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要更好地拥抱西医

冯淬灵 理法方药 2023-07-0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去试试中医吧!”


这是我们常能听到的西医对患者说的话。在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相当一部分患者是从西医科转过来的。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一项工具,我们如何抓住这些机会,坚持中西医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赢得患者的认可、信任和青睐呢?“打铁还要自身硬”,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中医要强大自身。



中医不能单打独斗


中西医是两个基于不同理论发展而来的两个医学体系,既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缺陷。所以,二者在临床中优势互补,才能让患者最大获益。现代中医已经脱离了古代中医摇头晃脑给人把脉开药方的“刻板印象”,他们也注重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并把它们作为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希望能够为辨证论治提供更多的客观信息。因此,现代中医必须熟练掌握西医学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路径,知道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必要时会准确、恰当选择西药。



以我们常治的哮喘为例,西医将其治疗药物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主要指支气管扩张剂,尤其是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在急救时起效远远快于中医药;控制药物指的是针对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的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IgE抗体拮抗剂等。我们多年临床经验提示,治疗支气管哮喘时,中西药并用疗效最佳。中医药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定位是,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临床控制,尽快减少激素用量、减少复发,帮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因此,中医不但需要谙熟中医理论和方药,也要掌握西医指南和进展,这样才能准确定位中医对哪些疾病或者疾病的哪些阶段有效,或者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从这些方面去攻关。所以说,中医强大自身不能只盯住中医一条线,中西医都要掌握,坚持中西并重。


在点滴积累中相向而行


中西医要更好结合,我认为教育要堪当重任,在人才培养根源上发力。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临床专业设置中30%~40%为西医课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临床轮转为主,中西医科室一般都会涉及。而随着毕业后的不同继续教育,工作于不同城市、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个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临床能力包括西医诊疗水平和中医处方能力将会逐渐拉开距离。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三类“毕业生”。一类是院校毕业者,酷爱中医,轻视西医学习;一类是家传或者私学确有能力的民间医生,通过考试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证。这两类中医执业医师容易忽视对现代医学包括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新进展的学习,使一部分急危重症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第三类是毕业后用更多的精力学习西医,基本被西化的中医师,中医处方水平在低水平徘徊。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中医医生需要学习的更多。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认为可以把有限的精力进行科学划分,在院校教育的本科阶段打好中医基本功,如熟练背诵四大经典、方剂、中药、针灸、经络腧穴等,这将会受益终身;此外,该阶段还要加强临床见习,提前了解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范化培训时要注重中西医并重,跟名师、多临床,尤其重视现代医学诊疗方案及指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基础。


研究生毕业后要根据所在岗位不同,重新分布精力,在基层或者诊所工作的,尤其对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三甲医院等大医院工作的医生将会面临很多疑难重症,一般建议前几年投入更多精力学习本专业领域的西医知识,同时不忘加强中医学习,待五年之后可以把较多精力回归中医学习和应用上。如此训练多年,年轻中医方才有可能成为“能中会西”的好大夫,未来才能中西并重、厚积薄发。


与此同时,西医院校学生在大学阶段也应重视中医相关理论的学习,工作之后了解本学科领域中医药的优势,能够给患者提供最优西医诊疗方案的同时,也能做出最佳的中医药治疗推荐。这样中西医相向而行,才能更快、更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来源:健康报,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冯淬灵)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


人民日报头版: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纪实

《学习时报》头版刊发余艳红书记文章: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顾植山:阴阳索隐 ——兼谈中华文明的三大里程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