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治理:宏观和微观审慎协调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熊婉婷 全球治理 2022-06-24


本文约19000字,读完约需15分钟


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于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论坛年会期间,来自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中外金融监管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头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实体企业以及高校、国家级智库等的400余位嘉宾将探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当前,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链面临重大冲击,各经济体纷纷采取多样化的宏观调控政策及金融支持手段增强经济韧性。本文作者熊婉婷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刊载于《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原标题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GGRC2017


核心摘要

宏观审慎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微观审慎以保护消费者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二者目标相辅相成,政策效果也相互依赖。然而,由于监管部门不同但监管对象和政策工具高度重叠,二者可能出现政策冲突,尤其在经济下行、银行高度集中且业务同质化以及不同监管机构权责不分的情形之下。英美经验表明,无论是独立委员会机制还是央行统筹协调机制,有效的监管协调都离不开明确的权责划分、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流畅透明的信息共享。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中国可从三方面着手改革。一是打造“一体多翼”的组织治理架构,增强行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根据需要设立专家工作组。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鼓励不同监管机构领导人交叉任职,提高微观审慎机构在系统性风险分析中的参与度,以及借助“服从-解释”机制提高跨部门决策的透明度。三是为潜在政策冲突做好预案,包括预先设定政策目标优先级、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拓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以及鼓励金融机构积累逆周期安全缓冲等。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微观审慎 监管协调 系统性风险



GGRC2017

更多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自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连续四年入围由美国宾州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SCP)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亚洲大国智库100强”。

扫码关注我们


GGRC20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