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平市人民政府为有计划地建设新的人民城市,开始着手研究城市建设体制和规划工作。水源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对北京的水源问题十分重视。
1953年,水利部编制的《永定河流域规划(草案)》,即提出了建设官厅水库供北京城市工农业用水。
1954年,编制完成并上报中央的第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确定了首都发展建设的六条重要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有时又多风沙。在改建与扩建首都时,应采取各种措施,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并为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同时明确“除地下水外,必须充分利用官厅水库的蓄水,在三家店、陈各庄一带修建蓄水工程,引永定河水入城;在潮白河上游适当地点修建水库,引潮白河水入城”。
1957年,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进一步编制了《海河流域规划(草案)》,其中规划任务的第六条是“解决首都及其它城市工业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国家计委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第十条提出,“必要时还应该拟定从邻近流域(如黄河、滦河)引取水源以保证首都用水的办法”。为解决京津地区的用水,《海河流域规划(草案)》提出在北京地区除已开始修建的官厅水库外,还要在“三五”期间修建密云、张坊、三家店等三座大型水库,以及结合京津地区城市工农业供水,开辟京津运河。
1958年,编制完成的第二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又进一步明确“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必须大力开发水源”,规划对利用永定河引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好密云、三家店、张坊等水库和加强蓄水,以及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从更大范围引水进京、解决北京地区用水问题提出了要求。
北京的水源建设规划就是在上述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北京的具体情况而编制的。
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里,北京的水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官厅水库和永定河引水渠。1958-1960年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密云水库,比原规划提前七年,并建成了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等8座中型水库和24座小型水库。1961-1965年,基本建成了由密云水库引水的京密引水渠,为城市开辟了第二水源。此外,还有一系列水源工程陆续建成完善。
这些水源工程的建成,已初步改变了北京地区枯季缺水,雨季洪涝成灾的局面,保证了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北京的水资源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京水源供水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篇 第二卷》)
官厅水库和永定河引水渠的建设
建国以后,为了保证北京及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解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需要并开发水电资源,1949年有关部门提出了《整治永定河及流域开发计划草案提纲》,11月在水利部召开的全国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上,决定积极治理永定河和修建官厅水库。经过方案比较,于1951年5月提出了《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初步计划》,并于同年十月正式开工,到1954年5月竣工,6月开始蓄水。
永定河水系与官厅水库的位置(甄一男/绘)
这是建国以后北京地区建设第一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它的建设是根治永定河及其流域水患的第一步,其主要水流为永定河怀来段。参加水库修建的有农民、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解放军指战员,在高峰时达到5000人以上,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胜利竣工。
1954年5月13日,中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官厅水库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建成。图为官厅水库全景。(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1954年4月,毛主席到官厅水库工地视察。1954年5月13日,官厅水库举行竣工庆祝大会,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讲话。他说,官厅水库的落成是把水害变成水利的重要工程,是改变自然面貌的不朽事业,全国人民都会记得和感激这件事情的。讲话后,他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金线刺绣锦旗授予水库的建设者们。
1954年5月13日,官厅水库的建设者们举行隆重的工程竣工庆祝大会。(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官厅水库曾经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水库运行几十年以来,为防洪、灌溉、发电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北京、天津、河北的用水量猛增,水库的来水量逐渐减少,蓄水量不足,供需矛盾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区水受到严重污染,90年代水质继续恶化,1997年官厅水库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饮用水体系。
从2003年开始,水利部协调河北、山西两省连续6年向北京集中输水,累计输水3.1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河北、山西关停了永定河上游一批污染企业。北京市在官厅水库三个入口处建设了湿地。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为北京饮用水源地。
官厅水库(高吉/摄)
官厅水库蓄水后,为引水进城创造了条件。永定河引水渠是北京市修建最早的第一条引水工程,全长25.38公里,于1957年建成。这是把永定河流域的水调入北运河流域的重大举措。
永定河和永定河引水渠(甄一男/绘)
永定河引水渠渠首起于永定河出山口的三家店拦河闸上游左岸,东南流经横石口、十王坟与南旱河故道相接。在五孔桥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罗道庄与京密引水渠汇合后,流入玉渊潭,向东南流经西便门和西护城河相接,经南护城河在东便门入通惠河;北支也称双紫支渠,流入紫竹院湖,经白石桥与南长河汇合后,向东流入北护城河,经东便门入通惠河。大量清洁的水源冲淡了护城河原有的污水,北京城又恢复了原有的生机。永定河引水渠连接八大处、法海寺、模式口文保区等众多文化景点,两岸分布有模式口水电站、首钢、保险产业园、石景山科技园等,是穿越永定河及西山的重要廊道。
永引渠道上游石景山区一段(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定河引水渠建成后,当年即向首钢和石景山热电厂供水,以后还为陆续建设的第一热电厂造纸总厂、北钢、水源六厂、酒精厂、印染厂、一轧钢、高井电厂、三电站、第二热电厂和燕化石油总厂(冬季)等工业供水。引水后,在城市下游开辟了东直门、东南郊、凉凤、通惠等大型灌区,实际灌溉面积达到70多万亩。在市区开辟了玉渊潭、八一湖、紫竹院、龙潭湖、陶然亭等一批湖泊,增加水面156.8公顷。护城河的卫生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密云水库和京密引水渠的建设
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水库,被誉为“燕山明珠”,总蓄水量为43.75亿立方米,相当于67个十三陵水库或150个昆明湖。密云水库的建设彻底根治了潮白河水害,是首都饮用水源地,北京的“生命之水”。
潮白河水系和密云水库(甄一男/绘)
密云水库坝址的选择和勘探工作,始于五十年代初期。1956年7月水利部提出的《海河流域水能规划要点》中,把密云水库列为治理海河的首批工程之一,建议列入“三五”计划,后经中央批准提前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经过河北省和北京市二十万民工和部队官兵的艰苦奋斗,一年就开始拦洪,1960年9月基本建成。
密云水库(陈曦/摄)
从1982年起,密云水库停止向津冀供水,专门保障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从那时起,它就有了京城“大水盆”的美誉,源源不断向城区输水。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蓄水量对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通过调水、节水、保水,多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使得密云水库在减少供水量的同时,增加蓄水、严保水质、涵养水源,为市民攒下一份可靠的“水家底”。
2018年6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密云水库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在原海河流域规划方案中,京密引水渠是结合北京、天津城市输水开辟的京密运河。1960年华北干旱,汛期官厅水库来水量少,汛末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严重威胁第一热电厂的供水,为了应急供水,市委决定在1960年冬季开始修建京密引水渠。引水渠方案是在怀柔水库以上,利用改造原白河灌渠引水入怀柔水库,水库以下至昌平的西崔村,引水渠线路基本上沿原规划京密运河的线路修建。
京密引水工程分为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从密云水库白河调节池到昌平崔村,1961年3月建成,把潮白河流域的水调入温榆河流域。二期工程从昌平崔村将水引至昆明湖,继而流入玉渊潭,1966年4月通水,据考证这段线路也部分引用了当年郭守敬白浮堰(白浮瓮山河)的古道。京密引水渠与永定河引水渠相会在海淀区罗道庄,这是北京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永定河、潮白河两大流域的水在市中心实现了联调。
京密引水渠示意图
(图片来源:《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
京密引水工程通水后,承担了京郊大部分农田灌溉面积,并成为京城的输水“大动脉”,是重点保护的一级水源保护区,保证了城市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需要,也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京密引水渠(宋爱民/摄)
“水”是北京的立城之本,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开发水、改造水、利用水。建国以来,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南水北调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为北京城提供了解渴的生命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栏目预告:后续还将一起回顾“建国以来的水源建设——南水北调”的故事,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参考资料
【1】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北京(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3】时隔25年“复活”的永定河,你了解它的历史吗?[N]. 北京日报,2020.
【4】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篇 第二卷 城市规划[M].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1998(10).
【5】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四卷 水利·能源·通信)[M]. 1989.
合作编写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印迹编辑部
作者:曹雨傲,邢晓娟,娄维思,甄一男,余婷婷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图观北京之北京的水源在哪里》一文,有删减改动。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长安街的变迁:共和国历史的见证
龙须沟治理:北京的“百姓工程”
迎接开国盛典:从垃圾清运到整修天安门广场
北海大桥的改建与团城的保护
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