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虽好亦须科学传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
挖掘、传承和利用好积淀着中华文明、散发着泥土气息和中药芳香的民间方药、偏方秘方,是中医药人继往开来、弘扬中医药文化、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历史责任。
在我国,利用中医药偏方秘方治病由来已久。《黄帝内经》《山海经》等典籍都记载了具有偏方性质的中药及功效。清代御医汪必昌编撰《聊复集·怪症汇纂》,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至清代嘉庆14年(1809年)间的540种约650个偏方秘方。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方药及偏方秘方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早在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国医国药奖励优待条例》,号召民间打破“家传秘方死不授人”的封建传统,鼓励群众献出、公开秘方验方,凡被采用者,按照单方件数给予奖励。
新中国成立后,曾召开“首届全国五方(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协定处方)应用研究学术交流会”“全国老中医秘方交流会”;出版相关书籍。进入新时期,又相继颁行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深入发掘祖国医学的伟大宝库,保护传承偏方秘方,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偏方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广度上说,不分南北,偏方受到普遍信任。从深度上看,偏方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从黏连度来讲,偏方拥有庞大的接受群体。
偏方以其就地取材、药源多样、使用方便、经济实惠、疗效确切、易于推广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成为治病疗疾的一支“奇兵”。同时,偏方丰富了人们的医疗选择,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俗话说,“偏方治大病”“高手在民间”。偏方生于民间,传于茅舍庙堂,用于百姓达官,承载着许多从医者和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偏方循中医药之理,来自临床实践,有长期的积淀,甚至经过千百年的考验,每每有药到病除之效。管用就是硬道理,能治病即为好方法。
但是,偏方也存在着一些良莠不齐、剑走偏锋的现象。因此,急需有关部门牵头把关,广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偏方秘方,并对“偏方汇编”“偏方大全”等进行科学甄别筛选,编纂一部权威可信、安全有效、指向明确的读本进行科学指导。让偏方走出深闺,登上大雅之堂,以正视听,以防误用。
中医讲求整体观、辨证施治。同一种疾病,因患者的体质、病因、症状等不同,用药亦有本质的区别,即“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也可能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即“异病同治”。倘若用药不当,偏方就会成为助纣为虐的“帮凶”,产生不良后果。偏方治大病,偏方亦要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偏方才是正确的选择,切忌盲目照搬。
中医药伟大,偏方秘方神奇。方药、偏方秘方不仅仅属于前人和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方药、偏方秘方等中医药文化遗产,造福千秋万代,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广大中医药人应当扛起责任,精诚为之。(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西安工业大学 李金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