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加速“出国” 夯实中蒙民心基础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蒙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蒙医药加速走出国门,在对蒙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夯实中蒙两国民心基础。
大力振兴蒙古族传统医药
蒙医药是在蒙古民族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8年,蒙医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问、切,检查患者身体情况和症状本质,分析鉴别症状的主与次、实与虚、确实与疑似,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蒙药的使用也很方便,用药前一般不需要煎煮,价格适中,对人体毒副作用较小。目前,蒙医药对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疗效较好。
“在农村牧区,人们看蒙医方便、廉价。在城市,蒙医也能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乌兰说,基于这些考虑,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加力,传承和振兴蒙医药。
日前,内蒙古正式启动“健康内蒙古——蒙医药中医药振兴行动”,计划到2030年实现蒙医药中医药“治未病”、疾病治疗、疾病康复、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宣传和科学普及服务覆盖面100%。
在过去10多年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在大力支持蒙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与10年前相比,内蒙古公立蒙医中医医院从5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202所,蒙医中医床位数从9000张增加到2.6万张,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万多人。蒙医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蒙医药专利池计划启动,蒙医药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更加有“序”。
积极推动蒙医药“走出去”
随着我国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蒙医药领域合作已成为增进中蒙两国关系的强有力抓手。由于历史原因,蒙古国长期以来对蒙医药重视不够,医疗水平较弱,但民众对蒙医药认可度较高。当前,蒙古国将蒙医视为“国医”予以重视,全力恢复发展。而我国蒙医药在对蒙交流中逐渐被其民众认同、接受,并产生了一定的“民间轰动效应”。每年有不少蒙古国患者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来中国接受蒙医药治疗。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2012年成立以来,已接诊3万名蒙古国患者,其中,很多人住院接受系统的蒙医药治疗。这所医院每年还接收40多名蒙古国学生来医院学习实践,帮助蒙古国培养传统蒙医药专业人才。
百音青格勒去年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蒙医内科交流学习后回国工作。一年的学习,让他对传统蒙医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蒙古国的电视上和身边的朋友们经常谈论蒙医药,那时我就对蒙医把脉术非常好奇,很荣幸有机会来中国交流学习。”百音青格勒说,传统蒙医药对蒙古国人一些常见病疗效明显,价格也相对便宜,在蒙古国有很大需求。
在吸引蒙古国患者来中国诊疗的同时,蒙医药也加速走出国门。《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加强蒙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蒙中医药医疗服务贸易。作为传承、创新、传播蒙医药的重要机构,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在7年时间里17次组织蒙医专家前往蒙古国开展义诊,受益患者累计达5万人次。去年,内蒙古首次把中国的医疗车开进蒙古国境内,开展为期12天的巡回义诊,受益患者2638人次。这次义诊作为“检查、就诊、诊治、开药”的一站式服务,深受蒙古国民众欢迎。
近年来,中蒙两国合作开展蒙医药联合“申遗”,计划将“蒙医外治法”项目申报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7年以来,中蒙两国签署《关于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两国蒙医药联合保护、联合“申遗”的合作机制。
蒙医药高质量合作夯实中蒙两国民心基础
蒙古国道然中蒙传统医疗中心2016年在乌兰巴托成立,是内蒙古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医疗机构,在有免费医疗的蒙古国,每年接诊患者1万人。董事长谭明涛说,蒙医药深度、高质量合作,有助于夯实两国民心基础。
内蒙古社科院俄蒙研究所所长范丽君认为,2014年中蒙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以医疗、教育为代表的民间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我国应尽快补足短板,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抓住蒙古国“复兴”蒙医药的有利时机,送蒙医药走进蒙古国,夯实两国民心基础。
目前,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中国蒙医药企业在蒙古国注册药品进程。业内人士建议,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牵头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相关组织,在蒙古国开展常用蒙药药品注册工作。同时,在当前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大背景下,以派遣援外专家等形式,为我国在蒙古国的蒙中医疗机构定期派去优秀医生,并为其制定长效机制和激励制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国际服务贸易办公室主任呼戈表示,中蒙两国应进一步改进合作机制,推进中蒙联合申报蒙医药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这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发展蒙医药及其相关学科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尽管我国蒙医药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但还有一些经典传统疗法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珍贵医药文物与文献资料因保护不善而遭毁弃。通过联合“申遗”,可整合两国蒙医药资源,梳理其中文化精髓,取长补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勿日汗)
推 荐 阅 读
请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