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钟 | “大院”更注重团队建设
这里是《当代建筑》对话栏目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晓钟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Q&A
CA: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刘晓钟:2002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院”)为鼓励建筑创作和多元发展,要求成立工作室。我们工作室刚成立时有4名建筑师,设置在第六建筑设计所,人员与管理机制都在所内。2005年院里希望成立院级工作室,让其独立发展与运营,扩大经营和试点。因此,2005年7月刘晓钟工作室搬入礼士书房三层,正式挂牌,独立运营。
成立之初,我们只有10人且均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才。工作室的定位是做高质量的建筑创作项目和方案、前期策划研究等内容,市场方向以住宅设计和规划为主,谋求多元发展,从而建立工作室品牌和行业的影响力。因工作室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市场中口碑也不错,在成立的前2年发展迅速,人员增长到30多人,项目也开始逐渐地增多,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性。之前合作的业主的地产项目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市场创新的要求,但在工作室建筑师的努力下,既满足了业主的要求,让业主得到了效益,又让项目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建筑师通过项目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为工作室带来了业绩。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团队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与“大院”相比,工作室的人员数量较少,但大家工作效率相当高。团队能将产品设计与研发和市场直接对接,对市场判断准确,让产品竞争力强,销售效益好,从而使得工作室得到很好的市场和业内的口碑。
2007年末,第六建筑设计所李杰所长退休,朱小地院长认为我了解第六建筑设计所的情况(我是原第六建筑设计所副所长),让工作室与设计所相互配合,以此更好地发挥建筑创作的能力,实现产品的落地。我在北京院办公会上介绍工作室的经营情况后,院里决定让我接任第六建筑设计所所长一职。工作室和第六建筑设计所合并在一起,共同经营、发展,既合作又各自独立完成项目。当然对项目总的把关我还是要做到位的——控制好前期的定位、方向、方案的质量和项目的协调。2013年成立第六建筑设计院,十几年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六建筑设计院和刘晓钟工作室都发展得不错,在人数多的时候六院约有260人,工作室约有百人,产值一个多亿,在院里的排序也是前几名。
CA:您觉得“大院”的工作室有什么独特性?
刘晓钟:“大院”的工作室有一定的规模,人数为30~50人,有专业方向和目标,运转良好,已经建立了品牌和市场机制,而且设计质量有保证,能够在创作和疑难问题上很好地为甲方解决难题并创作出好的设计。
△ 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项目
CA:请简要介绍一下在本专辑中您的作品。
刘晓钟:这次介绍了三个项目,都是市场中的热点。其中两个是北京市通州区副中心的公务员周转房项目,我们设计的重点是市场关注的小街区密路网和开放式街区的规划和政策房设计,并且对在开放社区中如何解决城市和居者的要求上进行了尝试。另一个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多功能楼改造项目,也是当前大家关注的既有建筑如何改造的案例,希望可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 朗清园三区住区鸟瞰
CA:请您谈一下工作室一直坚持的设计观念。
刘晓钟:坚持高品质、高质量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管理方法,让创作服务市场,服务用户。我们应用先进理念,注重精细管理,体现大盘优势,追求高完成度,把握市场方向,创造精品工程。
△ 朗清园三区住区“绿谷”内景
CA:请您谈谈工作室的管理运营和发展的方法。
刘晓钟:工作室成立近20年来,在北京院的框架下运转,内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现有两个设计所和一个办公室,每个设计所约有20名建筑师,在总建筑师和负责人的指导下,以团队为主进行方案创作,力求发挥每个建筑师的创造力,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在方法上结合市场和业主的要求,让项目有效落地,实现品质与效益最优化、最大化。
△ 青岛市委党校多功能楼西立面全景
CA:您作为在“大院”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建筑师代表,对于设计“大院”的设计任务特点和发展机遇等有何看法?
刘晓钟:我工作近40年,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我是改革开放时的前几批大学生,赶上了我们国家开放、大量建设的好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类型的工程项目,它们的规模、影响力都是开创性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舞台。“大院”可能体现得更明显,有很多重点、复杂性项目,提供的机会也更多。当然“大院”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论在哪个城市、哪个地域,“大院”的项目都是市场的主流,有的是国家层面的,有的是城市要求的,还有的是企业层面的,因此设计角度会不同,高度也不一样,但建筑师都倾尽了自己所能,为社会贡献了一份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 青岛市委党校多功能楼俯视
CA:“大院”的工作室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相对于个人事务所来说,“大院”工作室在社会上能被听到的声音似乎不够响亮,请问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刘晓钟:“大院”在工程的选择上、技术资源上,有相对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机制上还有不够灵活的部分,如在人才的选择、收入分配和管理制度方面。当然在宣传和发声方面,“大院”体现更多的是团队,在项目和个人宣传上关注的比较少。个人事务所往往以主持建筑师个人为主,在品牌和市场宣传的力度上要强于“大院”工作室,但分量还是有限的。例如:项目类型、规模可能不如“大院”工作室多。“大院”获奖多,行业影响力足够大,所以平时项目不太注意宣传。当然“大院”项目有一定的标准——不能太前卫,要符合各种政策和法规,而小事务所就非常放得开,有时也可能设计出创造力很强的项目。“大院”工作室与个人事务所各有特点,就像中方和西方,不好说哪个就一定更好,主要看设计出来的作品如何。社会、大众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让社会和时间告诉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