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峰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代建筑学教师的传承

卢峰 CA当代建筑 2022-12-14


我的父亲罗培教授是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他于1953年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1956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学等专业整建制合并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他和同学们由沈阳转至西安继续学业,195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任教(图1),从此开始了一段曲折起伏的教学生涯。

图1:父亲1957年毕业照

1966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1970年5月至1971年5月,所有建筑学教师在北碚西山坪农场集中劳动锻炼后返回学校,1972年5月逐步恢复教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9月,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建筑学专业新生入校(当时依托土木系招生),这支由来自国内不同院校毕业生组成的师资队伍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奠定了“重建工”开放、务实、多元的教学特点(图2)。


图2-1:1970年代建筑系教师合影


图2-2:1989年建筑设计教研室调整前合影

1985年我考取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因我随母亲姓,所以刚入学时,整个建筑系没有几位教师知道我们的父子关系,反而使我少了约束;但父亲给我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基础训练计划,特别是手绘能力和画法几何的训练,使我受益至今(图3)。1989年本科毕业后我考取了本校研究生,师从万钟英教授;1991年计划去沿海城市实习,当时父亲是建筑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日常工作繁杂,但仍在我出发前特意找时间与我讨论了实习计划。1992年研究生毕业前夕,曹讯先生为其主编的《建筑速写》一书来学院寻找素材,在与曹先生讨论选稿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平时我随意乱放的速写稿,已经被父亲收集整理成册,并备份了复印件,幸亏这些复印件,我遗失的部分速写稿内容才得以保留下来(图4)。


图3:我的工作照和毕业设计图纸



图4:1992年建筑速写


1992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不到一个月,即被安排带领89级学生赴唐山参加“重建家园”乡村规划,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从1992年到1999年,我在建筑设计教研室各位老先生的带领下,参与了大部分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图5),其中,《旅馆建筑设计》课程由我父亲主讲,他结合自己多年旅馆建筑设计经验编写了详细的课程讲义,并收集了许多案例,这些教学资料为我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旅馆建筑设计》课程也成为我指导学生获奖最多的一门课程,目前已入选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图5:1998年建筑设计教研室合影

自1970年代以来,父亲先后参与了民族路餐厅、市工交大楼(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大楼)、重庆旅游宾馆、民航重庆营业处及宾馆工程等重大公共建筑设计,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图6)。这些设计经历,使他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学工作应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1999年学院建筑系青年教师尝试进行新的教学改革,因没有经验,在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更新等方面遇到了很大阻力,父亲虽临近退休,仍全力支持我的教学改革工作,特别是他提出的“真题假做、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等建议,给予我很大启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性专业课程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


图6:民航重庆营业处及宾馆工程

父亲为人宽厚、待人真诚、做事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也很在意学生,几乎每位他指导过的学生都有记录(图7);他喜欢买书看书,喜欢作笔记,且计划性很强,事无巨细均有记载,这些习惯均深刻影响到我,成为我的日常学习与工作方式。2022年是我从教30周年的特别日子,回首往事,与父亲一起参与教学、一起合作设计的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图8);父辈们面对逆境自强不息、随遇而安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仍然是今天我们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时保持自我和初心的精神力量。


图7:1996年元旦与95级硕士研究生合影

图8:2021年父子合影


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

编辑/于竺萱  校对/张倩   审核/张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