限,因此每张纸都只有两三个巴掌那么大。通草纸虽小,却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的需要,当水彩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经过光的折射,能够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绣,因此很受画师喜爱。
在通草画中,人物和生活场景成为最常选用的题材,涉及中国当时各行各业社会百态、节日庆典风情民俗、茶叶丝绸瓷器的生产和销售等,可以生动直观地介绍广州的风土人情。
通草画是一种在通草片上的作画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充分地将浓郁的中国情调传达给西方人,而且价廉物美,是当时出版的广州旅游指南中必定介绍的广州特产。由于纸张薄而透明,看起来和可食用的“米纸”相近。19世纪以来,“通草片”在欧洲一直被误说成是“米纸”。
通草画在19世纪广州的中外经贸以及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中西交流的桥梁。除了收藏和做礼物用,在清末,通草画还是西方国家了解广州的风俗习惯和真实写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如同一本历史书,翻阅它们,能让你了解到更多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事。
“可以推测,兼卖外销画的店铺中画作数量不会太多,属于零售的性质。”相比起茶叶、丝绸等官方贸易,不少外销画只是用于填充其他外销品放入船舱中的空隙位置,而且购买时无需通过行商等中介,是西洋人与店铺老板的直接交易。为了供应市场的需求,广州外销画店想出了一套流水作业的工场作业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
为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外销画店基于效益与效率的考虑,开始采用流水形式作业,并制作大量外销画模板以加快制作速度:
(一)雇用大量熟练工
外销通草画的商品性质导致其销量与创作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外销通草水彩画的盛行导致画店必须雇用大量画工进行绘画制作。1835年10月出版的《中国丛报》就曾说过:“在十三行附近有三十余家店铺出售通草纸水彩画册,有二三千人受雇制作这些画。”大量店铺制作和出售通草画,说明其销量较高,在当时为流行画种。
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外销画店对绘画创作进行了流水式分工。由于外销画家令外销画与市场紧密相连,为迎合市场潮流,画家们争相仿效受欢迎画家的作品,也创作受欢迎题材的外销通草画。在这种情况下,“临摹风格类似、题材类似的作品成为外销画家的主要绘制方式。”
外销画店一旦认定某个题材为市场所喜爱,这个题材会被批量和机械式生产,无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当时西洋人所记载林呱(关乔昌)画室水彩画册的生产:“林呱带我们去外面的房间,这是工作间,大约二十名年轻人正用白色或黄色的被称为‘米纸’(通草片)的纸画画……这些画其实并没有艺术可言,纯粹是一种机械的制作。这里认真地实行劳动分工,一位画工专门画树另一位专门画人物,一位画手和脚,另一位画房屋。这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出色地完成绘制尤其是细节描绘。但他们中无人有能力独立创作一幅完整的画。”
另外,一样的题材、内容甚至画面只要受欢迎,就会被反复临摹。“每一个画家皆有一份印刷画册,按自己的意愿从中选择样品进行临摹”。而著名学者伊凡·威廉斯先生也曾说过“不同画师绘画同一图样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这些情况下,画店的分工和按模板生产令画作生产速度加快,但失去了艺术家创作画作时的内涵和精神,分工作画和模板制作令画作显得呆板和标准化,失去了独特性和原创性,艺术价值并不高。所以,外销通草画只是一种艺术商品。
外销画在广州的盛行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地理条件,而通草纸获取的便捷和利于作画等优势,让外销通草画成为热门的外销画品种。通过把握市场动态和流水线式的大量产出,画店老板为扩大销量而不断促销宣传,说明外销通草画是艺术商品,画家绘制它们的目的并非来自精神上的满足。
清代广州的外销通草画行当,从画料选材,题材选择,制作流程等,都流露出商业的气息,以逐利为目的,使画作商业性优于艺术性,让外销通草画逐渐成为面向西洋人的热销品。
图片来源:广东省美术教育、广州越秀文体
●夯实金融宣传平台 坚定金融文化自信
●小小“银库”牌子背后的货币时代变迁史
●穿越时空,岭南航运的冒险之旅你准备好了吗!
●广彩:因外销而起 彰显工匠精神
●张弼士:能酿葡萄美酒,又能融汇金融的“红顶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