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筑师访谈 | 王欢欢:以实践为支点的创作感悟
以实践为支点的创作感悟
王欢欢
2014年度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
2014年完成了在同济近八年的本科与研究生学习后,我来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第四建筑设计院工作,成为一名“大院”建筑师。此后一直在BIAD工作,至今已经来到了第八个年头,迈入了建筑生涯的第二个八年。
工作与生活随着时间总是不断地变化流转,自己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建筑师,工作内容从学习研究转变为设计实践,工作环境从校园转变为设计院所,角色也从“助手”“学徒”逐渐转变为建筑师、项目负责人。虽然距离优秀成熟的建筑师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大院”的这八年时光带给我很多收获与感触,正是这八年的大院经历使我从一个“毕业生”真正转变为一名对建筑设计与建筑实践有要求、有态度、有敬畏心与责任感的“职业建筑师”。
什么是建筑?
我的前八年同大部分的“大院”建筑师一样,经历了从建筑新人到负责人的成长历程,参与了很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设计实践。
2014~2016年,我刚刚入院,主要以方案竞标、参与大型项目中的具体分项设计工作为主。那一段实践工作节奏快、工作类型多,很充实。在保持概念设计与方案创作的同时,通过具体、局部的工程设计工作让自身快速了解到,建筑作为一种工程设计与其他艺术设计的区别。
项目经历
2017年开始,随着自身的成长,我在院内参与的建筑设计与实践类型逐步拓宽,在项目中的角色也相应转变,进入了相对快速的成长期,期间也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迎来项目的竣工交付、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开展设计实践、第一次接触全新的设计领域、第一次完成超大规模公共建筑项目的原创设计、第一次主导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全过程设计。在“大院”环境中,我作为一名青年建筑师,获得了快速、全面地接触多类型、多规模、多阶段,特别是落地实施项目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观,对于“什么是建筑”也建立了更为全面与深入的理解。
建筑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与视觉艺术,但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最终是通过材料与技术,以空间为载体,构建出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它会变化、会发展,是一种“活”的空间环境。
很多时候在谈及“大院”时,大家总是会有些刻板印象,认为“大院”更多的是作为本地院,解决工程技术深化落地问题。在国内很多复杂、艰巨的大型建筑工程中,“大院”建筑师团队都出色第完成了方案深化、设计总控、工程深化的工作。建筑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建筑师团队长时间的投入,在当今信息“碎片化”“流量化”的时代,优秀团队的长期耕耘难以在公众层面获得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在建筑创作的公众视野中缺失“大院”建筑师身影的问题。
我相信很多在“大院”中工作、成长的青年建筑师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被这种“刻板印象”所影响,产生过“大院建筑师更像是工程师”的迷茫。但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这种长期积累技术能力的优势,对于青年建筑师来说反而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作为青年一代的建筑师,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创作能力,而缺少将概念与创意转化为合理的建筑语言与空间环境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国内建筑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概念到落地”“效果图到竣工照”的脱节。
将理念进行物质化表达,不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设计实践层面都是建筑学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大院”的工作中,创作与工程两条线索存着,很好地为这个课题提供了实验场。作为“大院”建筑师的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在保持活跃的创作能力的同时,能够深入挖掘建筑落地与实现过程中的控制方法与能力。
在BIAD工作的八年,我看到了“大院”建筑师对建筑的艺术性、社会性、技术性多个维度的创新与探索,建筑创作与工程实践从来都是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给我的建筑观注入了更为饱满与深刻的内容。建筑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与视觉艺术,但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最终是通过材料与技术,以空间为载体,构建出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它会变化、会发展,是一种“活”的空间环境。
珠海歌剧院
在“大院”的工作中,注重创作的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工程的技术设计与建造过程。入院至今,在我参与的设计实践中,已有三个项目落成——从最早的我仅参与了部分室内设计与幕墙设计的珠海歌剧院,到作为负责人参与的戴姆勒大中华区总部改造,再到去年刚刚竣工的全过程设计浪潮集团总部S02科研楼项目。阿里巴巴北京总部、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美的总部展示中心也都进入建设与实施阶段。作为青年建筑师,“大院”的环境与平台不仅能够让我们自主地表达创作理念,还能够深入到完整的建造实施过程,我们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如何将概念落实为材料与技术语言,通过精细的控制实现更高品质与完成度的建筑作品。
浪潮集团总部S02科研楼
“大院”体系下技术、材料、工程经验与多系统协同配合的优越资源,为我们青年建筑师的原创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了我们对于创作的理解与思考。在概念设计阶段,我们可以将材料美学、工业美学引入设计之中;对于重大社会议题、时代趋势与建筑理念的结合也更为关注。“零碳驱动的建造技术、材料革新”与“信息驱动的系统变革”对我们青年一代建筑师的创作方法与逻辑、设计策略与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的全球创新园区——零碳设计研究
近几年,由“大院”青年作为设计主体赢得的原创设计、全过程设计、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项目越来越多。我们在国内原创设计中也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抓住了更多的机会。“大院”中建筑创作与交流的氛围是非常活跃的,青年建筑师们能够充分、自由地进行设计表达与讨论。正是这种创作上自由活跃、技术上严谨务实的氛围让我们能够自信地追求与实现职业建筑师的理想,将业主的诉求、使用者的需求和“大院”建筑师理念、想法、价值观,通过技术、材料、工程的手段融合在一起,最终以作品的形式传递给公众与社会。
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
美的总部展示中心
运动对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与思维状态都有着很好的作用。
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往往不能抓到工作的核心与要点,随着自己的成长,对工作进程、协作方法理解进一步加深,通过提高效率、加强沟通、改善方法来实现时间分配上的优化,从盲目加班转变为注重效率与计划、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地控制工作节奏,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很多建筑师的业余生活可能还是围绕着设计、艺术一类的内容,但其实运动对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与思维状态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我自己应对健康问题的方式非常简单,每周坚持3次、6h的高强度运动,基本以网球为主。在放松身心、保持身体状态的同时,有效疏解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调节心态与情绪,同时还能够提升思维的活力与专注度,一举多得。
抓住每一次原创设计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五年,我会继续着力于创作与工程实践的平衡。在工程实践层面,完成进行中的多个原创方案的全过程、一体化设计,提供高品质与高完成度的设计作品。在创作层面,努力抓住每一次原创设计的机会,更多地争取“大院”青年建筑师在概念、方案设计中的话语权,将我们“大院”建筑师的理念、责任与态度传递给行业与大众。
“青年建筑师访谈”系列
编辑/于竺萱 校对/张倩 审核/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