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每天清晨,在太阳就要升起的时候,三军仪仗队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天安门广场走来。广场上,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在晨光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不禁在人们胸中升腾……。



1949年的秋天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一次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象征着人民大团结的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并决定l0月1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当年的天安门城楼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广场两侧是千步廊的红墙,场内杂草丛生,零乱荒芜。


为了迎接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典,早在1949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就做出了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决议。


市人民政府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责成建设局拿出修缮天安门的工程计划,要求整修工程必须在9月完工。具体任务中就包括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杆。


修建国旗杆不仅是整修工程的重点任务,而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保证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这一使命光荣而又艰巨。



旗杆要求与天安门城楼顶一样高,经测量为35米。那时,在刚刚获得新生的北京城里到哪儿去找能够适合旗杆要求的材料呢?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林治远想到了自来水管,他立刻奔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钢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上。但是也只有22.5米长,无法达到规定的旗杆高度。经研究并向上级请示后,最终同意旗杆按22.5米的高度修建。

开国大典上,水管焊成的旗杆

(图片来源:新华网)


攻克了一个难关,又有另外的问题:如何设计自动升降设施并安装旗杆。林治远找来建设局搞机电的技术员梁昌寿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具体要求是:国旗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并自动停止。梁昌寿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且自动断电。设计方案经审查通过后立即进行安装调试,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符合要求。


根据旗杆的高度,国旗的尺寸定为长5米、宽3.3米。缝制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重任,落到了当年北京美术供应社女工赵文瑞身上。她从前门外瑞蚨祥绸布店买来大幅的红绸料和黄缎料,按着政协会议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用黄缎子剪出两颗大五角星,8颗小五角星,精确地贴在红绸面的正反两面、五角比齐对正,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

这面红旗在开国大典上飘扬在了天安门广场上空

(图片来源:纪录片《开国大典》)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国旗杆竖起来了。为了毛主席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林治远设计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导线通过补修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埋设的钢管横穿过长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后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当中,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的开关连接上。


离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林治远、梁昌寿在旗杆下和天安门城楼上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试验。按动电钮,查看自动升降设施的运行情况,确认没有问题后,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



庄严的日子就要来到了。举国上下都在期盼那幸福时刻的到来。此时,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更加紧张地工作着,为了那神圣的一刻做最后的准备。


9月30日下午,赵文瑞缝制成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了怀仁堂全国政协一届会议会场,送到了毛主席面前。


9月30日晚间,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仪式万无一失,再做最后一次试验。不料,一直运行正常的升降开关这时却出了故障。


红旗升到旗杆顶部后,马达没有按规定停止运行,把试验用红旗绞到旗杆顶的滑轮里面,马达不能转动,旗子也退不下来。

动图来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片段


这时脚手架已拆除,人上不去,无法修理。林治远、梁昌寿感到事关重大,心急如焚。


建设局局长曹言行、副局长赵鹏飞闻讯后马上赶到现场察看。赵鹏飞与消防队联系后,调来了云梯,但仍差几米够不到旗杆顶,大家更加焦急了。


赵鹏飞又亲自布置,找来熟练棚彩工兄弟二人,穿上铁鞋,冒着危险从云梯顶爬到旗杆顶,把试验用旗取了下来。


林治远和梁昌寿立即着手进行检查、修理。经过反复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才确认国旗升降设施没有问题。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开国大典前夜的这一段历史

(图片来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林治远安排梁昌寿守候在旗杆下面,准备万一毛主席按动电钮时国旗升到顶还不停,梁昌寿就立即切断电源。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成了全世界所瞩目的焦点。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诞生了。


这一天,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的天安门城楼格外壮丽,东西两侧,8面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朱红色的廊柱间高悬着巨大的红灯笼,飞翘的檐下横贯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巨幅会标。


天安门前“T”字形广场上,汇集着首都30万欢呼、跳跃的军民。无数面鲜红的旗帜随风飘舞,各种颜色的服装、绚丽的彩绸汇成五彩缤纷的海洋。人们都在以激动、喜悦迫切的心情等待着神圣时刻的来临。

苏联摄影师镜头下的开国大典场面

(图片来源:网络)


林治远奉命在开国大典升国旗时,站在毛主席身旁协助升旗工作。升旗电钮设置在一个三脚架上,林治远经工作人员指点,把三脚架放在毛主席将要站立的地方。

开国大典升国旗时,林治远奉命站在毛泽东主席身旁协助升旗

(图片来源:纪录片《开国大典》)


下午2点55分,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沿着天安门城楼西侧的百级砖道,登上了天安门城楼。3点10分历史性的时刻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声中,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图片来源: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 / 绘


国旗升起来了!她升起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升起了中华民族的威严,她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她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天安门广场上,人群沸腾,彩浪翻滚,欢声如潮。

苏联摄影师镜头下的开国大典场面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安门广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与更加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相协调,为了适应新的升旗仪式的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1991年2月对国旗杆和基座进行了改建。

改建后的国旗杆基座为3层,由汉白玉平台、汉白玉栏杆、花岗岩石带、绿化带组成,基座中心是30米高的银灰色国旗杆。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上已经飘扬了71年。


当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和旗座已收藏并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内。


然而,设计制作者们为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将永远留在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中。


供稿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总院有限公司

注:本文原文为赵遐所著《为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部分有删减改动,由北京印迹编辑部综合整理

本文图片为北京印迹编辑部添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长安街的变迁:共和国历史的见证

龙须沟治理:北京的“百姓工程”

迎接开国盛典:从垃圾清运到整修天安门广场

北海大桥的改建与团城的保护

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北京第一条地铁线的诞生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