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金融故事丨民众购买国库券支援建设 助力广东债券市场发展
抗击疫情 共克时艰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5部门
近日联合制定印发了“广东金融暖企业18条”
进一步加强对疫情防控相关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尽快复工复产
让我们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本期的岭南金融故事开播啦
今天跟大家讲的是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债券市场发展的故事
那是一个物资短缺的时代
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时期
为治理通货膨胀,解决财政赤字
国务院决定自1981年起恢复国库券发行
当时手头有积蓄的中国人都踊跃购买国库券
最终48.66亿元的国库券进入到千家万户
一起跟着岭南金融博物馆的代言双宝:钱钱粤粤
重新回味这段购买国库券支援国家建设的爱国历史
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
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还本期限为5年。因国库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其还款保证是国家财政收入,所以它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是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
1981年发行的国库券,实际发行数量为48.66亿元,票面利率4% ,偿还期限5到9年,面值从10元到10万元不等,主要向企事业单位发行。
其后,1982到1987年每年都发行约40到60亿元的国库券,1988年开始,除国库券外,发行的债券品种逐步增多。粗略估计1981到1990年共发行20种国债,共筹资1083亿元。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88年,还没有国债二级市场。债券在一定期限终止了持券人的购买力,缺乏流动性使持券人感到十分不便。
一部分到期国债的持有人由于缺乏信息,无法兑现手中的债券,给一些掮客提供了牟利的机会,对债券持有人十分不公。
为了遏制国库券的黑市交易,国家逐步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
老百姓认购的国库券该怎么兑换呢
一起跟着钱钱粤粤
穿越回去看看
丈夫
老婆,我回来了,我的工资,全部上缴。
妻子
又涨工资了!以前家里没什么钱,现在你爸妈家靠种田当上了万元户,我弟弟的病也好了,国家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而我们日子也红红火火。
丈夫
对,真要感谢国家和政府啊!
王麻子
哥,嫂子,远远地就听到你们的笑声。你们手上是不是有1985年的国库券?
妻子
有又怎么样?
王麻子
你们有100元的,我出110元收购。
妻子
这么好?行呀。
丈夫老婆,你别上他的当,我们这些国库券是四厘利息的,100元的,五年就是120元呢。
王麻子
到期后你们知道去哪里兑换?怎么兑换吗?
今天我们财务跟我说了,1988年4月开始,在7个城市允许1985年和 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交易,我们广东的深圳属于第一批的7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都设立了证券中介机构参与流通转让工作,我们要是等钱用,直接去银行就行了!
妻子
你还想占我们的便宜?这里不欢迎你,走吧!
国库券上市交易试点当时主要是在证券中介机构进行,因而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这时期中国证券经营机构大多数是从事国债转让业务的。
1988年年底,我国又批准了54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1990年我国国债转让市场全面开放。
那时候,除了国库券之外,还有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其中,企业债券始于1983年,主要是一些企业自发地以集资方式出现。而金融债券是我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主要用途是经济效益好的在建项目工程扫尾、 工程完工后的流动资金需要以及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不足部分的补充。
这些债券的发行,极大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我国的改革开放最终取得巨大成就,它们,功不可没!
节衣缩食 舍小家顾大家
购买国库券支援国家建设
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2020年初
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新冠肺炎战“疫”打响
汇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我们携手并肩
众志成城呵护生命
金城汤池迎战疫情
阻击疫情
岭南金融博物馆与您同行
粤粤
我们说的文物,都在岭南金融博物馆等您参观哦。
钱钱
岭南金融博物馆,就在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粤粤
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岭南金融发展史上的精彩故事!
钱钱
《岭南金融故事》系列短音频由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金融业协会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股市广播联合制作。
岭南金融博物馆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进馆,逢周一闭馆;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地铁:地铁一号、二号线,公园前站D出口
公交站:中山五路站(7、12、24、42、182路车等);教育南路站(14路车等)
●岭南金融故事丨“令贫弱之中国变成富强”——孙中山与中央银行的创设●岭南金融故事丨建立海陆丰劳动银行 中国红色金融首次探索
●岭南金融故事丨从“中国金融第一街”看广州百货业百年发展史
●岭南金融故事丨从小小银元一窥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